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不可理喻的亲子瞬间,让我们大呼“孩子简直是没有道理可言!”但是你不能怪他,孩子们作出这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事情,正是他们大脑的奇妙和可爱之处。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在那些宝贝让我们愤怒、头疼的瞬间里,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我的宝贝是“戏精”

场景:

你家宝贝紧张兮兮地用把手指按到毛绒玩具里,一脸“我受伤了”的样子,你赶紧冲上去检查,但就看到了她手上的一点点红印,完全没有破皮。你亲亲她给她安慰,她却开始哭天抢地:“我要创可贴!”

你心想:“快别表演了!什么事儿也没有,能不能淡定一点!”

她心里却在想:“妈妈救救我!我真的受伤了!快点抢救我!”

心理专家Tovah Klein博士指出:1岁以下的婴儿在玩他的脚趾或者研究手指的时候,是没有意识到“脚趾”、“手”是ta身体的一部分的。但是2岁多的幼儿就已经意识到“这是我,这些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要保护我身体的每一部分”。但他们还无法区分自我的多个方面:生理的我、心理的我、情绪里的我。

每一个很小很小的划痕——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想象中的,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损伤——自我完整性被破坏了!所以,2岁宝宝为手上的一个小小的倒刺哭得稀里哗啦其实是有理有据的。

当他觉得“完整的我”被破坏了,创可贴就能够帮他找回“完整感”。所以不管是不是“小题大做”,家里备好创可贴,趁着他崩溃之前赶紧用魔法的创可贴来治愈他,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小碗=小量,“不公平!”

场景:

你家两岁的宝宝看到你挖了两个冰淇淋球放到他的小碗里,又挖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冰淇淋球,放到姐姐常用的、大一些的碗里。他立刻抗议:“我也要一样多!”

你心想:“你们是一样多啊?!”

他却认为:“不是!姐姐的比我多些,我的少一些!”

怎么回事呢?幼儿不能理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容器可以装同样多的东西,而且在6、7岁之前,他们的认知水平都不会发展到那个地步。这其实是一个“守恒的概念”——你可以尝试着给小一点的娃两个高高瘦瘦的水杯、都装满水,让他盯着你把其中一杯倒进另一个矮矮胖胖的杯子里,他会以为:“那个高杯子里的水更多。水倒到矮杯子里就变少了”。所以不管你多努力地想要告诉他“一样多”,他都理解不了。对幼儿来说,容器看上去越大,里面的东西就越多。

所以,避免宝贝“患不均”的方式很简单,让大家都用同样大小的容器就好。

宝贝的“独立宣言”?

场景:

早上你只有30分钟的时间去打扮她、喂她吃东西,然后把她抱到车里。你开始帮她换下睡衣,但是她坚持:“我要自己来!”你心急火燎地看着她慢吞吞、还很不顺利地把睡衣扯到头上,还卡住了;你想上去帮一把,她坚定地拒绝你:“不要!我自己来!”

你心想:“急死我了急死我了!”

她却想着:“我可以做到的!”

1岁以下的婴儿意识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他长到2、3岁的时候就不再“一片混沌”了,然后就会开始努力去试试自己的力量——获得自主性。这个过程对于推动人格独立绝对是好事,尽管能急死我们!但是没办法,如果你希望你家宝贝获得自我满足,就要耐心。”

如果你实在无法忍耐,觉得宝贝自己做一切真的真的太“浪费时间”了,可以尝试早起一点,给宝贝留出足够的时间做他能做的部分。早晨时间有限,你其实可以选择一些方便穿的衣服给他:比如没有纽扣、按扣和拉链的外衣,没有鞋带的鞋子。要知道:其实他只是在享受那种完成之后的成就感,所以,用各种简单的方式让他体验成功也会增强他的自信。

我家宝贝太霸道!

场景:

孩子在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沙子。还不到两岁的他居然在用塑料玩具打别的孩子的头,还抢人家手里的小桶,那孩子大哭不止。但这“小霸王”还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继续堆沙子。你立即冲上前,勒令他把东西还给人家小朋友并道歉。然而,他居然理直气壮地告诉你:“这是我的!我的!”

你懊恼:“天哪!两岁的宝宝就出现‘不良行为’了!要怎么办?”

他只是在想:“我要那个桶!”

Klein博士说:幼儿本质上来说是自我中心的。三岁以前,孩子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而且他们觉得别人也都是围绕他们的,所以你可以认为幼儿期是“自我的狂欢”。

不过不用担心,等到三岁了就会出现“共情”了,也就能够考虑和理解别人的感受了。如果你的孩子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先带离那个环境,也不要纵容他继续“霸道”。如果攻击了别的小朋友,你蹲下来、平视他,跟他说:“看,他在哭,你打他的时候他肯定很疼”,这就会让孩子学会“感受他人的感受”——共情,慢慢地、他们就不会轻易伤害别人了。

“跟屁虫”

请输入标题 bcdef

场景:

孩子看到隔壁家姐姐玩芭比娃娃,然后她大哭也要芭比娃娃。你劝你的宝贝,“要不我们拿自己的布偶小熊跟姐姐换换?”然后邻家姐姐非常nice地把芭比递给了你的宝贝,认真地玩起了布偶小熊。然后,你家孩子又不乐意了,扔掉了芭比开始大闹:“我要小熊!”

你想着:“算了算了!我不想管了。”

她在想:“她玩的东西就是比我手上的好玩嘛!”

幼儿喜欢模仿。这个年纪,他们主要的活动就是“观察和模仿”,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总会学别人玩游戏、做事情。他们通过这种“模仿”,能够学习语言、社会技能以及如何与外界互动。

如果下一次孩子再说:“我不想要我的三轮车了,我要哥哥的那个山地车”,不要抓狂,用别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别让他盯着哥哥。条件允许的话,把他感兴趣的、相对实惠的玩具,备两份——你不会后悔这个决定的。

你的脑洞,我实在不懂!

场景:

宝贝已经22个月了,本来他很喜欢沐浴的,突然有一天他拒绝坐到浴缸里,因为觉得下水的塞子、排水管道会猝不及防地打开……

你认为:“你到底在害怕些什么?”

他说:“那个水流下去的地方会把我跟水一起吸进去,我就被吃掉了!”

宝贝们非常沉迷于一些奇思妙想,因为他们还无法分清楚想象和现实,经常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给“魔法化”、“拟人化”:月亮跟着他们走,大树在向他们涌来,汽车在停车场睡觉,下水管道会吸走一切……有的妈妈很耐心,一直安慰他“没事的、没事的”,但是更智慧的妈妈就会用“魔法的防滑垫”封印下水塞,魔法会防止它突然打开!

其实,这些奇思妙想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孩子无法接受“No!”Klein博士说:“孩子希望、幻想某件事情,他们认为这件事就会发生”。知道这一点了,我们就可以利用他这种想法去安抚他们。比如说,让孩子穿着爸爸的t-shirt睡觉,或者把家人的照片藏在枕头底下,这样,怪兽来了就可以立刻跳出来保护他。

择学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个严肃的教育平台。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最走心的童书产品,最优质的学习课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