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秒表时间研究

百科 > 作业时间管理 > 秒表时间研究

1.秒表时间研究

秒表时间研究作业测定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也称直接时间研究——密集抽样(Direct Time Study—Intensive Samplings简称DTSIS)。是在一段时间内运用秒表或电子计时器对操作者的作业执行情况进行直接、连续地观测,把工作时间和有关工作的其他参数,以及与标准概念相比较的对执行情况的估价等数据,一起记录下来,并结合组织所制定的宽放政策,来确定操作者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的方法。

2.秒表时间研究的特点

秒表时间研究是采用抽样技术进行研究。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科学的调查方法。它是按随机的原则,抽选总体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以推断总体的有关数据的方法。秒表时间研究以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为研究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观测次数利用秒表连续不断地观测操作者的作业,然后以此为依据计算该作业的标准时间。由于观测的时间是限定的,而且是连续观察的,所以是密集性抽样。

由于测定时间的选择完全是随机的,无任何主观意图的影响,因此观测结果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另外,用秒表测时法进行观测的次数是根据科学的计算确定的,是能保证规定精度要求的次数。观测结果的误差可在观测之前根据抽样的次数和总体中各单位时间标志的差异程度,事先通过计算,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计算结果比较可靠。

3.秒表时间研究的适用对象

秒表时间研究主要用于对重复进行的操作寻求标准时间。重复作业是指具有重复循环型式的作业,重复循环期间持续的时间,大大超过抽样或观察所需要的时间。当作业具有单独的重复循环,分循环或有限的几种循环时,可以用秒表时间研究法。

许多工业生产和日常事务工作,都允许使用这种技术。当然,在后面将会看到,也可以采用其他一些技术。必须理解所有这些技术,才能选择一种最可取的技术。 另外,这种技术限用于实际进行的手工的、重复性的工作。它不能用于工作开始之前去确定标准。但只要通过一次短期的试验,就足以提供必需的数据。

4.秒表时间研究的工具

使用秒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时间研究时必须具备以下工具:

1.秒表(马表、停表)

秒表是时间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通常有两种类型的秒表,定额人员常用的是1/100分秒表,也称10进分计秒表,此秒表表面分成lOO小格,每小格代表0.Olmin,长针每分钟转1圈。表盘上方有一个小表,小表盘面分为30小格,每小格为1min,转1圈为30min。长针转1圈,短针移动1小格。表的右上角外缘的按钮具有暂停功能,控制表针的走与停。表停后再启动,指针继续移动。正上方的按钮具有启动指针移动、按停和归零功能。由于1/100 分秒表读数、记录容易,整理、计算方便,所以成为首选。

另外一种秒表为10进时计秒表(表面划分成100小格,每格代表0.0001h)。长针转1圈为0.01小时(或0.6min),小盘面有30小格,每格代表0.01小时。由于该类秒表比1/100分秒表长针移动速度快(约快2倍),故测时较为准确,适合快速精确动作。

为了便于连续记时与累计记时,有时使用双秒表工作,两个秒表之间装有机械的联动机构,当一个表停下来读数时,另一个表同时起动计时。也有使用三个秒表联动工作的,当一个秒表停下来读数时,第二个秒表开始起动,第三个秒表指针归零。新一代的秒表采用液晶数字显示,可完成连续、中断、跟踪、汇总、记忆、日历、数字显示功能,并连接打印机,精度可达0.001min或0.1s。

2.记录板

记录板用于安放时间研究表格和秒表。时间研究人员在观测操作时,一方面要注意工人的细微操作,另一方面又要阅读秒表的读数,而且随时要将二者的观测结果记录下来,希望记录板与秒表能连在一起,要求记录板质地轻盈,使用时手臂不易疲劳,又必须能承受记录时手的压力,其尺寸应略大于时间研究用的表格。过去记录板一般为长方形木版。材料可用胶合板、塑料板等。

