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每个字掷地有声,这是管理工作的最高准则。每次当我们偏离这个方向的时候,就无法在组织中有更大的发挥。

德鲁克对于管理者的定义,拓宽了“卓有成效”这种思维的广泛性。一位知识工作者是不是管理者,不能以他有没有下属而定。这样的思路,让管理,真的能够成为普适和广泛性。

有效性,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自我训练。并非一日之功。

1)有效的第一步,是记录和分析时间的使用上。这样的操作,让自己对于时间这个最宝贵的管理资源,放在了一个可视的位置了。如果不记录和分析,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所以这个第一部可以看成是反省。

“时间是最特殊的一项资源”

2)第二步,集中在贡献上,这比第一步更进一层:从技术到观念,从效率到成果,从机械性工作到分析性方法。问自己,能为组织贡献什么?只要这样问了,就把自己放在了组织的思维中。能够做到第二步,其实是观念的升华,是质变。

“只满足于今天的企业,在变幻无常的明天就会感觉难以生存下去”

3)第三步,发挥个人的长处,把个人的能力与组织的发展相结合。是修补短板,还是发挥长处?这本书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以前以为这样的思路是西方国家才有的,不想这本书里举的例子是日本的例子。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并非要把所有的雇员都打磨成一样,而是闭着眼睛不看缺点,只看到优点。这一点也和刘邦用人的道理是一样,强调团队和组织的分工,管理者不需要是最聪明的,只需要是能够发挥他人所长。可是这一点并不容易,在于容忍他人。我现在粗浅地认为,管理者可以通过了解各种人格帮助自己来解决这种问题。

“不论是谁,在任用一个人的时候只想避免短处,那么他所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平庸庸的”

本文节选自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