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时候,少有的把“睁眼看世界”赋予行动的人,在他的支持下,容闳向国外输送第一批留学生!与同为圣贤的孔子、王阳明(王守仁)相比,他虽然天资平平,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可谓我等普通人的楷模!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点很了不起,深得老子道德经讲的“大巧若拙”之真谛。也如金庸所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经常看曾国藩文章的朋友,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诚等方面,其实让他成功真正的原因,其实就是他“尚拙”的精神!

正是因为曾国藩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他非同一般的精明

因为笨拙,所以要更勤奋

曾国藩之所以能打通科举这条路,全靠他的笨劲,他说: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意思就是要安于笨拙,用勤来补,不可以耍小聪明,要积力苦学!

曾国藩充分发挥了笨拙的好处。因认识到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曾国藩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曾国藩虽然考了9年秀才,但是后面却一鸣惊人,先后中了举人,进士。而且笑他笨拙的同窗,连举人都没有出来一个

所以曾国藩后来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一个想做大事者,做事业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因为笨拙,所以做事更加谨慎

曾国藩说:成事之秘诀,不过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说: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规模远大:志向远大,高瞻远瞩!

综理密微:细心周密,举重若轻!

曾国藩做事情,是非常谨慎的!

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唯一战术就是"结硬寨、打呆仗”,可谓“千招会,不如一招绝”,天平军人才济济,遇到曾国藩,也是毫无办法,最终如同巨蟒缠人,把天平天国给灭了!

曾国藩说:“打仗要打个稳字。

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他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没有大的蹉跌,正是得力于此。

智者千虑,何况不免必有一失。曾国藩守拙而慎,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根本不是笨还是聪明、谨慎还是疏忽,而是对自己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修养、处世和立业的根基所在。只有守拙而慎,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坚实依靠。

因为笨拙,所以更有韧性

因为“笨拙”,不会耍滑,所以曾国藩是平实的,谦虚的。

曾国藩说:“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

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何为韧?是忍,是耐,最后则落到恒。此三点是做大事情者之根本!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因为笨拙,所以更加真诚

曾国藩在官场上可谓是老油条,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深通官场韬略,犹如太极高手,化各种难题于无形!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奸诈之人,他在官场上依然是以诚为主,以拙为用!

王阳明说过: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

曾国藩为官一生,没有官架子,官至一品大员,要进京面圣,就随身带了2万两银子的银票,连六部的小吏都不忘记打点!

因为笨拙,不善于算计,所以真诚!

曾国藩与人合作,总是不断的“换位思考”,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想做大事者,如果想与人合作成功,不是先考虑自己需要对方什么资源,而是留心观察对方的需求,给对方需要的,给对方想要但得不到的,如此这般,有何合作不成功!

曾国藩的一生,最为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

曾国藩正是凭借着这份“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让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巅峰。

以上内容均是读《曾国藩家书》所得,喜欢读曾国藩的朋友,烦请关注本头条号,一起研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