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企业生态系统

百科 > 管理理论 > 企业生态系统

1.什么是企业生态系统[1]

企业生态系统是指企业与企业生态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在一定区域内,和生物一样,没有一个企业个体或单个组织是能够长期单独生存的。企业像生物一样,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别的企业或组织而存在,并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即经济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相对于每一个企业个体来说,生活在它周围的其他企业个体或组织连同社会经济环境构成了其生存的外部环境,企业个体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整体。

企业组织处于由企业组织之间及企业组织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组织在生态系统中要保持竞争与协同的统一,一方面,企业组织在竞争中得到进步,寻找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企业组织之间、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企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处理好协同竞争的关系,注重企业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与环境协同进化。

2.企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

(1)整体性

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它具有只有企业生态系统本身才具有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性,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组成它的要素或部分所不具有的,其具有不可还原性;二是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基于系统内部联系的有机性和统一性、组织性,这种有机性(相干性)是通过企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而实现的,“联系”的本质是在物质与信息的流通中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三是企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即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在系统与环境的交换中(输入—输出关系中)通过整体之能的实现而体现出来的。总之,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由其内外部联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并表现为系统的“个性”及其所在更大的系统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力和自身的存在价值。

(2)层次性

现代著名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Ludeig Von Bertalanffy)认为:“等级层次的一般理论显然是一般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支柱。”企业生态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不同层次的组分相互作用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有两层含义:首先企业生态系统是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即它首先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次企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多层次的子系统。比如,企业生态系统包含了各行业企业子系统、消费者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等;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企业联盟、企业的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在其环境中相互作用又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环境子系统中又包含了社会政治、法律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等。

3.企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企业生态系统可分为企业生物成分和企业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是由消费者代理商供应商以及同质企业群所构成。非生物成分就是企业生态环境,主要是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如图1所示。

Image:企业生态构成.jpg

图1 企业生态构成

组成企业生态环境的因素称为企业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推动或制约的作用。

(1)经济生态因子

经济生态因子是指影响企业产品服务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它包括:消费市场因子、物资市场因子、资金市场因子、劳动力市场因子、产业与产业结构因子、交通因子、通信因子、国际经济因子。

消费市场因子:在市场经济下,消费市场掌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终审判权。“企业竞争,市场选择”,是市场竞争中铁的法则。消费市场主要包括消费能力以及消费者价值取向是评判企业好坏的最终标准,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关键是能在消费者在同一的支付的条件下,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满足消费者主观价值的产品服务

物资市场因子:企业的活动是建立在物资的供应水平和企业可获得所需要的物资能力基础之上的。物资市场中货源供给的充裕度、货源数量与竞争、价格水平与稳定性、供货的快捷性都将影响企业的发展。

资金市场因子:资金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企业仅凭自己积累的资金来谋求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必须具有能从资金市场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能力。资金市场的发育程度对整个社会的企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因子:企业的一切活动均是依靠人进行的,人是企业之本。当今的企业竞争,得人才善用者胜。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应、劳动者素质、劳动力价格和劳动者价值取向等都强烈影响着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行为。可以说企业管理的发展史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史。从古典管理到现代管理的每一阶段都标志着劳动力势态的变迁。

产业与产业结构因子:是指特定地区不同产业种类的数量、它们之间的配比及相互作用关系。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配比合理,将有助于该地区的企业发展,反之,则阻碍企业的发展。

交通因子:没有便利的交通环境,就没有商品的流通,人才、技术的交流。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建立在“通达”基础上的,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更需要交通的有力支持。现代跨国公司中,一件完整产品所包含的各个部件可能是在世界各地生产山宋的,如果没有方便、发达的交通,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通信因子: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质是信息收集、存储、产生和发布的过程,这一过程需有方便与快捷的通信手段来支持。当今社会所取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从20世纪末开始的通信技术的革命,并不断创造出一代比一代先进的通信工具。企业只有在完善,便利的通信环境下才能迅速获得环境与企业内部的信息,对迅速变化的状态及时反应做出决策,并协调内外各方面关系。

国际经济因子:在国际经济中,关税、货币汇率、区域性的经济同盟、国际金融和经济法规都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起着制约或推动的作用。关税与货币汇率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有很大的影响。

