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民国才女张充和的传记文章《三姐夫沈二哥》,里面记载了沈从文一件旧事:“时常有困穷学生和文学青年来借贷。尤其到逢年过节,即使家中所剩无多余,总是尽其所有去帮助人家。……记得有一次宗和大弟进城邀我同靳以去看戏,约定在达子营集中。正好有人来告急,沈二哥便向我们说:‘四妹,大弟,戏莫看了,把钱借给我。等我得了稿费还你们。’我们面软,便把口袋所有的钱都掏给他。”这个片段写得相当生动:有人向沈从文借钱,而他此刻却拿不出来,于是转头向还没有工作的小舅子小姨子要,让他们把准备看戏的零花钱都上交了。这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

我们都以为乐善好施是富人的专利,其实举手之劳可成就的善举纵然也值得嘉许,但倘若自顾不暇尚且为别人打算的,才更显难能可贵。

沈从文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学生汪曾祺回忆老师:“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抗战时期,通货膨胀,邮费也不断涨,往往寄一封信,信封正面反面都得贴满邮票。为了省一点邮费,沈先生总是把稿纸的天头地脚页边都裁去,只留一个稿芯,这样分量轻一点。稿子发表了,稿费寄来,他必为亲自送去。”抗战时期,有几个忠良文人经济上不窘迫的呢?这样的情势之下,沈先生所作所为就相当令人动容了。

再来看看胡适的遗产,据罗家伦记载,胡适死后给他的家人共留下“台币不到五万,美金一百三十五元”,这位1917年在北京大学就拿260块大洋的大教授,这位在民国时期拿着“民国第一高版税”的作家,看来经济也不甚宽裕,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胡适待人宽厚,目光长远,作为朋友,他十分讲义气。他资助朋友留学生向来出手大方,有求必应,且不求回报,以至于家中经常财务紧张,捉襟见肘,妻子江冬秀总是抱怨:“他帮助穷书生,开起支票来活像一个百万富翁,待我,他就好像一个穷措大。”一些顶级学者,如林语堂,吴晗、罗尔纲、周汝昌、李敖、沈从文、季羡林、千家驹……都曾一度接受过胡适经济上的帮助。

胡适与蒋介石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文人仿佛都离不开“穷酸”二字,孔乙己偷书偷到丁举人家里被打折了腿,用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显摆“茴”字的四种写法,好像这才是落魄文人的典型形象。殊不知中国文人乐善好施、一掷千金素来是有传统的,其人其事不胜枚举。文坛一哥李白就是个典型。他在开元十四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来到了当时的“销金窟子”扬州,在扬州待了将近一年,真正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去换美酒。”当时扬州聚居着许多落魄诗人,年轻的李白不仅好玩,而且好施,挥金如土。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称:“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另一位被评价为“乐善好施却放浪不羁”的大文人,是有着“安徽第一大文豪”美誉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本来有着祖上留下的雄厚家业,奈何他乐善好施、豪举不断,以致在南京生活期间,穷困到冬天要靠绕城墙小跑来取暖,时常需要靠卖书卖文以换银钱谷米度日,甚至连家中珍贵的藏书也不得不送进当铺维持生计,即使境遇如此不堪,却仍喜爱呼朋唤友,叫上一帮文人小聚,依旧不时出钱接济同样清苦的文人。最终为了带头修建祖祠,不惜将最后的祖产全椒老屋全部变卖,变得一无所有。

女作家在轻财好义、慷慨救急这点上,完全不让须眉,亦留下许多美谈。萧红有一次请朋友吃饭,结完账后只剩五块钱,她看到旁边立有一位贫困侍者,便毫不犹豫地把五块钱当作小费悉数奉上。

三毛也是一个颇有善心的人,她自述在撒哈拉沙漠旅行,“每次旅行回来,全身便像被强盗抢过了似的空空如也。沙漠中穷苦的撒哈拉威人连我帐篷的钉都给我拔走,更不要说随身所带的东西了。”“我总也会带了白糖、尼龙鱼线、药、烟之类的东西送给一无所有的居民。”“回到小镇阿雍来之前,我将手边所有的食物和药都留下来,给了住帐篷的穷苦沙哈拉威人。”而其时三毛的经济可算是相当拮据,荷西甚至“长裤磨亮了,衬衫领子都破了,袜子都是洞洞……穿鞋底有洞的皮鞋上班。”

在撒哈拉的三毛

突然想起我的恩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先生,曾经给我讲过的他自己的一件事情:许多年前,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造访,给他带了礼物——老家正在生蛋的两只老母鸡!

先生说:“我一生气,立马给他从窗口扔出去了!”

“为啥?”

“你想,生蛋的鸡是农家的经济来源,他却拿来送礼,太不孝顺了!我又怎么吃得下去呢?”

“后来呢?”

“后来这位学生供职青岛市政府,颇有建树,经济也好转了,我出差路过青岛,喊他一起喝酒!”

犹记得先生此刻露出得意甚至狡黠的笑容,都说徐兴无先生是南大一等的狂狷之人,我倒觉得他颇具“竹林七贤”嵇康之风范,实足性情中人也,在他不羁的外形之下,有着强烈的悲悯情怀。

我与恩师徐兴无先生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么“穷”还欲“兼济天下”者,不是境界更为高尚了吗?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不具备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是断然写不出感人的作品的,这或许也是上述大师能够成就伟业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郑群

【版权声明-凯风文史版】本文系头条号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凯风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别提示】凯风清韵、凯风文史均系凯风网出品,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及凯风网(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