3.时间研究表格

时间研究表是指记录、汇总与分析时间研究观测数据的各种表格,如时间研究记录表、时间研究研究汇总表、时间研究分析表等,前者用于现场观测过程,后者用于办公室。

时间研究记录表要记载与时间研究有关的所有详细资料及每单元的时间及评比资料。如作业名称、所用设备、加工对象、材料规格、质量要求、操作者、研究者等,还要附上操作现场的平面布置图、部件图、装配图,并标明各种操作工艺参数,如机器转速、进刀速度、进刀深度、夹具、工具、量具、工作环境等。时间研究记录表上核心的部分是记录各动作要素时间的部分,含秒表读数、持续时间,应扣除的时间等基本时间。这一部分的栏目设计与测时方法有关,例如采用归零法记录时间,可直接读出每次每项作业实际持续时间,而采用连续法记录时间,只能连续地读出各项作业的累计时间,实际持续时间还须通过人工计算。

4.计算器、测量工具,摄影、录像设备或计时机等

时间研究用的测量工具如钢卷尺、千分尺、弹簧秤、转速表或其他量具等,用来测定观测时的作业条件,如机器转速等。

摄影或录像设备可以很精确地记录时间研究对象作业的实际操作细节与所耗的时间,并可重现,以作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但其成本较高,常用于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相结合的场合。

计时机是为了克服使用秒表观测时难以兼顾辨识作业细节、读取时间与记录三项工作的困难而设计的.主要构造是在一个小盒子里安装有用小电机带动的以恒速运动的纸卷,另有一个按键或标示器,按键按下时即可在纸面上标上记号。计时机使用方便,读数准确,可减轻时间研究人员测时的负担,但资料整理工作量大(因为要将标记转化为时间),且携带不便,恒压电源也不是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找到,所以推广有困难。

近年来发展的各种数据收集站,将数据的采集、汇总与打印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可自动安排采样进程。收集数据时只需按有关的键即可在屏幕上自动显示,有编辑功能与统计汇总功能,并将数据传输到其他计算机上。这就大大提高了时间研究的精度与效率。

5.秒表时间研究步骤

进行时间研究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取被观测者的信任和合作,以保证观测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并能进行正确判断,取得时间研究成功。时间研究的步骤如下:

一、获取充分的资料

  没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最普遍的错误就是忽视测时之前收集分析所需要的充分资料,有经验的人员都理解事先充分准备的必要性。那么,时间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呢?从前述的时间研究表格可以观察到应收集的一些信息,具体来讲包括以下资料:

  (1)与时间研究有关的基础信息资料。基础信息资料可帮助人们迅速识别研究内容,便于存档、查询和管理。包括研究号码、页数、总页数、研究者姓名、研究日期、批准者姓名;研究开始时间、完成时间、研究经过时间;生产部门、操作地点、工作名称、工作现场的布置图等基础资料。

  (2)操作方法资料。未经方法研究而进行的时间研究没有实际意义。操作方法的改变必然带来标准时间的变化。因此,时间研究人员在测时之前,要调查、判定该操作是否进行了方法研究,各操作单元是否确定了操作标准。研究人员还应熟悉操作过程,并绘制双手操作程序图(做详细的动作说明),作为细分操作单元的依据,也可作方法改善的基础及领班判断该操作是否标准的依据。

  (3)产品或零件、材料的资料。收集能正确识别制造的产品或零件的资料,如,产品或零件的名称;图样或规格的号码、材料;品质要求等。时间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应为标准规格材料,不同材料所用的工具不同,加工时间也不同。应注意收集有关材料性能、规格方面的资料。

  (4)设备资料。机器设备的性能影响加工方法以及加工时间,不同性能设备对同一件产品的加工时间自然不同。另外,工具、夹具也对操作方法和操作时间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时间研究进行前,应明确所用的设备和工具的名称、规格、性能等方面的资料。