(2)社会生态因子

社会生态因子包括:文化因子、教育因子,社会制度与政策因子、国际政治因子,科学技术因子。

文化因子:是指企业所在地区以及企业经营所涉及地区人群的文化。文化特征的主体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与非宗教信仰等。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对企业产品品种、形态的可接受程度、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育因子:教育不仅决定了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决定了整个地区的文化观念、道德水平,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

社会制度与政策因子: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对企业的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左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行业与企业的属性与行为、投资环境和进出口贸易。

国际政治因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关系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关系的缓和与对抗会左右着企业是否向全球化发展。

科学技术因子:科技决定了产品形态、产品更新发展速度、产业形态、市场竞争形态以及经营管理可能利用的技术形态,并强烈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科技将改变国家、地区的力量对比,从而改变地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必将引起生产力的巨大提高,新产品爆炸性的增长、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引起企业和企业生态的突变。

(3)自然生态因子。自然生态是指企业所处的地域地缘与自然资源

地域地缘因子:地缘环境是指相邻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状态和可能构成的交通、通信条件。合适的地域地缘环境对企业的成功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很显然,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有优势,靠近发达地区较远离发达地区有优势。

自然资源因子: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大气资源。充足的自然资源使企业的经营顺利进行,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

4.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分析[2]

(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中期,国际上兴起较为规模化的对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的研究。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线性上升到非线性,由简单均衡上升到非均衡,由简单还原论上升到复杂整体论。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较早开始于对混沌系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斯徒泽(Stutzer)、德依(Day)、贝哈鲍比(Benhabib)、谢菲(Sharer)、沃尔夫(Wolff)、伍德菲德(Woodford)、丹克瑞(Deneckere)和普里曼(Peliman)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成功地将混沌理论应用到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中,拉开了运用混沌理论与方法研究复杂性的序幕。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普利高津(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艾肯(M.Eigen)的超循环理论、哈肯(H.Haken)的协同学等理论对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4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和安德逊(Philip Anderson)、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若(Arrow)等的支持下,汇集了一批从事物理、经济、理论生物、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织了著名的圣塔菲研究(Santa FeInstitute,SFI),试图通过对不同学科问的深入探讨,找出各种复杂系统间的一般规律。他们认为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Agent”组成的,Agent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自发性的自组织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的Agent通过寻求相互的协作、适应等超越自己,获得思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形成某种功能,并使系统有了整体的特征。基于对复杂系统构成的认识,创立了适应系统(CAS)理论,认为稳定和均衡是组织的规范状态,作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映,组织系统通过调节以适应环境的要求。阿瑟(W.B.Arthur)的报酬递增率将经济学建立在生物学理论上,认为经济系统没有绝对的均衡,永远处在重组、退化和发展之中。霍兰德(J.H.Holland)归纳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征。郎顿(Chris Longton)开创了人工生命理论,推动了元胞自动机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复杂吸引子的概念。考夫曼(S.A.Kauffman)提出了自组织临界条件理论。

管理复杂性问题的研究,较早的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沃菲尔德(JohnN.Warfield)教授,1976年他出版了专著《社会系统:计划、政策与复杂性》,1990年又出版了通过系统设计的方法管理复杂性的著作,提出了通过结构化系统分析处理在复杂环境下有效提高决策效果的系统方法。Thietart和Forgues(1995)研究了混沌与组织的关系。Stacey(1996)研究了组织复杂性与创造性问题,指出组织是复杂的演化系统,并在三种区域中运行;当运行于不稳定区域,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组织的行为都是不可预测的;当运行于稳定区域,组织的短期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在混沌的边缘,组织行为是不可预测的,但不稳定性会局限于一个有限边界内;在有界不稳定状态下组织系统具有很高的创造性。Axlord(1997)研究了组织合作复杂性问题,初步分析了组织合作稳定与不稳定性条件;Holland(1998)出版了《突现:从混沌走向有序》。

复杂性科学的诞生,为管理学家打开了认识组织中无序、不稳定和变化的新视野,也让他们看见了现实组织系统中的“紊乱”和“突现”,认识到管理世界中的不确定、无序、不稳定是由于管理世界本身内在的非线性造成的;正反馈环是导致复杂组织系统不稳定的根源,而负反馈环是系统稳定之源;用于研究管理复杂性问题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动力学自适应系统理论、元胞自动机和自适应行为个体仿真等方法。

