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敌人很多,只要腾讯进入某一个领域,就会成为杀手,凭借着它的QQ庞大用户群和用户的黏性,就能够把对手挤到市场的边缘。

不少人惊呼:腾讯真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帝国,它善于模仿,在一项互联网应用即将兴起的时候,腾讯就推出与之相似的产品,并基于客户端进行推广,争夺市场份额,将竞争者由“先驱”变成“先烈”。

在理论上,模仿战略的好处是成本低,风险小,即使没有收益,至少也不会损失多少。更何况,在后发制人之前,腾讯可以在暗处仔细地研究对方的产品,因此在腾讯在推出类似产品的时候,颇有“惊艳”之感。

惠普公司在普拉特时代曾经是模仿战略的积极执行者,他公开表示他领导下的惠普不会第一个去尝试。作为全球第一大PC厂商,惠普当时已经建立了庞大的渠道,一旦认识到竞争厂商的某项新产品有可能会形成规模市场,惠普就会迅速推出类似的产品,并抢在对手之前把产品铺到渠道的每个角落。

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的QQ客户端其实就承担了渠道的重任。虽然腾讯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但是它的竞争策略与作为PC厂商的惠普没有多大差别。

然而,今天的惠普已经修正了自己的竞争策略,不再仅作为模仿者去竞争。原因很简单,市场发生了变化。PC,特别是笔记本电脑,其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消费者已经对个性化的PC产品表现出强烈的需求,而且变化迅速。

腾讯仍在矢志不渝地执行着模仿战略,这从腾讯最近的两个动作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腾讯被认为在模仿做得红火的新浪微博,即将推出腾讯微博;二是腾讯模仿360的安全产品,推出了QQ医生。

腾讯的这些动作,不禁令人想起1500年左右的奥斯曼帝国,那个庞大的帝国横跨亚非欧三大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兵强马壮,攻城略地,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甚至将欧洲人赶入大西洋当海盗。殊不知,这把西欧人赶入了蓝海,自此在其后的五百年中欧洲在各个方面遥遥领先于全球。

奥斯曼帝国从1500年开始,即在帝国看上去最辉煌的时候走向衰败。《世界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理-阿诺斯认为,这是因为帝国的苏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苏丹相信财富、相信领土、相信武力、相信酷政,但其实这都是表象。正如《财富的诞生》一书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所指出的那样,西欧的崛起,关键是鼓励理性主义的思想、保证财产权、建立资本市场、促进有利于交通和通讯的科学技术。

2010年的腾讯帝国有相似之处。它相信它的模仿战略的有效性,相信QQ客户端的黏性,相信自己在客户体验方面对细节的把握。然而,这可能会引导腾讯帝国去执行一个错误战略。当爱迪生把灯泡发明出来的时候,你花很大力气打磨那一盏油灯,能有什么用呢?这个错误战略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但要三年、五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

简言之,这个错误战略在于,在模仿战略的主导下,腾讯没有第一个占据住微博这种信息共享形式的战略高地,拱手让给了新浪;而且,截止到现在,腾讯似乎并没有把微博作为自己的绝对的战略重心。

其实,像Twitter和Facebook在最近两年异军突起,迅速成长成全球性的互联网应用,已经说明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信息共享的机制。但是,由于中国的政治情况不同,一道网络长城将这种互联网应用拒之门外。腾讯本来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发展出,至少也是模仿出一套类似于Twitter的信息共享方式,但是腾讯却放弃了占据这个空白的先手。

对腾讯帝国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这种新的信息共享机制。

从历史来看,腾讯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关键——QQ的商业本质是信息共享,客户端只是信息共享机制的载体,它并不是QQ的商业本质。然而,腾讯却视客户端为大敌。只要是哪种客户端的用户达到一定规模,腾讯就立即模仿这种产品,作为防止侵蚀QQ领地的防御之策。

其实,投资人比腾讯的管理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腾讯之所以市值数百亿,并不是因为投资人认为QQ的用户数量居中国第一,而是因为QQ代表着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信息共享机制。这与投资人给予Facebook、Twitter的天价估值是同样的道理。像迅雷、暴风等虽然是拥有上亿规模用户的客户端,但很难在其上建立人际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因此迅雷、暴风的价值远不及腾讯。

实际上,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没有任何一种业务能够对腾讯产生根本性的威胁。腾讯有点像PC时代的微软。威胁Windows操作系统的,不是Linux,而是谷歌的Chrome浏览器,这是因为谷歌对计算进行了重新定义。颠覆腾讯QQ的,不是客户端,而是类似于Twitter、Facebook、新浪等,这是因为它们有能力对信息共享重新定义。

换句话说,微博与QQ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信息沟通与共享。只不过在微博上,信息共享的载体是页面。在QQ上,信息共享的载体是客户端。

客户端其实是互联网窄时期的产物,注定是一种过渡性的产品。随着带宽不断加宽,很多客户端不断被页面应用所替代。谁要是不信,可以搜索一下谷歌的视频,点击之后,很多视频的播放是在页面,不是通过播放器这种客户端实现的。谷歌的音乐可以在线播放,本地的播放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对于腾讯来说,QQ是这个帝国的核心,是司令部,是命根子。腾讯的任何产品都是依托于QQ来实现的。QQ的本质是信息共享,这是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任何一家公司都会细心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依靠不断地去创新,以保证能够走在竞争者的前面。这就是说,腾讯可以在其他任何互联网应用方面采取模仿策略,但是却唯独不能在信息共享方面采取这样的模仿策略。一旦由于这种保守策略坐看竞争者做大,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在微博上,用私信交流可以取代QQ上一对一的交流;对公众发布信息可以取代QQ上聊天室的功能;微博上的群组功能可以取代QQ的群聊功能;微博上发布视频和图片可以取代QQ上的视频和图像传输。新浪的微博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应用,不仅可以取代QQ的全部功能,而且还有更丰富的应用,还有更新颖的体验。更何况,新浪的微博已经形成了品牌,形成了用户黏性,有了用户规模,而且截止到目前,它的用户规模还在迅速膨胀。

腾讯的这一招战略失误,用愚蠢两个字来形容,真的是一点也不过分。

腾讯的微博推出在即,但这个产品能成为什么样子呢?谁都不清楚。但是,腾讯在历史上推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属于中庸。不是腾讯没有人才,而是这些产品都没有当作战略性产品来看待。可能包括腾讯的马化腾在内,都迷信QQ永不破灭的神话,都相信通过QQ这个平台进行推广的效用,因此没有全心全意地去钻研信息共享,没有专心致志地去做产品。

另外,即使Twitter和Facebook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也没听说腾讯专门成立信息共享研究院,对这两种形式的信息共享机制进行专门研究。腾讯的产值这么大,市值如此高,并不是拿不出钱来做这件事情。这根本就没有进入到最高决策者的脑袋瓜中去。如果像马化腾这样的最高决策者都懒于钻研Twitter和Facebook的技术、商业、社会本质,腾讯对模仿战略的“路径依赖”将是长期的,但却是致命的。

所谓用户的黏性,其实都是幻想,是借口,是胡说。如果腾讯对此依然迟钝,那建议它注意一下移动通信市场的变化: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移动用户抛弃了使用10年的手机号码,抛弃了所谓的用户黏性,转而投向了中国联通的WCDMA。难道用户对QQ依赖程度,能够高过用了十年的手机号吗?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