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战略数据规划

百科 > 信息化战略 > 战略数据规划

1.战略数据规划概述

所谓战略数据规划就是指遵循数据库的规则,挖掘信息以及信息问的规律,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建立面向实际业务的数据库系统结构,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增进信息共享,方便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传统工业企业内,战略数据规划主要是对管理型信息的规划,是伴随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而产生的全局性规划。其目的是通过明确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从根本上治理混乱的企业信息环境,解决“信息孤岛”现象,提高信息共享水平,从而方便信息系统的开发和IT系统建设,最终提高信息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型信息的规划很少或仅仅占据了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一小部分。

信息服务企业内,产品型信息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战略数据规划主要是对产品型信息的规划。因为信息服务业的核心商业资源就是信息资源,战略数据规划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及商业战略,所以其战略信息规划必须着眼于建立高档次的企业信息环境,必须具有全局性的观点、整体性的策略和统一的标准。规划不是单个部门的调整和变革,它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和环节,是企业级的战略规划

2.战略数据规划的提出

明确提出“战略数据规划” 这一概念是美国的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教授,他认为:战略数据规划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来建造组织的总体数据模型。而总体数据模型是按实体集群划分的、针对管理目标的、由若干个主题数据库概念模型构成的统一体,在实施战略上既有集中式又有分布式,分期分批地进行企业数据库构造。按照Martin教授对战略数据规划的定义,战略数据规划的概念应当涵盖如下内容:

(1)是一个实体集群;

(2)是由主题数据库构成的概念模型;

(3)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

(4)应对数据的分布有所考虑;

(5)应对实施的进度和步骤有所安排。

应当说,Martin教授所提出的战略数据规划是针对整个组织,而并不仅仅是针对组织中特定信息系统建设的,但对于这一点,Martin教授也并没有明确指出。随后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和方法时,也没有关注这一点,而是把精力过多地集中于方法的技术层面。以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战略数据规划的理解和认识。最为突出的是把战略数据规划仅仅看作是针对组织内部某一特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比如认为:总体数据规划是MIS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数据规划是系统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如此,将战略数据规划的概念限制于组织的某一特定信息系统,把人们的思维更多地限制在了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进行数据规划上,较少地从管理和逻辑概念层次上对组织的信息进行考虑和优化。同时由于仅仅是对某一信息系统的规划,对组织需要的众多信息系统缺乏全盘考虑,从而导致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一、数据冗余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信息化进程。

3.战略数据规划的过程

马丁指出,系统规划的基础内容包括3个方面:①企业的业务战略规划;②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③企业数据战略规划。

战略数据规划的工作过程主要步骤包括三步:

1、进行业务分析,建立企业模型。

  • 由系统分析员向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进行调查;
  •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分析,分析企业的现行业务及逻辑关系;
  • 通过业务分析,建立起企业模型。

2、进行数据分析,建立主题DB。

在具体操作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 (1)信息过滤
    • 对大量来自系统内外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识别出对系统有用的信息。
  • (2)主题库定义
    • 信息过滤识别后,从全局出发,根据管理需求将信息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然后定义每一个主题DB。

3、子系统划分。

根据主题DB和业务过程,来规划新系统。

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通过主题库实现信息的交换。

Image:战略数据规划过程.jpg

图:战略数据规划过程

4.战略数据规划的内涵[1]

(1)战略数据规划是针对整个组织的数据规划,而不仅仅是针对组织中某一特定信息系统建设所需数据的规划。组织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和用途,需要建设各种不同的信息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如果仅仅是在这些各不相同的系统建设之时,才对这些特定的信息系统所需的数据进行规划,那么,势必会导致组织内系统数据收集困难,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一、数据共享性差、数据冗余等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通过战略数据规划,对组织的信息侧面进行较为透彻的分析,可以为组织的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战略数据规划的结果——整个组织或决定组织目标实现的几个关键部门的信息模型,是整个组织的一个侧面。其与组织的业务模型是对同一事物从信息和业务两个方面的进行的描述,二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分析信息模型离不开业务模型,分析业务模型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模型。

(3)整个组织的信息模型建立之后,组织为满足某一特定目的而要建设的信息系统可以在这一信息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可以说,组织战略数据规划是组织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4)战略数据规划是在概念和逻辑层次上对组织的数据进行规划,不考虑物理层的实现问题。战略数据规划的结果,决不是一个数据库系统。而实际上,建设一个针对全组织的完全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也是极不现实的。Martin教授在文献[2]中就指出:2O世纪6O年代后期,曾经出现过一种梦想,企图建立一种完全统一的数据库,这种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后来被证明根本不能工作,为大企业建立一个统一的整体数据库系统的任务,其复杂程度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在当时,这样的任务就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设计单位的能力,即使能够设计出一个这样的系统,从机器的性能考虑,也无法进行工作(除非在一个小型的企业中)。

所以,战略数据规划不是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组织的数据库系统,而是通过对组织的信息过程的分析,对整个组织的数据进行规划,分析组织中适应组织目标的各种信息,及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符合组织性质,适应组织目标,进行了一定的优化的组织信息模型,为今后进行组织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5.战略数据规划方法述要[2]

