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观点, 认为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如果我们能加大创新力度, 中国企业就可以从一个低成本低毛利的困境里走出来。这个观点看上去很迷人,似乎在逻辑上无懈可击。 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从迷人变成了迷惑人。

自毁价值的中国企业

日本一个高尔夫品牌长年亏损,然而,他们一直坚持不把有任何一点疵瑕的球杆拿去卖。据说每一根好的球杆后面都有十几根被废弃的球杆。那些有疵瑕的球杆哪怕是以六分之一的价格去卖也能赚翻了。这让我联想到一家做手机的国际品牌,他们坚持把每次生产线试运营生产出的产品压碎。有趣的是目前这家手机企业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

这种近乎偏执和疯狂的做法,是不是能够为今天那些冥思苦想如何摆脱低价值的品牌形象的中国企业们一些启示?

今天许多企业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提倡创新,所谓“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但我们显然忽略了另外一点,那就是企业应该有一种对提升和保持企业产品价值的那种近乎非理性的追求。今天在中国不难找到愿意尝试和推动创新的企业,小到广告词,大到企业经营模式,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绝对不比跨国公司或外国的企业差,但创新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最多只能在短时间里吸引客户的眼球;有价值的创新能够给客户带来较高的价值,从而能够提升销售和利润,但它仍然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的终极目标是有价值的创新与持之以恒地提升和维护企业创造的价值。

我的观察是,中国企业不缺乏创新,但缺乏有价值的创新,更缺乏对价值持之以恒的维护。不敢想象有多少中国企业会从十几根球杆中只挑出一根正品,其他的全部报废。也不敢想象中国的手机制造商会把生产线上下来的第一批产品全部压碎,但这才是对自己价值持之以恒的维护。我们舍不得,做不到。我们的企业只关注一样东西,就是下个季度的盈利。为此,我们不但不会坚持维护企业的价值,反而会用尽手段去损害企业的价值来创造即期利润。

中国企业自毁价值的实例:

1. 蝗虫型企业。一家企业把一个产品的品牌做起来了,结果这个企业内部出现好几个团队做同样的产品,都用这一个品牌。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也不会关注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品牌的知名度来提高销量。由于同一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千差万别,品牌的美誉度不断下降,直到有一天这个品牌不再有市场,那各路人马已经赚得满盘满钵,再杀向另外一个品牌去。这样的企业内部就像是一群蝗虫,他们不会为企业创造任何价值。他们也会创新,但这样的创新有什么意义吗?这样的企业能够生存多久呢。被蝗虫啃过的企业多少年都可能无法缓过气来。

2. 经济野兽型企业。有一家企业做的一个产品其个别部件的防火达不到国家规定。经营者算了一笔账,一方面继续使用不合格部件,另一方面拨出一笔专款,如果出现消费者使用产品时出现失火,他们就用这笔钱要么去赔偿消费者,要么去搞定地方官员。这样做下来,产品卖了很多,利润自然赚不少,几个人被烧伤用钱去摆平就可以了。

3. 道德沦丧型企业。有一家企业在市场上用各种方法诋毁竞争对手,包括向媒体发布对竞争对手不利的软新闻,对对方主要负责人进行造谣或人生攻击等等。

无需再多举例,只需要看上面的例子,就会明白为何中国企业的出路不在于创新,而在于持之以恒的提升并维护自己的价值。而要做这件事,困难不在于想出新方法,开发新产品,而在于我们的企业家和我们的职业经理人重视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简简单单地去做一个有道德的、诚实的人。

这个要求在今天看起来很难,实际上也是很难。中国是一个宗教色彩不浓厚的国家,没有人从小就告诉我们有一个神在看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做了坏事终究会受到惩罚。我们的行为曾经是被乡亲邻里监督着。如今我们的乡亲意识淡薄,邻里更是不认识,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约束。这本不是企业管理的主要课题,但却的的确确损害着我们的企业竞争力。

难以弥补的缺失

经营企业其实只有两种心态。一是把经营企业当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就像每天要穿衣吃饭一样。一个人追求美食,但穿着邋遢,别人和自己看了恐怕都不会觉得人生完美。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在外没有诚信,竞争手段不道德,这些问题同样会影响有这种心态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人生。因为这些东西和他们的衣食住行同样重要,他们同样会去追求完美。对于这类人,把一件次品卖给客户与在菜里吃了个苍蝇一样的让他们恶心。美食与华服照顾的是身体,名誉照顾的就是他们的脸了。

另外一种心态就是把企业经营当成是一个达到各人其他追求的一个手段。他们可以追求物质,追求女人,追求精神刺激,而经营企业只是为以上的追求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所以企业是否作假,是否有信誉,竞争手段是否道德都无关紧要,他们并不热爱自己的企业,而只是将其当作一部印钞机,只要能印出钞票,其他都不重要。有这样心态的企业主和经理人是不会打造出一流的企业的。无论他们如何去创新,他们的企业都不会具有长期的竞争力。因为他们从来不会像爱自己的房子、衣服和女人一样去爱他们的企业。我们不要忘记,企业的组成不是那些厂房和机器,它终究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如果你不去爱这一群人,你能指望他们永远任劳任怨地为你创造世界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投资回报吗?

