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难题

“信仰”在《少有人这本书》中是专门有一个大章节来讨论的,占据了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因为在作者所处的西方宗教社会中,“上帝是肯定存在的”,但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对此有了怀疑,而宗教信仰的教义便是“信”——无条件地相信,所以在这个信与不信的问题上产生了心理压力并导致心理疾病的人并不少,因此这本书才花了有四分之一的内容,来谈论这个问题。

虽然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很多并没有宗教信仰,不过,我们也会有过同样的“信仰”体验,因此我觉得也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单独写一篇文章。

其实“信仰”这个词,不一定发生在对于宗教上面,在这里更像是一种既定的“思维定势”,即你坚信某事就是这样的一样。

当这种“思维定势”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给你带来心理压力。

譬如你从小坚信一个的正面形象,但当你后来知道了他不为人知龌龊的一面,你的心理就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这是个曾被奉为神明的人|斯大林

再譬如从小在中国内地上学的人,在学校里都学习过马克思经济学,书本中称资本主义是靠剥削起家的,国有企业才是为人们服务的,如果当时你坚信书中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就可以称之为是“信仰”,而当后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对“信仰”的怀疑就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压力,甚至怀疑人生和这个世界。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就不能有信仰了吗?

书中的答案

信仰具有两面性,当你在意志消沉的时候,信仰能给你带来精神的慰藉,抚平你心灵才创伤,这个时候,它就是一剂良药。

但,当你对信仰产生怀疑的时候,尤其是认为你不应该去怀疑的时候还产生了怀疑,就会产生精神压力。

所以,有信仰不是一种病态,信仰上帝也不是一种病态;同样,不信仰上帝也不是一种病态,没有信仰也不是一种病态。

当你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那就尽管去信。当你发现疑点或是开始自我怀疑的时候,那就去找出证据,去发现真相。

譬如,一对男女明星情侣在粉丝心目中就如同金童玉女的化身,而当有一天被曝出其中一人出轨,甚至还最终离婚了,就有粉丝大呼:“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真相并非如此。

面对一个未知的事情的时候,去相信你认为的。

面对一个已知事情的时候,去相信已被论证的事实。

答案就是这样。

思酷:专注于一体化移动学习 官网

http://www.scho.com/index.php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