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虚假财务报表

百科 > 财务报表 > 虚假财务报表

1.什么是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指在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方法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特定时期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状况的书面文件。

虚假财务报表是目前我国较为普遍的现象,虚假的财务报表不仅侵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而且也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2.虚假财务报表的表现

1.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主要方式包括:(1)采用非公允价格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股权置换。(2)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3)通过在关联方企业“对倒”创造交易量,创造利润;(4)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 抬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2.调整收入确认方式,操控利润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取三种收入确定方式:(1)销售行为完成,无论货款是否收到,即可视为收入实现;(2)按生产进度确认;(3)按合同约定确认,主要指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同时规定,在确认营业收入时,还应扣除折扣、折让、销售退回。企业利用制度的灵活性,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收入确认方式,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从而调整各项的利润,以达到骗贷或偷逃税款的目的。

3.滥用会计估计

滥用会计估计的主要方式有:(1)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随意减少或增加折旧费用。折旧费用在公司费用占很大的比重,特别是那些高固定资产的行业,较小的折旧率变化就会引起较大的折旧费用变化。(2)不计、少提减值准备,减少当期费用;如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不用、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再使用,或者因为技术进步已被淘汰的设备,就应该如实计提减值准备,但很多公司都没有这样做。当然如果想虚增当期费用,虚减利润,则会反其道而行之。

4.利用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利用这两个科目进行利润调节,导致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巨大,往往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

3.虚假财务报表的识别方法

1.分析利润的来源与时间构成

企业利润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等。一般来说,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所占的比例较大,其他利润来源所占比例较小,有些项目甚至是没有的。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的补贴收入等偶然性项目在关键时刻出现异常,往往是企业为了达到融资等目的而辩辞实施的告假行为。另外,还应注意利润在各个时段的分布是否正常。部分粉饰会计报表的企业前三季度业绩不好或很差,第四季度业绩突然大增,或者是前三季度业绩相当不错,第四季度却盈利较少,甚至出现巨亏,这种情况如果不是主营业务出现较大变化,那么就是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嫌疑较大。

2.报表对应关系识别法

目前,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投资者较多的采用财务比率体系,对关联公司间的购销也比较关注,然而很少关注非关联公司之间因上下游产品关系、生产性企业和其他企业间的业务往来而形成的购销、应收应付等报表的对应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当出现因产品、劳务等形成的“关联”公司间的应收应付项目的急剧变动等情况时,应该多加留意,以便能及早发现问题,规避投资风险

3.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关注企业实现的会计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对比。通过剔除了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的会计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对比可以揭示有关会计利润的信息质量的好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若反差数额极为强烈或反差持续时间过长,必然说明有关利润项目可能存在挂账利润或虚拟利润迹象。

4.应收款项和存货分析法

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虚开购货发票增加收入和利润,一方面增加了商品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商品销售成本,同时也会导致存货的异常增加,存货周转率的急剧下降,而这些虚构的收入往往表现为应收账款,就会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急剧下降。为了不让财务指标异常从而引起怀疑,企业通过一些迂回的方法将应收账款向其它应收款、预付账款转移。比如先把资金打出去,再让客户把资金打回来,打出去时挂在其它应收款或预付账款的帐上,打回来作货款,确认收入。因此,要特别注意其它应收款、预付账款余额过高的情况,审查其是否存在虚假销售的问题。

4.虚假财务报表的审计技巧[1]

一、对原材料的审查

原材料作为存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隐藏亏损、虚增利润的重要途径所在,经常被用来大做文章。因为在原材料上作假,形式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在原材料上作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生产消耗的部分原材料不做出库的账务处理,不记入生产成本进行核算。金额较小时,原材料变化不明显,不容易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金额较大时,会造成存货中原材料明显虚增,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原材料的年末数较年初数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对于这种异常变动,审计人员在对会计报表各项进行分析性复核时,一般比较容易发现。但是,有一些企业的做法更隐蔽,给审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造成了很大困难。这就是第二种方法。

2、一方面,生产消耗的部分原材料不做出库的账务处理,不记入生产成本,同时已经采购验收入库的未开发票的原材料不做估价入账,或少做估价入账,采用这种原材料进出均不入账的手法,调节会计报表原材料的年末结存金额,使之与年初的结存金额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例如,某企业本年末报表原材料库存1 900万元,上年末原材料库存1 400万元,两者相比,变化似乎尚属正常。但是经审计却发现,该单位应计入而未计入产品成本核算的已消耗原材料1 500万元,同时已入库原材料未做估价入账的1 200万元,两者相抵后,对原材料库存金额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种方法因原材料没有异常变动,审计人员在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往往不会将其作为审计的重点,从而容易蒙蔽过关。要发现这种较为隐蔽的作假方法,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审计经验,更需要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

首先,在审计调查阶段,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的整个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同行业的盈利水平,外部竞争环境等,分析影响企业报表真实性的固有风险。将被审计单位的单位平均成本与行业单位平均成本作比较,假定行业单位平均成本是80元左右,而被审计单位的单位平均成本只有50元,这时审计人员就应意识到被审计单位的成本很大程度上不真实,可能存在大额少转成本的现象。

