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舞,广东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好友石文勇首创。是一项广场性的大型动物舞蹈,一经问世;便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传承至今。现为汕头市澄海区西门社区居委会永和园所有的传统文艺展演项目。

·

蜈蚣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不断演化完善,在研究潮汕使传统文化和祭拜民俗中有特殊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方面,蜈蚣舞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观赏性强,场面壮观。2008年6月,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的蜈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潮汕舞蹈中别具一格的民间大型广场舞蹈“蜈蚣舞”,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澄海西门陈成锦和石文勇两人。当时,澄海游神赛会之风极盛,各种各样的游行节目竞相出现。酷爱民间舞蹈的陈成锦与石文勇见蜈蚣爬行,扭扭曲曲,十分有趣,从而萌生了创造蜈蚣舞的灵感。经过一番潜心研究,终于设计制作了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和整套舞蹈动作,经后人不断改进加工,已日臻完美。澄海西门蜈蚣全长22米,分头、身、尾三个部分。

·

头部长1米,身躯长18米,尾部3米。头部由颈、鼻、嘴三大部分组成,酷似“醒狮头”。嘴两侧有一对犀利的牙齿,两眼嵌上透光的绿灯,雄壮威武。身躯是用硬、软28节布框衔接而成的,硬框用竹篾作骨架,每节55厘米,配足两对,共13节;软框只用布料缀成,每节长65厘米,称为“软肚”;再加上衔接首尾两节,共15节。舞动起灵活自如。尾部由两根藤扎成剪刀形,并套上红绸。头、身均涂上斑斓夺目的色彩。主体以外,还配上一颗球状的蜈蚣彩珠。

·

艺术特色

舞蹈动作的设计是模仿蜈蚣的神态和动作。蜈蚣是节肢动物,表演者均用半蹲的姿势起舞,运用武术的“双下常”、“丁字马”、“单弓”、“双弓”、“单恰”、“观音坐莲”等动作。蜈蚣舞动时蜿蜒穿梭,变化万千,构成了“3”字、“6”字、“8”字、“9”字、水波纹、蟠四柱和蟠梅花点等优美舞姿。同时,还有快速咬尾、翻肚、吐珠等紧张激烈的高难度动作。

·

优美的舞姿与健美的武术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情趣盎然。在起舞的全过程中皆由彩珠引路,整条蜈蚣两眼青光闪烁。十三节腰身各点上烛火,一条红尾巴高高翘起,上下摇摆。加上焰火助威,彩珠习射。至高潮处,犹如霞光满天,蔚为壮观,令人赏心悦目。表演时,常用“龙摆尾”、“出闸”、“飞凤衔书”、“柳青娘”、“水底鱼”、“白字吹鼓”以及民间小调作为伴奏乐曲。

·

蜈蚣舞师法自然,几经变革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时由一人擎彩珠带引,十五人执蜈蚣,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操纵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它既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蜈蚣的形态、习性,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稳健、磅礴的气概。

·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