  (5)操作者的资料。操作者的选择是时间研究的重要工作。所以研究人员应认真选择并收集其相关资料。一般而言,应选择具有承担该项工作所需的智慧和能力,受过适当训练,拥有平均熟练程度,且愿意与时间研究人员合作的工人即可。收集的资料包括:操作者的姓名、性别、文化程度、操作经验及技术水平。

  (6)有关作业环境的资料。作业环境中影响操作者的生理与心理的资料。如,温度、湿度、热辐射、照明、噪声、空气污染以及其它条件,这些条件对作业评定和确定宽放时间具有直接作用。

二、作业分解——划分操作单元

  作业分解是指为便于观测和分析而将某一作业加以细分成若干个操作单元。秒表测时是以操作单元为单位进行观测记录的,并非其操作的总时间。所有个别单元的时间之和等于整个操作时间。

  1.作业分解的原因

  (1)总时间内所包括的动作,数量多且性质复杂,很难评比其快慢。划分单元后,每一单元的动作数量较少,并且性质相同,评比会更容易、准确。

  (2)操作者在整个操作中,其动作速度很难保持一致,也许有些单元速度较快,另一些又较慢,有些也许正好,所以如对每一单元个别予以评估,则动作快慢可作较精确的调整。

  (3)可将操作内生产工作(有效时间)与非生产工作(无效时间)分开。

  (4)各单元分别评比,使标准时间更为精确,尤其高度疲劳单元应独立,这样其疲劳宽放时间的确定会更加合理。

  (5)每单元予以详细说明,并求其标准时间,则详细的操作规则即可产生,且以后如某单元需更换动作,则可直接修正本单元时间。

  (6)划分单元后,每个单元再给予详细的说明,不但可作为介绍整个操作的说明,并且还可用其作为“标准操作”培训新人。

  (7)如已制定出每个单元的标准时间,将其综合,即为整个操作的标准时间。且以后单元如遇有增减时,亦可迅速算出其标准时间。

  2.作业分解的原则

  划分单元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秒表时间研究的质量,对于已经标准化的操作过程,划分单元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1)单元之间界限清楚,每一单元应有明显易辨认的起点和终点,有时为方便辨认,将工作循环中,一个操作单元中止,另一个操作单元开始的瞬间作为分界点。

  (2)各单元时间长短适度。一般来说,单元时间愈短愈好,一般认为以0.04min为宜,这是有经验研究人员所能观测记录的极限。没经过训练的研究人员可靠读出的最小时间单位约为0.07min~0.1min。

  (3)人工操作单元应与机器操作单元分开。因为机械加工时间受回转速度、进刀速度影响,必须分开予以记录。机械加工不受评比影响,而人力操作受评比影响,应予以分开。尤其在机械操作远比人力操作时间长时更应该注意。

  (4)不变单元与可变单元应分开。不变单元是指在各种情况下,其操作时间基本相等.如焊接操作中,手拿焊枪应为不变单元。而可变单元是指因加工对象的尺寸、大小、重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单元。在焊接操作中,焊接所需时间是随焊缝的长短而变化,故为可变单元。

  (5)规则单元、间歇性单元和外来单元应分开,否则在观测记录上将引起极大的困惑。规则单元是每个作业循环中都出现的单元,间歇单元是在作业循环中偶尔出现的单元,它使规则单元的时间值相差很大,在剔除异常值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外来单元为偶发事件,且将来不需列入标准时间以内。

  (6)物料搬运时间应与其他单元时间分开,因为搬运时间受工作场所布置变动的影响,搬运较远地方的物体所需时间必然较长。

三、确定观测次数

  秒表时间研究是一个抽样观测的过程,为了得到科学的时间标准,需要有足够的样本容量。样本愈大,得到的结果愈准确。但样本量过大,时间和精力大量耗费,也是不必要的。因此科学地确定观测次数,尤为重要。一般地说,作业比较稳定(如材料规格一致,场地布置整齐,产品质量稳定)、观测人员训练有素、经验丰富,被观测对象较多,则观测次数可少些,否则观测次数就要多些。在选择观测次数对,精度与费用之间呈相反变化的趋势,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最优的决策。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误差界限法。误差界限法原文为Error limit,是确定时间研究观测次数的一种方法,其要点是先对某操作单元试观测若干次,求其平均数与标准差,再按可允许的误差界限求应观测的次数。

