登录

成本

百科 > 经济术语 > 成本

1.什么是成本?

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

2.成本的经济性质

马克思曾科学地指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马克思的这段话,第一,指出的只是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并不是泛指一切成本;第二,从耗费角度指明了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能计量和把握的成本,实际上是C+V的价格即成本价格;第三,从补偿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实际上是说明了对成本对再生产的作用。也就是讲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由此也可见,在一定的产品销假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马克思对于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费,又重视补偿,这是对成本性质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和补偿是对立统一的。任何耗费总是个别生产者的事,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这就迫使商品生产者不得不重视成本,努力加强最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寻求补偿,并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也有的认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所有制的生产主体同时并存;成本的涵义应与目前的经济体制相适应,采用如下的多种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有生产资料需要购买即势支费用,所需要的劳动就是生产者本身,不需付给资,可以用C作为其理论成本;生产主体是国有企业的,以社会作为主体,商品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都可看作社会的耗费,是社会生产成本,可以用C+V+M作为其理论成本;其他生产主体一般用C+V作为理论成本。

3.成本的构成内容

成本的构成内容要服从管理的需要,并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国家规定成本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

①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

折旧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

工资,表现生产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使企业厉行节约,减少损失,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对于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里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列入产品成本之中。此外,对某些应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分(如财产的保险费用等)也列入产品成本。这说明产品成本的实际内容,一方面要求反映成本的客观经济实质,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国家的分配方针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把某些不属于C+V的内容列入成本,而把某些属于活劳动耗费性质的费用列为营业外支出或从留利中开支。

成本作为资本耗费,发生于生产过程,而补偿价值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范畴;作为商品的所有者的经营者为首,常常会对分配领域的一些支出,列作生产成本,导致实际补偿价值和已经消耗的C+V+不一致。

4.成本的不同涵义

(1)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

(2)成本是为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3)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

(4)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

5.成本的分类

根据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不同要求,按不同的标准对成本所作的划分。

成本分类的方法主要有: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应用成本

(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管理成本

(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重置成本

(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总成本

(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部分成本

(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工厂成本

(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销售成本

(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未耗成本

(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非相关成本

(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为了便于进行成本管理,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等。

6.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企业为了保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即资金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须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维持企业再生产按原有规模进行。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

(2)成本是制订产品价格的基础。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在现阶段,人们还不能直接地准确计算产品的价值,而只能计算成本。成本作为价值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高低能反映产品价值量的大小,因而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制订产品价格的重要基础。也正是如此,需要正确地核算成本,才能使价格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水平,从而接近价值。当然,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国家的价格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法令、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的态势等等。

(3)成本是计算企业盈亏的依据。企业只有当其收入超出其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支出时,才有盈利。成本也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因为成本规定了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所占比例越低,企业的纯收入就越多。

(4)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依据。企业要努力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首先必须进行正确可行的生产经营决策,而成本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因素。成本作为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高低是决定企业有无竞争能力的关键。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实际内容就是成本竞争。企业只有努力降低成本,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

(5)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 ,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如产品设计好坏、生产工艺合理程度、产品质量高低、费用开支大小、产品产量增减以及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衔接协调状况等等。正因如此,可以通过对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改善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7.成本费用管理

  • 意义:
    • 1、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生产经营耗费,是扩大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
    • 2、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 3、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生产经营耗费,为国际积累资金奠定坚实的基础。
  • 原则:
    • 1、正确区分各种支出的性质,严格遵守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 2、正确处理生产经营消耗同生产成果的关系,实现高产、优质、低成本的最佳组合。
    • 3、正确处理生产消耗同生产技术的关系,把降低成本同开展技术革新结合起来。

8.降低成本的途径与措施

(1) 节约材料消耗,降低直接材料费用。

(2)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直接人工费用。

(3) 推行定额管理,降低制造费用。

(4) 加强预算控制,降低期间费用。

(5) 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全面降低成本费用水平。

9.成本审核的方法

成本审核的基本方法:

