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百科 > 贸易方式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1.什么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要素投入相似、质量相似、价格相似,在满足消费者偏好方面相似的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注重的是同一产品的异质性,主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交易,并带有规模经济消费偏好多样性的特点。二站后发达国家之间这种产业内贸易不断增加,这种产业内贸易对各贸易国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在需求方面通过差异性产品的交易使一国消费者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多,将会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使消费者满意度上升。在供给方面,由于一国专门从事某一异质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产业内部的专业化能够获得规模经济,降低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增强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而且贸易各国为了保持对特定产品的垄断地位,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研究和开发投资力度,使生产的产品具有特色。总之,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不仅有利于贸易国的消费和生产,更带动了技术的进步。

2.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一国外贸竞争力[1]

第一,从理论上来分析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差异产品为交易对象。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最早运用张伯仑的垄断竞争模型来解释产业内贸易,之后克鲁格曼对其进行修改,形成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一克鲁格曼(Dixit.Stiglitz.Krugman,1979)模型。兰开斯特和海尔普曼(Helpman,1981)也在垄断竞争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内贸易模型。

Image:水平型产业内贸易.jpg

技术进步使产品差异化程度提高,而产品差异化是导致垄断竞争的基本因素。垄断竞争使同行业内企业数目减少,单个企业规模扩大,从而达到规模经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有动力和能力加大研发投入,这又会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使一国经济和贸易进入良性循环。在这些因素中,规模经济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一国不会生产所有差异性产品,而专门生产一定的差异产品,因此使同一产业内存在着贸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主要以垂直差异产品为贸易对象。这里的垂直差异一方面是指产品质量、档次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指同一产业内垂直生产阶段生产的产品的差异这类交易普遍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法尔维(Falvey)和科尔兹克乌斯基(Kierzkowski)于1984年基于要素禀赋差异提出产业内贸易模型来解释该类贸易。他们认为,不同质量的产品对资本、劳动的投入组合要求不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较多资本,较少劳动;低质量的产品则相反。

第二,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活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世界贸易的3/5。由于产业内贸易的主体大多是发达国家的垄断竞争厂商、寡头厂商和垄断厂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也成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分割生产环节,进行垂直产业分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从事产业链中增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那么由于这种投资的“输出诱发效应”和“逆输入效应”显著,其在贸易上就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东道国进口知识密集型生产环节生产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出121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加工、组装好的成品。如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那么其会倾向于在东道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和销售体系。这种投资的“输出替代效应”和“输入转换效应”可能会降低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但如果结合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来分析,跨国公司的这种投资行为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丰富了差异产品,在需求拉动下,会促进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额与产业内贸易额同时增长的现象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种投资所产生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对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外贸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对投资国而言,由于母公司和海外公司之间是水平分工,从事基本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了规模经济,降低了产品的平均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投资国的外贸竞争力;对东道国而言,跨国公司的投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经营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外溢效应”和“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能很好地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东道国的外贸竞争力

第三,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

首先,产业内贸易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且一国经济越发达,竞争力越强,其产业内贸易水平越提高。许多研究表明,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而后者又高于非新兴工业化国家。哈韦雷里逊和塞文于1978年选取了10个工业化国家,1O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20个非新兴工业化国家,用当年的统计资料和GL指标计算得出,工业化国家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52.9% ,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8% ,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仅为12.34%。其次,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且一个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高,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根据费斯特纳和海尔穆特的研究,1985年22个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产业分别是塑料原料(74.3%)、电力机械(66.2%)、航空(64.8%)、有机化学(64.3%)、办公机械(62.3%)、医药化工(62.3%)等。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资源禀赋和需求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他们之间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另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主要是水平差异产品,因此可以推断,提高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水平是提高一国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中国大力发展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对策[1]

第一,提高引资质量。

外资推动一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目前外商在华投资质量有所提高,增加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加大了在华的研发力度,但外商投资仍然以成本集约型为主,大部分投资属于“飞地”型投资。这种投资的生产配套程度低,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不明显。1992年日资企业在我国的配套率仅为20% ,而在东盟已达到47%。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参照国际惯例,按照WTO的有关规则,修订和规范现有利用外资的法律、制度,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外商投资积极引导,从长远利益出发,将我国的利用外资政策从单纯的引进资金转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方面来,并健全功能,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他们的合作的可能。

第二,扩大企业规模。

规模经济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前者是对整个行业来说的,如美国的硅谷,某种行业在一个或几个地点集中生产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后者是对单个企业来说的,即单个厂商的产量越大,其平均成本则越低。

第三,大力发展差异化产品。

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是技术和人力资本,因此首先政府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企业在培训方面不仅要加大支出,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训方案的设计、实施和培训方式。其次,企业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差异产品的发展。在形成产品差异优势的过程中,品牌是实行“差别战略”的重要手段。品牌代表着一个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文化内涵、消费者对其的认知程度等。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运用品牌及其品牌系列产品来体现其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的差异。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积极介入产品的销售领域,更多地深入产品价值链,以获得差异优势。

我国缺少知名品牌与我国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方式等有很大关系。产品除了在档次、质量、款式、颜色、商标等方面有差别外,营销上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广告包装售后服务等差别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目前加工贸易成了我国外贸的主要形式。这种贸易只是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因此附加值低,属于利润空间最小的环节。这类产品的出口价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的I/4或1/5,其他的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服务、商标、广告设计等增加产品差异化的环节中。“微笑曲线”能够很好的表现利润在各个环节的分布。因此我国企业应积极介入销售领域,以增加产品的差异性,增强竞争力,为更好的进行产业内贸易提供物质基础。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