  该法是假定所有时间值的变化均属于正常波动,在异常值已经剔除后,且有相当的观测值样本数,实用上可视观测值成正态分布。

  (3)通过作业周期确定观测次数的方法。 如果是为了工作改善而进行时间研究,要求不必像制定标准时间那么严格,可根据作业周期粗略确定观测次数。具体见下表(表:观测次数确定标准)。例如,一个作业周期为5min的作业,观测15次就可以了。

表:观测次数确定标准
作业周期/min0.10.250.50.751.02.05.010.020.040.040.0以上
观测次数200100604030201510853

四、测时

  测时是指时间研究人员采用记时工具对操作人员的操作及所需时间进行实际观测与记录的过程。进行测定时,时间研究人员应将观测位置选择在操作人员的侧后方,以既能清楚地观测操作、便于记录时间,又不干扰操作者工作为原则。研究人员要与操作人员通力协作,态度上平易近人,不要造成操作人员反感或产生紧张心情。观测时应采取立姿,以示对操作者的尊重,测时期间不要与操作者谈话,以免分心。绝对不能采取秘密测时方式,否则会导致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的对立,即使一时瞒过操作人员,也决不能得到正确的观测资料。

  使用秒表进行测时时,通常采用方法有:连续测时法;归零测时法;累计测时法和周程测时法。

  (1)连续测时法。在整个研究持续时间内,秒表不停地连续走动,直到整个研究结束为止。观测者将每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读出,记录在表格内。研究结束后,将相邻两个操作单元的终点时间相减,即得到操作单元实际持续时间。

   用此法现场记录时,因表针启动后一直走动,至各单元末记录其时间,比较方便,且一直连续记时,可以在整个观测时间内得到完整的记录,即使出现一些迟延,或发生额外的动作要素,或有外来的因素干扰,也毫无遗漏地记录了下来,有助于以后的分析与确定标准作业方法;缺点是各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通过减法求得,处理数据工作量大。

   (2)归零测时法。在观测过程中,每逢一个操作单元结束,即按停秒表,读取表上读数,然后立即将秒表指针快速回到零点,在下一个操作单元开始时重新启动。由于上一个操作单元结束点,即是下一个操作单元的开始点,所以秒表指针归零后要立即启动。

  归零测时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读得记录每个操作单元的持续时间,而且很容易地记下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单元时间,在观测过程中就可以比较不同周期内各单元时间读数的同一性;其缺点是缺乏观测期总工时的完整记录,这对分析观测数据、制订标准工时并与实际时间作比较是不利的。另外,指针归零是有时间损失的,一般每次为0.004s,影响测时的准确性,对短要素的影响尤大,但新型电子表可做到没有时间损失。

   (3)累计测时法。累计测时法是一种用两个或三个秒表完成测时的方法。这里只介绍两个表联动测时的方法。把两只秒表装在一个专用的架子上,由一联动机构连结。用于连续计时的时候,在每一个操作单元结束时,操作联动机构,一个表停下来,另一个表则重新起动。研究人员对停下的表读数,每个单元的时间通过将两个交替的读数相减而获得。若用于重复记录时,停下的表在被读数后即返回到零位,所有单元的时间是直接读出来的。此法最大缺点是携带不便。

   (4)周程测时法。也有称之为差值测时法的。对于单元甚小且周期甚短的作业,读出并记录时间很难准确,于是将几个操作单元组合在一起测时。此法采用每次去掉一个单元的办法来测时。

五、剔除异常值

   现场记录之后,应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首先应计算各单元的平均值,但在计算平均值之前,必须检查分析并剔除观测数值内的异常值。