1.评价有关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获取相关成本费用明细表,复核计算是否正确,并与有关的总账、明细账、会计报表及有关的申报表等核对。

3.审核成本费用各明细子目内容的记录、归集是否正确。

4.对大额业务抽查其收支的配比性,审核有无少计或多计业务支出。

5.审核会计处理的正确性,注意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间在成本费用确认上的差异。

10.成本审核

(一)主营业务成本的审核(以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为例)

  • 1.审核明细账与总账、报表(在产品项目)是否相符;审核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等账户及其有关原始凭证,确认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经营成本口径是否一致。
  • 2.获取生产成本分析表,分别列示各项主要费用及各产品的单位成本,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将其与预算数、上期数或上年同期数、同行业平均数比较,分析增减变动情况,对有异常变动的情形,查明原因,作出正确处理。
  • 4.材料费用的审核。
    • (1)审核直接材料耗用数量是否真实。审核“生产成本”账户借方的有关内容、数据,与对应的“材料”类账户贷方内容、数据核对,并追查至领料单、退料单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等凭证资料。实施截止性测试。抽查决算日前后若干天的领料单、生产记录、成本计算单,结合材料单耗和投入产出比率等资料,审核领用的材料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是否与耗用的相一致,是否将不属于本期负担的材料费用计入本期生产成本,特别应注意期末大宗领用材料。
    • (2)确认材料计价是否正确。实际成本计价条件下:了解计价方法,抽查材料费用分配表、领料单等凭证验算发出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计算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计划成本计价条件下:抽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及有关的领料单等凭证,验证材料成本差异率及差异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 (3)确认材料费用分配是否合理。核实材料费用的分配对象是否真实,分配方法是否恰当。
  • 5.辅助生产费用的审核。
    • (1)抽查有关凭证,审核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是否正确。
    • (2)审核辅助生产费用是否在各部门之间正确分配,是否按税法的有关规定准确计算该费用的列支金额。
  • 6.制造费用的审核。
    • (1)审核制造费用中的重大数额项目、例外项目是否合理。
    • (2)审核当年度部分月份的制造费用明细账,是否存在异常会计事项
    • (3)必要时,应对制造费用实施截止性测试。
    • (4)审核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必要时,应重新测算制造费用分配率,并调整年末在产品与产成品成本
    • (5)获取制造费用汇总表,并与生产成本账户进行核对,确认全年制造费用总额。
  • 7.审核“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账借方发生额并与领料单相核对,以确认外购和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是否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当期用于连续生产的外购消费品的价款数及委托加工收回材料的相应税款数是否正确。
  • 8.审核“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借方红字或非转入产成品的支出项目,并追查至有关的凭证,确认是否将加工修理修配收入、销售残次品、副产品、边角料等的其他收入直接冲减成本费用而未计收入。
  • 9.在产品成本的审核。
    • (1)采用存货步骤,审核在产品数量是否真实正确。
    • (2)审核在产品计价方法是否适应生产工艺特点,是否坚持一贯性原则。约当产量法下,审核完工率和投料率及约当产量的计量是否正确;定额法下,审核在产品负担的料工费定额成本计算是否正确,并将定额成本与实际相比较,差异较大时应予调整;材料成本法下,审核原材料费用是否在成本中占较大比重;固定成本法下,审核各月在产品数量是否均衡,年终是否对产品实地盘点并重新计算调整;定额比例法下,审核各项定额是否合理,定额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健全。
  • 10.完工产品成本的审核。
    • (1)审核成本计算对象的选择和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恰当,且体现一贯性原则。
    • (2)审核成本项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各项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否体现受益性原则。
    • (3)确认完工产品数量是否真实正确。
    • (4)分析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构成项目有无异常变动,结合在产品的计价方法,确认完工产品计价是否正确。
  • 11.审核工业企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应参照相关会计制度,按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二)其他业务支出的审核