遗憾的是,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无论是企业主还是经理人(不好意思,我无法说服自己在这里用“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这两个词)都是在用第二种心态来经营他们的企业。这是整个中国工业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哀。这里的悲哀其实还不是我们自我反省时内心里的悲哀,而是实实在在的由于经济损失和遭受侮辱时所产生的悲哀,是那种最没有道德,最不讲良心,最无耻的人都会体会到的悲哀。这种悲哀可以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也的确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这种悲哀体现为我们的产品在欧洲被一些人称为垃圾。请不要有太多的反弹,因为我们的一些产品的确是垃圾。这种悲哀体现为我们的一些生意人在某些国家时常被当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打压,请不要因为这些生意人和我们是同样的皮肤就要为他们抱不平,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欺诈、不诚信行为让他们咎由自取。所有那些不欺诈、有诚信的国人看似无辜,但不要忘记了,作为乡亲邻里,我们也没有尽到我们祖辈们曾经尽到的责任,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诚信、公平为标准来监督和鞭笞一切不诚信、不公平的行为。我们所有的人都要为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状况负责任。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的缺失,也是中国企业的缺失。这远不是企业通过创新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过读者朋友不要太过失望,因为真正让你失望的还在后面,那就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是绝大部分中国企业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个凄美的乐章

前不久有幸听朋友转述中国音乐学院一个副院长在一个关于古典音乐的讲座里提到,交响乐往往会有一个张力建立和释放的过程,他把这个现象等同于做爱,还用这个现象去解释瓦格纳的音乐与纳粹的关系,说纳粹之所以喜欢瓦格纳的音乐,是因为它只有张力的建立与强化,却永远没有释放,于是听众就在体内积蓄了大量的张力,最后没有办法,便诉诸暴力,那就是纳粹。把话引回来,如果我前面对中国企业的批评是张力的建立与强化,那么,现在我确实难以找到一个华彩的乐章去让各位释放(不好意思)。

不过我也有一点东西给大家,那就是我看到中国企业能够避免上面提到的那些价值缺损问题的希望存在于小作坊型的企业中。有这样一批人,开了这样一批小店,小设计所,小产品制作所等等,他们往往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追求物质享受,也懂得物质享受,但他们更愿意把这种追求传染给周围的人。他们的服务和产品就是他们传播这种理念的工具。所以,他们会追求产品的至善至美,追求服务的完全到位。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因为他们的生意几乎全部靠口碑。这些小企业,有些甚至都不能称为企业,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如果仔细去想,可能都会想出一两家曾经与自己发生过生意关系的这样的企业。不过,如果从规模和影响力来看,他们还都太弱小。如果说我要用这些小企业作为我这篇文章的华彩乐章部分,让各位去释放一下,至多也只能像是梁祝“化蝶”的部分,太弱小。不过这种弱小却可能向我么预示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未来,那就是当中国的大中型企业还在无止境地、有意无意地“追求”价值提升,建百年老店的时候,我们的一些小企业却已经真正做出了一片天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拿出来和伦敦、巴黎那些制作西服皮鞋的百年老店媲美。他们提升了世界对中国产品的印象。他们让世界开始尊重中国的产品和中国的企业。

我之所以对中国的大中企业没有信心,是因为它们不受约束;我之所以对小作坊有信心,是因为它们的确能受到乡亲邻里的约束。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土壤适合小作坊式的运作。也许有人会指出,科技的发达能够让乡亲邻里的监督范围扩大,从而可以让大中企业也“学好”点。我看不出来。想一想人们在现实中和在互联网上是如何用两种行为标准来行事的吧。说来说去,我们是一个由家庭、朋友和邻居为主要元素构成的社会。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统计,在影响今天中国人行为的诸多因素中,前面三个要素占了多大的比例。我想会是相当的大。当一个企业不受以上三个要素影响的时候,它是不会自律的。所以我才说,希望在小作坊。

“化蝶”实在是一个凄美的乐章,基本上是为一个完全的悲剧找了一个臆想的结尾。它不存在于现实中。小作坊的结尾在今天同样的凄美,尤其是各位如果注意到最新的统计,中国500强的利润已经超过了美国500强,但除了这个数字本身,我们的500强有什么地方能被世界所尊重的呢?如果有一天我们获得的尊重要依赖那些小作坊,那才算得上是“凄”, 但却一样的美。我期待着这样的美,我更期待着这些小作坊从卖衣服,做鞋慢慢地发展到做各种产品,包括高科技的产品。但他们永远有小作坊的规模和小作坊的文化。

很久以前就有人注意到“科技民主化”这个现象,即技术成本降低和性能进步让很多行业如娱乐、印刷不再被大企业所垄断。所以,小作坊,大产品是可能的。这一点倒是要感谢科学技术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