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第96讲。

昨天讲到了郑国收受宋国贿赂,放走了宋将华元的事儿。华元逃跑之后,楚国借口郑国背叛盟约,发兵攻打郑国。郑襄公(姬姓,郑氏,名坚)赶紧拍执政大臣公子(姬姓,郑氏,名宋,字子公)去晋国借兵。

晋国派荀林父(姬姓,荀氏,名林父)为将,发兵援救郑国。楚国一看占不到便宜,就转而攻打陈国。楚国移兵攻打陈国之后,郑国的危机得以解除。为了感谢晋国的搭救之恩,郑襄公在黑壤(今山西沁水西北)与晋国结盟。

襄公五年(前600年),楚国再次派兵攻打郑国,晋国同样派兵救援。襄公七年(前598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结盟。郑襄公八年(前597年),楚庄王以郑国背楚向晋为理由,又出兵伐郑。

楚庄王

楚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亲率楚国大军攻打郑国,一路向北,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打到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附近)。然后,楚军开始四周筑堤,围困郑国国都。

因为郑国跟晋国有盟约在先,所以郑襄公和将士、百姓一起坚守不降,等待晋军的救援。楚国大军一直攻打了十七日,也没能攻下新郑。城内百姓伤亡惨重。

更要命的是,新郑城的城墙东北角突然塌陷了十几丈宽。城内的军民听说城墙都倒塌了,惊恐万分,哭声震天,都以为天将亡郑,再也没有活路了。

这本来是楚国灭掉郑国的极佳机会,可楚庄王听到新郑城内百姓的呼号惨叫之声,心中不忍,所以传令楚军后退十里,安营扎寨,等郑国修好城墙之后再打它。

楚国大夫公子婴齐劝楚庄王说:“郑国国都的城墙陷塌,正是天意要灭掉郑国,我军可以趁机攻入,灭掉郑国,为什么非但不进攻,还要后退十里呢?”

楚庄王说:“现在郑国人已经知道我楚国的威力了,但还不知道我楚国的仁德。郑国的国都危急,我下令军队后撤十里,为的就是以示仁德。我想看看郑国人是选择投降还是抵抗,然后再做打算。”

郑襄公本来正头疼城墙崩塌的事儿,一听说楚兵退了,以为是晋国的救兵快要到了,命令加紧修筑城墙,日夜巡逻,完全没有要任何投降的意思。

楚庄王连等了几天,看到郑国非但不开门投降,还修筑工事,加强了放手,心中不满,下令三军连续攻城、昼夜不停。在楚军猛烈的攻击下,郑国愣是又坚守了三个月。

楚军入城

晋军迟迟不到,城内的军民伤亡惨重,渐渐支撑不住。这个时候,楚国大将乐伯率先登上城墙,劈开城门。楚军攻入城内。楚庄王传令,不准烧杀抢劫,袭扰百姓。

楚军纪律严明,秋亳无犯。等楚国兵马到城中大道时,只见郑襄公脱去了上衣,袒胸露怀,左手拿着牦牛尾巴做的旗节牵着羊,右手拿着杀牲畜的弯刀,在路口迎接楚庄王。

郑襄公毕恭毕敬地向楚庄王请罪,表示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郑国、楚国交兵,不过希望楚庄王能够念在郑国历代先君的面子上,不要断绝郑国的祭祀。

楚国大夫公子婴齐再次劝说楚庄王灭掉郑国,说如果如果消灭了郑国,那郑国就再也不可能归附晋国,楚国也就少了一个心头之患。

楚庄王说:“之前我灭掉了陈国,把它变成楚国的县邑,申公屈巫就拿“践其田而夺其牛”的故事笑话我。今天我灭了郑国,兼并郑国的土地,恐怕又要被人说成“践其田而夺其牛”了。郑国国君能够屈膝下人,肯定也很受百姓拥护,这样的人不可轻视。”

郑襄公投降

于是,楚庄王下令楚师退兵三十里,郑国与楚国讲和结盟。正当楚军要走之际,晋国救援郑国的大军才姗姗来迟,不过统帅们依旧无法统一意见,建议发兵的,认为楚国挑战晋国的权威,必须要打;不建议发兵的,认为楚国已经打败郑国,郑国也跟楚国结了盟,为时已晚,不可再轻易出击。

楚国听说大军听说晋军来了,调转车头,行军到地(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等待晋军的到来。郑国也派军跟随楚军作战。晋军上层统帅意见不一,最终被士气正高的楚、郑联军击溃,损失惨重。

历史切片,每天聊一点,感谢您的关注,我们明天见。

【注】相关配图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之,作者会及时删除。

参考资料:

  1. 《史记·郑世家》

  2. 《左传·宣公十二年》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