其次,将被审计单位主要产品每个月的单位成本进行纵向比较,并将本年度单位平均成本与上年度单位平均成本比较,单位成本变化较大的都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例如,被审计单位前六个月的单位成本均在80元左右,而七月的单位成本却只有58元,那么就可能存在少转材料,虚减生产成本的情况。又比如,被审单位上年度产品单位成本为50元左右,本年度在原燃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市场环境下,报表产品单位成本仅为52元。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种情况往往说明了该企业当年的产品单位成本不真实,可能存在消耗的大额原材料不进成本的情况。

3、也有一些企业,前几个月甚至1~11月成本核算的会计处理都是正常的,但到后期或年末发现亏损较为严重时,又要隐藏经营亏损,粉饰会计报表。采取的做法为:将生产已经消耗,财务正常出库记入生产成本的原材料或辅助材料,在年末或其他需要的时候,做办理假退库的账务处理,从而人为降低产品成本。对这种情况的审查,需要审计人员在审查原材料、辅助材料明细账时,对发生的每一笔退库冲回业务,逐一地进行核查、分析、询问,并与库管人员进行核对,以查证退库业务的真实与否。

二、对产成品的审查

1、产品破损、毁损等损失,年内不做账务处理。当有证据证明产品价值已经下降或已经毁损,即损失已经发生了的时候,应当及时确认损失。被审计单位为了减少当年的亏损,将损失延迟到次年或以后年度处理。审计人员应结合产成品监督盘点情况和存货跌价准备的审计,查实是否存在价值已降低而没有提取减值准备的存货以及提取的减值准备是否充分。

2、产品未售出,提前开具发票,需增主营业务收入。例如:客户12月底发来的订货单,虽然无法在年内发货,但在账上先列为销售。销售形成的标志是货物的所有权已从卖方转移到买方。不论采取何种交货方式,卖方都必须已经实际运出了货物才算是形成销售。如果审计人员怀疑有这种情况存在,应在监督企业存货盘点时,注意是否存在已列入销售,但仍在被审计单位存放的存货,或者现场到仓库盘点存货,以确认是否存在虚开发票、不动库存而增加销售额的情况。另外,将年底的销售记录与实际送货单或出库单相核对,查明是否匹配。必要时到现场检查车间的生产记录,测算产品产量,将实物与账簿核对。

三、对包装物的审查

在对一些小单位进行审计时,对包装物的审查往往不会作为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但在对一些大型生产企业进行审计时,包装物的审查却不容忽视。审计人员在审查包装物时,取得被审计单位实物盘点表的同时,还要善于从明细账上发现包装物的非正常现象。因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给审计人员的年末盘点表,往往是与财务账一致的。如:某单位的包装物木箱账面结存8 450个,金额236万元,实际盘点表数量为8 450个。审计人员在审查该单位本年度每月的木箱购入及领用时,发现每月正常满足生产需要的木箱数量为4 000个左右,1~12月正常木箱结存450个,其余8 000个木箱为上年结转数。审计人员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木箱存在异常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占用生产周转资金囤积8 000个属于易毁损物品的木箱。于是审计人员到现场对木箱进行了清点核实,结果证实该单位实际木箱仅为450个,盘亏8 000个,金额224万元。经过进一步的审查询问,盘亏木箱是以前年度发生的,为了不增加当年的亏损,未做盘亏账务处理。

四、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审查

在审查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时,审计人员通常会把各项费用支出的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有效、支出的内容是否合理合法等作为审计的重点,在审查隐匿亏损、粉饰财务报表方面,往往会忽略它们的作用。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恰恰在这些容易让人忽略的费用上挖空心思作文章。

审计人员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审计重点前,需要对其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发现其中的异常变化。如有的费用支出金额当年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减少,甚至不再发生,审计人员就要查明费用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正常降低费用,还是隐匿费用支出。

1、企业发生的一部分大额费用支出挂账预付账款科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审查预付账款的真实性,审查预付账款的支出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存在异常,有无款项已经付出,却一直没有业务往来的现象。必要时对预付账款进行函证,以查实预付账款是否真实。

2、将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借款的形式挂账其他应收款。

一些企业为减少费用支出,虚增利润,将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借款的形式挂账其他应收款。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以个人借款的形式支出大额款项,以个人名义用以支付各项费用。费用支出实际已经发生,发票保存在借款人手中,却不予以报账。另一种是将实际已经发生的费用支出暂时不记入营业费用或管理费用,而是虚挂其他应收款根本不存在的某个单位或某个人。审查上述作假行为,需要结合对其他应收款——备用金的审查,尤其是年底个人借款金额较大未清理的,要作为审计的重点,当审计人员对其产生怀疑时,可以采取找当事人调查、询问等审计手续,以查实个人借款的真实性。同时对于外单位借款,要索取借款合同,进行核实,以查证借款的真实性。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