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认知派激励理论

百科 > 激励理论 > 认知派激励理论

1.什么是认知派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论从总体上讲是机械主义时代的产物,它把人的行为简单地看成是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反应的机械联结,这与当时心理学理论不成熟有关,与当时被管理者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低下有关,更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有关,管理者是“牧羊人”,而被管理者只是些会说的工具而已。在批判行为主义激励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认知派激励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2.认知派激励理论的主要论点[1]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把行为简单地看成为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反应的机械联结,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认知心理学认为,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需要、兴趣、价值等。

认知心理学派的主要论点为以下内容:

(一)强调认知过程中的结构和组织原则

(二)强调内部发生的过程,即符号信息加工

(三)强调概念的驱动作用。

(四)强调认知反馈作用。

(五)强调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

3.认知派激励论的类型

认知派激励论可分为内容型激励论和过程型激励论两大类。

内容型激励论注重的是从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等方面来激励被管理者,包括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关系、成长理论,双因素理论等;

过程型激励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等。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