我国学者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复杂的事物,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看,可以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来描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随着对复杂性科学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加深,国内对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从物理(自然)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及经济管理领域等不同方面展开,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二)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内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上。

企业内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及其人员配置、企业制度管理体制企业家、资产状况、信息系统等等。这些内部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构成了演化发展中的企业有机体。事实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对企业的演化施以影响的内部因子远不止上面列举的那些,而且在企业演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因子所起的作用也截然不同;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中的某些因素,而是由企业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综合作用决定的。企业内环境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上,还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资源要素的流动性、自适应复杂性等诸多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上。

企业外环境是指企业演化发展中所处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它包括:经济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生态与环境等。企业不仅要受到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环境的影响,还要日益受到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制约;当然企业对其外环境的影响也比生物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得多,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生态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企业外环境的复杂性不仅源于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因素各自的复杂性,还源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由于企业生态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具有开放性、组元的大量性、强非线性耦合等特征的典型的多层次、异质性的复杂系统,无法还原而必须从整体论的角度去把握。

企业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基本特征主要归结为以下方面。

1.非线性与整体性

企业生态系统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它包含着无限多个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关的,并且大多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线性的依赖关系,而是十分复杂的依存与制约的非线性关系,系统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强耦合作用便形成了一个多目标、多变量、多层次的非线性系统。

非线性说明了系统的整体大于各个组分之和,即系统的各个组分不能代替整体,各层次的局部不能说明整体,低层次的规律不能说明高层次的规律,各层次间、各组分问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伴有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组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许多新的特性涌现出来,涌现就是指高层次有而低层次没有的特性,一旦还原到低层次这些特性就不存在。随着时间的变化,经过系统内部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适应、调节,通过自组织作用,在向更高组织形态进化的过程中,涌现出独特的整体行为与特征。

因此,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企业生态系统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已经不同于各要素在独立状态下所具有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运动规律,而是有了新的属性、新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整体运动规律,该系统整体所起的作用,是单一要素或各要素简单累加所无法比拟的,具有不可还原性。

二是企业生态系统的各要素是系统整体性的基础,系统如果失去其中一些关键性要素,或者关键要素发生问题,那么系统的整体性就难以发挥,“这是因为,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整体性的影响是在其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失去一些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三是企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能够持续进行,将系统联结成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的整体性是由其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并表现为系统的“个性”及其在更大系统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力和自身的存在价值。

2.开放性与非平衡性

任何一种复杂系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也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维持和生存。企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该系统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种形式的交换,系统与外部环境是协调统一的;这一开放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适应外界变化的目的;具有等稳定性能力,保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具有一定的抗干扰性;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具有不断复杂化和完善化的演化能力。

企业生态系统非平衡性是指系统各要素问的相互作用、系统内外的各种交流,造成系统内各要素及其系统本身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时间上看,其发展速度是非均衡的,有规则的波动和无规则的随机扰动相叠加,造成企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波动和起落;从空间上看,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等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均衡的;由此引发系统原有格局的不断变迁,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不会重复原来的轨迹,时间路径也不可能回归到它们以前所经历的任何一点。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指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企业生态系统是在非平衡演化中不断形成自组织过程,并且这种自组织本身也是不断进化的过程,通过系统的开放性,引入负熵流,抑制、减少系统内部的熵增,使系统向更加有序的时空结构演化,达到系统的发展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实现企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介于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之间的一类特殊系统,人虽然是整个系统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或系统链条中的一环,但是却与其他因素有着根本的区别;人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在企业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系统的主体要素,人的思维、判断、偏好、认识、需要和动机等各有差异,系统的演化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协同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因素影响,这就使得该系统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而且人类也只能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探索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因为,从掌握信息的视角看,完全掌握系统的所有信息,由于该系统的复杂性而变得不可能或由于获取信息代价太大而变得不可行。