   异常值是指某单元的时间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超出正常范围的数值。

六、计算正常时间

  正常时间是指以正常速度完成一项作业或操作单元所需的时间。前面步骤已经求出操作者完成某单元的实际时间,但是该时间仅为操作者完成操作所需的平均时间,操作者的操作速度可能比标准动作快(正常速度操作),也可能比标准动作慢。所以,不能直接将上述时间认为是操作者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时间。必须对操作者的作业进行评定,并以此对观测时间进行修正,使操作所需的时间变为不快不慢的正常时间。

  评定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是指时间研究人员将操作者的操作速度与理想速度(正常速度)作比较,以使实际操作时间调整至平均熟练工人的正常速度基准上。因此,若要对操作者的速度给予正确的评定,必须建立理想速度(或称正常速度)概念,这样才能保证制订的标准时间的科学性。

七、确定宽放时间

  1.为什么要考虑宽放时间

  正常时间并未考虑操作者个人需要和各种不可避免的延迟因素所耽误的时间。而实际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可能因下列原因停止工作:

  (1)操作者疲劳,需要休息;

  (2)个人需要,如喝水、上厕所、擦汗、更衣等;

  (3)听取班长或车间主任指示,或本人指示助手等而造成的工作停顿;

  (4)领材料、工件、物件及完成件、工具的送走等;

  (5)等待检验、等待机器的维修、保养、等待材料等;

  (6)从事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如清理工作场所、擦拭机器、所需物件的准备和操作;操作完后工作场所、机器、物料及工具的清理工作。

  (7)从事刀具的刃磨、更换皮带、调整机器等工作。

  如果以正常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则会使操作者从早工作到晚,而不能有任何的停顿或休息。所以在制定标准时间以前,必须找出操作时所需的停顿或休息,加入正常时间,这才符合实际的需要,也更能使操作者稳定的维持正常的操作。这种进一步进行修正的时间称为“宽放时间”。

  2.宽放时间确定方法

  科学地确定宽放时间有两种方法:连续观测法与工作抽样法。

  (1)连续观测法。该法是工作日写实的方法。时间研究人员通常要对一个工作小组的成员在一个整班内的活动作连续观测,将生产中的任何中断,如个人的需要、工具修理、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停机等统统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即使是中断时间,也要进行效能评定,加以适当的调整,换算成正常的效能水平。连续观测法的工作量相当大,时间研究人员要整班观测,非常疲劳,而且即使观察数日,样本容量仍不够大,偏差在所难免。

  (2)工作抽样法。该法是通过大量的随机观测,研究操作者的各种活动占用总工时的比例的方法。时间研究人员随机地走进现场,将操作者工作与中断的内容记录下来,最后加以综合分析,即可获得宽放时间与操作时间的比例,以确定宽放时间。

  3.宽放种类及给值方法

   在制定标准时间时,合理地确定宽放时间是重要的,但又无法制定一种适合所有情况而被普遍接受的宽放时间,因为宽放时间与操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家电生产厂的总宽放率可能只有l0%,而钢铁厂的总宽放率可能达35%。因此,尽管许多组织与研究者对宽放进行了大量研究,国际劳工组织至今没有通过与确定宽放时间有关的标准。目前有关宽放种类的划分方法不同,但通常划分为私事宽放、疲劳宽放、延迟宽放和政策宽放四种。

  (1))私事宽放。即满足操作者生理需要所需的时间,如喝水、上厕所、擦汗、更衣等。

  在工作环境恶劣情况下从事工作的操作者,如高温重体力劳动者,所需私事宽放时间应大于轻工作的操作者,如办公室人员。私事宽放也与操作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等有关,例如女工的私事宽放多于男工。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工作日中私事宽放时间约5%已足够了,除此之外,可参照下面标准:1)对于轻松工作,一般为正常时间的2%~5%。2)对于较重工作(或不良环境)则大于5%。3)对于举重工作(或天气炎热)定为7%。如果企业规定工作日中有工间休息时间,则应视为福利而不计入宽放时间。

