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相对收入假说

百科 > 消费理论 > 相对收入假说

1.什么是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储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一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它是早期较有影响的一种消费理论。该假说间接的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的绝对水平决定消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相对收入假说:收入的分配状况及消费者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詹姆斯·杜森贝里 James Stemble Duesenberry)

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2.相对收入假说内容[1]

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

2、储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

3、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

4、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

由于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相对收入假说强调了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但是,相对收入假说同样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经验证明,弗里德曼认为可以把相对收入假说作为持久收入假说的一个特例。

3.对相对收入假说的评价

示范效应在消费中的重要性

强调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即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两种示范效应:一是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与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另一是发展中国家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经济发展,但也会导致“消费早熟”或“超前消费”现象。

棘轮效应的作用与缺陷

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这一点是有道理的。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该理论关于消费不对称性的解释是值得怀疑的。原因:从实际情况看,短期中消费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变动,并不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4.相对收入假说的运用

杜森贝里试图将相对收入假说运用到其他方面,例如用偏好相互依赖原理研究福利经济学、提出新产品的需求增长模型用消费习惯的不可逆性解释经济周期、将储蓄率的决定用于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等。

相对收入假说是对绝对收入假说的修正与发展,但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尤其是缺乏经验研究。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