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别及其扩大化。系统内相互作用和不断适应的过程,是造成个体向不同方向发展变化的原因。复杂系统是由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组分相互作用构成的,组分的多样性以及组分之间广泛而大量的联系是造成系统复杂性的根源,系统中每一个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其他单元的变化。企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系统主体要素及其活动的多种类,主体间联系的多类型,这一系统的行为可能是跳跃的、非连续的,在一组有限或无限的可能解之间,迅速跳动变换,而不必然是连续的、循环的、渐变或可微分的。

此外,企业生态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结构自相似性(分型性),即系统的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这种自相似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结构上,还体现在时间序列的自相似性中。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对初始条件也极为敏感,即具有初值敏感性,对系统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初始条件的任何细微差别都可能(但不一定)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巨大差异,这种敏感性使得我们不可能对该系统做出精确的长期预测。

(三)企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的复杂性分析

企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托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通过企业间的协调发展及其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生态机制,获取生态效率的系统。这一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更具复杂性。

1.非线性机制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任何系统产生复杂性的主要根源所在。正因为非线性作用,才不断有新质被创造出来,才使得世界日益丰富多彩,越来越复杂化。而且,历史表明,日益的多样化、复杂化大大加速了进化的步伐,也使得持续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正是由于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新质逐渐增多,信息的含量不断增大并积累下来,所以,进化过程才能持续进行;而且随着物种的多样化,物种也越来越复杂,所含信息量也被大大保存,消亡率大大降低,物种才真正从难以持续的发展中艰难地走过来,持续发展才有了稳定的保障。特别是当人类语言和文化产生后,信息的积累和涵盖才发生了真正的革命,社会系统才真正复杂起来。

非线性意味着无穷的多样性、差异性、可变性、非均匀性、奇异性、创新性。在非线性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不同状态引起相同的结果,或是相同的初始条件导致不同结果的复杂情况。复杂性只能出现于非线性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它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它们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企业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以某种或多种方式发生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且相互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企业生态系统而言,要素之间、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本内在机制。多因素、多目标和非线性分析方法乃是企业生态系统分析的主要手段。

2.反馈调节机制

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是系统的复杂性演化机制,对系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正反馈在生态系统中表现为,某种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要素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这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负反馈则是趋于平衡点的行为过程,这是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和被使用的一种调节机制,一般表现为是一种约束机制,运用得好,可以促进有利的正反馈机制,克服正反馈机制的破坏作用。所以,简单地说,当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偏离了平衡点后,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进一步偏离平衡点,趋于不稳定;负反馈机制使系统回到平衡点,趋于稳定。

对企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活动实施反馈调节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可以定义为系统内企业活动的结果如果仅实现了经济利益目标,而生态与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未能实现时,通过采取一定的调节手段,对企业的活动实施某种制约、进行一定的引导,避免造成该系统经济增长与生态恶化、社会福利下降并存的局面。这种负反馈调节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了日益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企业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破坏了自然也就破坏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基础;而这种矛盾状况是很难通过企业这一经济主体自身来改变的,当企业侧重于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非追求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时,就必然会造成自身行为的外部不经济,因此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应当适时进行,这是因为正反馈的作用超出企业生态系统容量限制所引起的破坏往往是突发和毁灭性的,但积累过程是缓慢的,不易引起注意,而一旦暴发,就已经难以用负反馈机制进行有效的调节了。而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有效运行是靠系统内良好的信息反馈实现的;信息反馈是系统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就无法对自身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企业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它涉及生态与环境、经济、科技、社会、政治等机理各不相同的复杂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必须通过信息交互反馈,才能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发展过程都受到某种或某些限制因子或负反馈机制的制约作用,也得到某种或某些利导因子或正反馈机制的促进作用;正反馈将系统中涨落因素放大,给系统提供前进的动力,但正反馈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经过选择,由负反馈将其去掉,使系统在新的状态中保持稳定,系统就健康发展了。因此,在企业生态系统调控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动向,注意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的位置及其反馈强度。健全的企业生态系统就靠这种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3.协同共生机制