  (2)疲劳宽放。即为恢复操作者在工作中产生的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疲劳而考虑的宽放。导致疲劳的因素很多:①工作环境的影响,如照明、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色调、噪音等。②精神疲劳,如精神紧张、单调厌倦感。③劳动强度与静态肌肉疲劳。④操作者的健康状况,如生理状态、营养、休息、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很难准确地测量,因此疲劳宽放时间的确定最复杂,也容易引起争论。

  (3)延迟宽放。是操作中无法避免的延迟所需要的宽放,即并非由操作者本人所能控制的中断。如班组长布置任务、管理原因造成的延误等考虑的宽放。具体包括以下3种。

  1)操作宽放。是指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程序或操作上的特性而发生的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例如,工人到仓库领料、刃磨工具、清洁机器、周程检查等发生在一固定间隔或某一定周期之后的动作时间。

  2)机器干扰宽放。机器干扰表现为操作工正在一台机器上工作时,另一台机器已完成上道工序而等待操作工去操作,从而产生了迟延。

  3)偶发宽放。考虑生产中不规则发生的中断迟延时间。如打扫卫生,维护机器,以及由管理原因造成的中断,后者如填写生产日报,停工待料,停电停水等。偶发宽放是考虑生产中不规则发生的中断延迟时间,这部分宽放时间很不稳定,可通过工作抽样确定。

  (4)政策宽放。是作为管理政策上给予的宽放时间。它不但能配合事实上的需要,而且能保持“时间研究”的原则不受破坏。例如因某种原因,某类操作者在市场上的工资已升高,按本企业工资标准已无法招聘到此类人员,则可通过“政策宽放”给予补偿。其它如材料的品质不良,或机器的机能欠佳时,也都常给予此类宽放,当影响因素消失时,该宽放随之取消。

八、确定标准时间

  标准时间包括正常时间和宽放时间两部分。 即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 (1+宽放率)

  例8-7 某一单元观测时间为1.2min,评定系数为110%,宽放率为10%,试计算标准时间?

  解 正常时间=观测时间×评定系数=1.2×1.1=1.32(min)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率)=1.32×(1+0.1)=1.45(min)

6.常用的几种评定方法

常用的评定方法有速度评定法平准化法、客观评定法与合成评定法。

一、速度评定法

速度评定(Speed Rating)是比较简单的评定方法,它完全根据观测者关于理想速度即正常速度的概念评定工人的工作速度,即将工人工作速度与观测者脑海中已有的标准水平概念进行比较。此法简单,但受时间研究人员主观影响较大,必须肯定观测人员对该项作业有完整的知识和了解,并接受过速度评定训练,否则得到的评定数据可能不准确。

常用的速度评比尺度有三种,即60分法、100分法及75分法。通常采用前两种,而最后一种则为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用得多。

二、平准化法

平准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来源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首创的西屋法(Westinghouse system)。后来,罗莱(S.M.Lowry)、曼纳特(G.J.Maynard)和斯太基门德(S tegemerten)等对西屋法进行改进,发展为平准化评定系统。此法将熟练、努力、工作环境和一致性四个因素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评定因素,每个评定因素又分为超佳(或理想)、优、良、平均、可、欠佳六个高低程度的等级。称为熟练系数、努力系数、工作环境系数与一致性系数.