  • 2.审核其他业务支出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并作出相应处理。

(三)视同销售成本的审核

  • 1.审核视同销售成本是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视同销售收入数据的口径一致。
  • 2.审核企业自己生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是否按税法规定作为完工产品成本结转销售成本。
  • 3.审核企业处置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投资、分配、捐赠、抵偿债务等,是否按税法规定将实际取得的成本结转销售成本。

(四)营业外支出的审核

  • 1.审核营业外支出是否涉及税收规定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项目。重点审核:
  • 2.审核营业外支出是否按税法规定准予税前扣除。
    • (1)审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非正常盘亏、毁损、报废的净损失是否减除责任人赔偿,保险赔偿后的余额是否已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 (2)审核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失,是否已经过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 (3)审核处置固定资产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损失债务重组损失,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经过税务机关认定审批。
    • (4)审核捐赠是否通过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数额是否超过税法规定限额。
    • (5)审核企业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是否扣除了已经赔偿的部分。
  • 3.审核大额营业外支出原始凭证是否齐全,是否符合税前扣除规定的要求。
  • 4.抽查金额较大的营业外支出项目,验证其按税法规定税前扣除的金额。
  • 5.审核营业外支出是否涉及将自产、委托加工、购买的货物赠送他人等视同销售行为是否缴纳相关税金。

(五)税收上应确认的其他成本费用的审核

  • 1.审核资产评估减值等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是否已经过主管税务机关认定。
  • 2.审核其他需要主管税务机关认定的事项。

(六)销售(营业)费用的审核

  • 1.分析各月销售(营业)费用与销售收入比例及趋势是否合理,对异常变动的情形,应追踪查明原因。
  • 2.审核明细表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销售(营业)费用的范围及其有关规定。
  • 3.审核企业发生的计入销售(营业)费用的佣金,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
  • 4.审核从事商品流通业务的企业购入存货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购货费用按税法规定计入营业费用后,是否再计入销售费用等科目重复申报扣除。
  • 5.审核从事邮电等其他业务的企业发生的营业费用已计入营运成本后,是否再计入营业费用等科目重复申报扣除。
  • 6.审核销售(营业)费用明细账,确认是否剔除应计入材料采购成本的外地运杂费、向购货方收回的代垫费用等。
  • 7.涉及到进行纳税调整事项的费用项目,应按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要点进行审核,并将审核出的问题反映在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表中。

(七)管理费用的审核

  • 2.审核企业是否按税法规定列支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并确认计算该项支出金额的准确性。
  • 3.审核企业是否按税法规定剔除了向其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
  • 4.审核计入管理费的总部经费(公司经费)的具体项目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计算的金额是否准确。
  • 5.审核企业计入管理费用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是否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有关凭证和证明材料是否齐全。
  • 6.涉及到进行纳税调整事项的费用项目,应按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要点进行审核,并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在相关的纳税调整事项审核表中。

(八)财务费用的审核

  • 1.利息支出的审核参见纳税调整审核中利息支出的审核,并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在利息支出审核表中。
  • 2.审核利息收入项目。
    • (1)获取利息收入分析表,初步评价计息项目的完整性。
    • (2)抽查各银行账户或应收票据的利息通知单,审核其是否将实现的利息收入入账。期前已计提利息,实际收到时,是否冲转应收账款
    • (3)复核会计期间截止日应计利息计算表,审核其是否正确将应计利息收入列入本期损益。
  • 3.审核汇兑损益项目。
    • (1)审核记账汇率的使用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 (2)抽样审核日常外汇业务,审核折合记账本位币事项的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 (3)抽查期末(月、季或年)汇兑损益计算书,结合对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对外结算的外币债权债务项目,审核计算汇兑损益项目的完整性、折算汇率的正确性、汇兑损益额计算的准确性、汇兑损益会计处理的适当性。
  • 4.抽查金额较大的手续费或其他筹资费用项目相关的原始凭证,判断该项费用的合理性。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