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涉及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和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等非经济公共组织、消费者与社会公众以及自然生态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从本质上讲,这些因素在系统中的关系是一种协同共生的关系;共生现象应是系统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社会进步与文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它又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既需要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供给,也需要拥有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将拥有更科学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开发利用宝贵的自然资源。这表明企业生态系统必然是一个各因素协同共生的复合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共生机制,强调系统发展的整体性、演化发展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性等问题,强调要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间的关系,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既要考虑人类自身的发展,更要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同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系统物质、能量供需的长期均衡和自身有序稳定地发展。

4.循环再生机制

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各类资源、产品和废弃物的多重利用及循环再生是企业生态系统持续生存并不断发展的自组织机制。企业生产的一切产品最终都要成为废弃物;而任一“废弃物”必然成为该系统中某一组分的有用“投入”。比如,生态工业园区就是实践中具有这种循环再生机制的企业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工业园区内的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类似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一家企业的废物能够作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各企业相互合作,使各类资源得到优化利用,良性循环。

因此,在企业生态系统中,要求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要考虑到其“废弃物”流通的全过程,对其进行处置时要注意其在系统中的作用,避免引发对系统有害的连锁反应,发现、识别其潜在用途或影响,因势利导,变废为宝。要在掌握系统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循环再生机制,使物质和能量在其中循环流动和持续利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系统的生态效率目标。

企业生态系统循环再生的自组织过程需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直接或间接补偿,从外部汲取负熵流,以维持和勃发自身的生命力。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角度看,只有不断吸纳维持系统自身进化的亏缺物质和能量,并输出自身的盈余物质和能量,才能保障自身有效的催化循环和自我更新,也才能在更大区域的开放系统的优化组合和机制协同中使其从低序的发展演化到一个又一个高序的耗散结构。然而,不仅不可再生的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再生资源在转化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有用盈余物质和能量也客观存在着阈值;企业活动的索取若超越这个阈值,则必然破坏企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有机循环及其固有的自组织机制,引起系统熵增,即无序度的增加。因此,企业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开发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用于保护措施的实施和对自然生态物质能量的补偿,以利于自然生态系统形成新的物质、能量循环的有序稳定结构,保持自身内在的均衡演替。

5.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

企业与生物界一样要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它们的发展都要接受环境的选择,然而它们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1.系统的人工性

1)目的性

人工系统的行为不是完全自然化的,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目的而建立的。正是由于这种目的性,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方法,并以此来控制企业的各种行为。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实现程度的不同来调整企业的结构,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然系统是自然演变形成的,没有目的性,如生态系统、生命体内部的生理系统等,往往其演变是由其自然系统所形成的。这些是自然的选择而非系统目的的选择。

2)可控性

当一个人工系统功能减弱或不能适应外部变化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改造,以恢复它的系统功能。这种改造不受时间和频率的影响,而且对系统越改造,其功能会越完善。

  2.生态资源的利用

大多数生物(候鸟等生物除外)是栖宿于某一环境中的,只能利用该地区的生态资源,而企业则是跨地区利用企业生态资源。企业只有同时吸收不同地区的最优生态资源,并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企业不仅需要研究所在地的企业生态,并且更需要研究全球的企业生态。跨国公司的出现更促进了全球企业生态体系一体化。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统治经济领域的将是跨国公司。

3.对环境的反作用

生物与企业一样都能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并改造环境,但企业对其生态环境起着更强烈的反作用。企业发展不仅在于要适应环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主动改造其生态环境。企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符合企业发展的目的;企业在一个地区发展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使得交通、通信、教育更加完善;企业的生存竞争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今跨国公司的发展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关系的变化。

4.生态容量

生物的生态容量是由自然环境所确定,而企业的生态容量可以由企业自身与环境共同创造。在工业社会的初中期,由于技术发展与产品更新相对缓慢,工业生产主要依赖于自然原材料,生产较长时期内基本不变的产品。后来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很快造成自然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的饱和,于是产生争取自然资源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并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甚至因此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何解决原材料的供应和市场的永不饱和,也就是企业发展的生态容量问题,成为竞争性市场经济研究的关键。实际上企业竞争性的发展,促进了技术与产品的不断创新,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从而会不断扩大企业的生态容量。特别到现代,人类可以通过创造人工材料来替代自然材料,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复用来减少对天然材料的消耗,可以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创造新的消费。以技术创新来创造生态容量是当今知识社会中企业生态学的主要特征。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