(1)“必须有最高层管理人员介入”。

马丁在《战略数据规划方法学》一书的前言中指出:“虽然许多企业早已认识到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的必要性,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实现这样的规划。某些咨询公司强调了制定这类规划的重要性,但又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来指导所需信息资源的设计。”按照马丁的观点,一个企业要搞信息化,首要任务应该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不要急着去购置设备、马上组织软件开发和上网;一个好的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应该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异质性和专有性,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虽然也知道搞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的重要性,但却又总是搞不好。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认识上。一些企业领导往往把战略数据规划看作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认为只要安排给业务部门去做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正确的。马丁指出:“在70年代,人们就已看清,对企业和其它组织而言,计算机化的信息乃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人们还看清了,这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有来自最高层的规划,而实施这样的规划又迫切需要一套正规化的,并且最好是与数据库设计相联系的易于用计算机处理的方法学。”马丁的结论是: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必须有最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必须在最高层制定总体规划”。

一个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其实就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视图和窗口,二者在本质上应是一致的。而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只有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才能了解和把握;如果企业的部门业务人员在没有企业高层的指导和介入的条件下,关起门去做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必然造成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成为两层皮。显然,用这样的战略数据规划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就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2)重在沟通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最快,日新月异。由此形成了信息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其它成员在专业上的鸿沟,有人用“无形的城堡”来形容这种状况。城堡里面的人使用着几乎与外界不同的语言。外面的人说到bus,那一定是公共汽车,而里面的人说到bus,那一定是总线;外面的人谈论成本、费用、收益率津津有味,而里面的人听起来如坠人云雾之中。美国媒体权威R.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把现实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处理对象是原子;一个是数字世界,处理对象是比特。不难看出,城堡内比特多一些,而城堡外原子多一些。对于这个无形的城堡造成的隔阂,马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比作是建造巴贝尔通天塔。这是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洪水大劫后,诺亚家族团结一心,要建造直通上天的高塔— — 巴贝尔通天塔;上帝耶和华为了不让他们成功,就以神魔搅乱他们的语言,使建造塔的示拿人彼此听不懂对方的语言,遂使造塔工程失败。可见,企业在做战略数据规划时,一定要做好信息技术人员与其他人员的有效沟通。这些沟通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最高层次上,企业的CIO 即信息主管与其他高层管理者的沟通;二是信息技术部门领导与其他中层领导之间的沟通;三是信息技术人员与其他业务人员之间的沟通。

(3)业务人员必须全程参与。

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制定过程既不能时间很长,但也不能太短。经验表明,中型以上企业的战略数据规划制定的周期一般需时半年左右。

由于企业战略数据规划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期和基础工作,而且信息系统建成后也必然要由企业的各方面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来使用;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数据规划过程中,必须有业务人员全程参加。这件事情做得好不好,将决定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失败。有媒体曾经载文称“ERP成功率为零”,当然这样的说法有点为过,但其成功率低确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缺少业务人员的参与。

(4)做好业务活动过程分析。

马丁总结了计算机数据处理发展阶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发现了企业数据处理中一个基本规律—— 数据类和数据之间内在联系是相对稳定的,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和步骤是经常变化的,由此创建了用途广泛的一门新学科—— 信息工程,明确地提出了它的基本原理: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的中心;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具体地说,一个企业所使用的数据实体的类型是基本不变的,除了少量加入几个新的实体外,变化的只是这些实体的属性值。因此,应该以数据为中心制定企业战略数据规划。但必须指出,以数据为中心并不等于不管过程、忽略过程,恰恰相反,企业在制定战略数据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企业的业务过程分析,特别是要做好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分析。

(5)选择好主题数据库。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还是金融企业,也不管其业务特点和业务内容有何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每一个企业都有其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信息工程特别强调如何规划与组织整个信息系统,并且摒弃了传统的以“处理为工业工程·信息技术中心”的信息系统开发思路,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环境建设上。那么,“以数据为中心”的战略数据规划怎样才能实现呢?就是重点应放在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数据环境建设上。对于围绕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数据环境建设,马丁称其为企业主题数据库建设。

国内外经验表明,选择好主题数据库应是企业战略数据规划的重点和中心任务。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与数据分析,建立具有共享性和一致性的“主题数据库”,并以主题数据库为主的数据环境才是集成化的数据环境。只有在这种数据环境中,才能开发和运行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主题数据库,是企业管理数据库应该面向的业务主题;而不是那些单证、报表等数据处理结果。主题数据库具有稳定的结构,它不受企业机构部门变动的影响,不仅能满足本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也能为业务伙伴和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大型企业的业务往往极其复杂,由许多环节组成;而且必然与其它企业,以及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换,其信息面广、量多,所以信‘ 息流本身就是网络化的。信息流是伴随物流、人流、资金流而产生并为其服务的。如果对这些信息不能科学、严谨、细致地进行系统分析,优化企业数据环境,就很难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支持它的网络化流动,开发出来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也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化运营和发展服务。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应在做好战略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应用开发,使企业信息化沿着正确的、健康之路前进。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