三、客观评定法

在速度评比中,只是靠“正常速度”的概念来衡量,而平准化法将影响工作的因素分为四种,每一因素又用六个等级来衡量,这两种方法都靠时间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衡量。门达尔(Mundel)博士为将观测人员的主观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创建了“客观评定”方法。

四、合成评比(Synthetic Leveling)

速度评比、平准化法和客观评比,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观测人员的主观判断。随着预定时间标准方法(PTS)的发展,莫罗(R.L.Morrow)1964年创立了合成评比(综合评比)法。其要点是在作业观测时,将观测到的若干操作单元的数据与预定动作时间标准中的相同单元的数据加以对比,求出两者的比例关系,并以此若干单元的数据比例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周期中整个作业所有单元的评定系数(机动时间除外)。

7.秒表测时法应用案例

案例1:应用秒表测时法进行作业改善

该案例是对油槽船上安装电器设备的作业进行改善。某公司油槽船的居住区(船员的房间)的电器安装作业是由电器安装部承担的。电器安装部对居住区的作业大致分为5个步骤。见图。

  

  电器安装作业是船在试运前最后阶段的作业。容易受其他作业滞后的影响,因此,按预定的工期内完成任务是非常辛苦的。

  要安装的有各类开关、通用插口、照明灯、紧急按铃、扩音器、钟、电话等各种东西。每条船安装数量达2300个。

  过去,安装电器接线所需时间大概是3500个小时。现在,短期交货的合同多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作业时间是当务之急。

  为缩短电器安装作业的时间,电装部正在研究如何改善作业。因为调查对象电器的种类和数量很多,考虑安装作业的内容,把全部作业分成l0组,从各组中选择代表电器,对代表电器的作业进行调查和改善。在调查时,进行作业程序分析,把握问题点,用秒表法进行时间分析,再努力想办法缩短作业时间。在此,介绍埋人型通用插口的安装作业的改善。

  (1)预备调查。为掌握问题点进行了作业人员的作业分析,结果如表:安装埋入型通用插口/DM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安装一个埋人型的通用插口所需时间是2965DM,约30分钟。

  (2)分析预备调查的结果。在居住区墙壁的铁板上安装隔热材料。再在隔热材料上确定电线所在的位置,并安装好电线。这个作业完成后再安装胶合板,在胶合板的内侧安装埋人型通用插口。预备调查基本上实现了时间观测的目标,在墙壁上安装通用插口时,钻孔花费875DM(要素作业第3到第6的合计时间)。确定钻孔的位置,首先用钻孔机钻孔,把军用刺刀插入孔中、切断等的作业总时间是875DM,这一时间占全部时间的29.5%。

  墙壁的安装以及钻孔,这些作业不需电器安装部做,由木工部来做,把这作为改善的一个方向,由此就可缩短875DM。还有更好的方法就是在购买胶合板时,附带有电器安装、钻孔的工作图,或购买已经钻好了孔的胶合板,釆用这种方式,改善效果会更佳。

  (3)确定改善方案。通过讨论,考察预备调查的结果,提出了以上的改善方案,及时向上司报告。上司又立刻和设计部、材料部的相关人员及采购员进行商量。决定由釆购员购买已经钻孔的胶合板。

表:埋入型通用插口的安装作业
步骤内容工具时间/DM备    注
1准备钻孔机;军用刺刀;通用插口30放置器具的现场
2步行
200去作业现场
3做好安排设计图120检查设计图
4确定位置铅笔;尺220在墙壁上画上切除的位置
5钻孔钻孔机195用钻孔机钻孔
6切除军用刺刀340用军用刺刀切除墙壁
7拉开电线
280从钻孔处装配电线并向四周拉开
8处理电线钳子;小刀450在合适的位置切开电线
9分解通用插口
40分解通用插口的一端
10缝合小孔老虎钳;通用插口360在钻孔处安装通用插口
11结线老虎钳250
12组装通用插口老虎钳180
13检查
30目视

合计
2965

 (4) 改善后,通用插口安装作业的时间分析。为了观测改善后的作业及把握改善效果,用秒表测时法进行时间观测,改善后的作业要素划分如下:1)准备通用插口: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和其它器具一起准备。2)步行到作业场地。3)拉开电线;4)处理电线。5)分解通用插口。6)缝合墙壁上的小孔。7)接线。8)装配通用插口。9)检查。

  改善后,估计安装一个埋入型通用插口所用时间为20分钟,由表:观测次数确定标准可查,观测次数应确定为8次, 经过8次实际观测。结果见下表(表:安装埋入型通用插口/DM)所示。

表:安装埋入型通用插口/DM
要素作业1238合计平均时间
表读数时间表读数时间表读数时间
表读数时间

1准备通用插口310310





31039
2步行到作业场4901802002002102101911911576197
2拉开电线74025044l2413802704542632088261
4处理电线116042082l3807753958594053224403
5分解通用插口2024287150820459054636846
6缝合小孔5383361221350114032012503452976372
7接线79826046924839525515042542024253
8装配通用插口9581606501815661716621581328166
9检查198426168030159l2516902822428


1984
1680
1591
1690
141181765

案例2 用秒表时间研究方法制定标准时间

  某项作业的名称为在铣床上铣通槽,要求用秒表时间研究方法,制定该作业的标准时间。

  (1)划分操作单元 将整个作业分为7个单元,各个单元操作内容如下:

  1)拿起零件放到夹具上;

  2)夹紧零件;

  3)开动机床,铣刀空进;

  4)立铣通槽;

  5)按停机床,床台退回;

  6)松开夹具,取出零件;

  7)刷出铁屑。

  (2)运用连续测时法进行测时。连续观测10个周期,并将结果(R值)记录在时间研究表上,见下表(表:铣通槽作业时间研究表,单位:DM)。

  (3)进行数据处理 。首先计算每个周期各单元的实际工作时间(T值),并将各单元10次观测结果的和记入统计栏,为了计算方便,采用DM单位。然后,求各单元平均工作时间(此处时间单位换算为min)。例如第一单元的平均时间为0.146min,第二单元的平均时间为0.158min, 等。

  (4)进行作业评定。用速度评定法对各单元作业进行评定,评定系数为:第一、二、五单元的评定系数为1.20,第三、六、七单元的评定系数为1.10,第4单元的评定系数为1.0。

  (5)计算正常时间。以第1单元为例正常时间为

  正常时间=观测时间平均值×评定系数=0.146×1.2=0.175min

  (6)确定宽放比率,计算标准时间

  经过对作业及现场环境等的综合考虑,确定宽放率为15%,以1单元为例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率)=0.175(1+15%)=0.201min

  依此类推,各单元的标准时间之和,即为铣通槽作业的标准时间。

  作业标准时间=0.201+0.218+0.063+0.705+0.911+0.25+0.034=2.382min

表:铣通槽作业时间研究表
研究日期
2003年4月8日
完成时间:10:37.4(上午)
开始时间:10:10(上午)
经过时间:27.4min
短周期研究表(反面)研究号码;
张号:
单元号码12345678910操作人姓名:
站立

移动
拿起零件
放夹具上
夹紧零件开动机床
铣刀空进
立铣通槽按停机床
床台退回
松开夹具
取出零件
刷出铁屑


钟号:      观察人:
核定人:  
外来动作因素:
周期序数RTRTRTRTRTRTRTRTRTRT符号RT说明
11515301535510065108827194417





A592/286306喝茶
2581474167842466853770178616





B937/756181组长询问
3610A
18
27173369966705625204318





C1450/1249201擦眼睛
4561353B
16
607103070401061217615





D2357/1348609换刀具
588121100121104474708171200191717





E


63215491754C
4
1520661540/152661560/154020
14





F


71573139219975167073755962l71014





G


825154217486426D
69
32650186717





H


98l14981725024737179626002l261414





I


1031174312M
2700
27055262l4014





J


统 计(T)1461584555266197156




观察次数101099101010




平均/min0.1460.1580.050.6130.660.1970.156


总时间:27.4min
评定系数 %1.201.201.101.01.201.101.10


正常时间0.1750.1900.0550.6130.7920.2170.172


宽放率 %15151515151515


标准时间0.2010.2180.0630.7050.9110.250.034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