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图书是一本经典的设计书籍《设计心理学》作者是(美国)唐纳德﹒A﹒诺曼,豆瓣1848人评分8.2分,值得一读,对于产品设计有兴趣朋友可以一读。(相关阅读:向设计师推荐的书籍

导图作者:Jorywang(感谢他的分享,有兴趣可以去他的Blog或微博进一步讨论)

个人博客  http://blog.jorywang.com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jorywang

文件格式:MMAP   制作软件:MindManage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设计心理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www.write.org.cn

网盘下载:数据银行 微盘

书评1:让产品象人一样

来源: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36987/

设计者需要把自己融入到所设计产品的视角上,把自己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自己,然后构想和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跟人人互动一样,人机互动也是有初始条件的:作为产品的用户是有某些约束条件的,这些约束条件包括认知习惯、身体条件等、能进行高度场景非标准化的沟通;作为人的产品是有某些约束条件的,例如一般情况下只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媒介、以及预设的高度标准化的过程来沟通。

这些初始条件决定了,人际沟通只能采用所谓的“趋低原则”,即沟通的范围和程度不是取决于能力高的一方所能达到的水平,而在于能力低的一方的水平。

现在把所设计的产品称为“自己”,产品使用者称为“用户”。有这么几个关键责任,需要“自己”来承担:

1. 尊重场景下用户的心理习惯和状态

2. 把尽可能多的互动责任让自己来承担(知识的外部化,而避免让使用者存)

3. 保证互动过程的及时友好的反馈,象人和人对话一样

a) 确保用户一开始就大概知道自己(产品)大概能干些什,因此大概知道该怎么和自己说话

b) 让用户和自己说话的过程尽可能的简单,即简化任务的结构

c) 用户开始说话了,自己要记得及时回话 –即及时提供必要反馈

d) 自己主动承担一些互动的责任,即把不要让用户需要太多记忆和自己对话的必要知识,把和自己相关的知识显化出来

e) 尽可能多的把用户可能出错的情况想到,然后自己来负责帮助把对话顺利进行下去

这些基本的道理,和人际沟通是多么一样。

虽然,暂时的不完美是难以避免的,改善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程;但在一开始就尽量把所有的情形都想到,是一种沟通者应该承担的责任。

书评2:经典永远都是经典

来源:http://book.douban.com/review/1899087/

本书是本很老的书了,可惜过了很长时间才引进中国,所以很多观念和例子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陈旧了。

本书前6章都是在为第7章做铺垫——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读本书,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其思想,而不是照着形式去学习本书。其实要学习UCD很简单,只需要牢记下面7条原则:

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结构任务

3.注重可视性,消除评估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5.利用自然和认为限制性因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错误

7.若无法作到以上各点,就采用标准化

对于设计师来说,只有主动扩大自己了解的领域,才是作好设计的唯一办法,标准化只是万不得已的方法,因为标准化事实上只是方便了你自己,害苦了用户。

书评3:《设计心理学》之用户体验设计

来源:http://book.douban.com/review/3228149/

公司在年初成立了用户体验组,开展了对各个产品的用户体验优化工作,由于缺乏经验用户体验优化工作陷入了一个误区。用户体验组童鞋往往为了体验而体验,将自己的角度认为是用户的角度,优化设计缺乏依据。譬如我经常从用户体验童鞋那里看到的优化意见是很宽泛的陈述性内容,诸如界面搭配不合理,功能键位置不协调,图片大小不美观等缺乏数据或理论支撑的意见。他们把这些意见交给我,我出于工作职责跟相关设计师去沟通,结果往往因为缺乏标准而难以将优化工作进行到底,往往满足了一类用户而失去了另一类用户,类似拆东墙补西墙乱折腾。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让我感觉很痛苦。一方面我必须让用户易用易理解,另一方面我却不知道用户的真正需求。苦思了一段时间,我不得不求助于理论知识,因此便结识了《设计心理学》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我作了一个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如下:

作者在最后一张专门介绍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必须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

1.用户能够弄明白操作的方法。

2.用户能够看出系统的每一步状态。

3.设计必须能将用户操作的任务化繁为简。

因此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必须具备4个特点:易理解,易使用,自然匹配,及时反馈。我想易理解,易使用的意思大家通过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而自然匹配和及时反馈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自然匹配简单举例就像红路灯一样,红灯匹配的停车,路灯匹配的行车。也就是说产品的每一个使用方法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立马掌握使用的方法。而及时反馈的意思就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每一步操作都能够获得操作是否到位的提示。很经典的一个设计就是电脑主板内存插槽的设计,用户在摁下内存条的那一刻听到一声咯就代表内存插好。用户听到了设计的反馈。

那么真正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如何开展呢?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对人的研究,即我们所说的用户。研究人的心理并非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而是站在一类人,一个群体的心理角度。就是说根据一类人的特点建立用户角色,书中使用了概念模型这个术语。概念模型包括三个:设计模型(产品原型),系统表象(用户手册之类)和用户模型(用户想要的产品的样子)。设计人员只有将设计模型和系统表象无线接近于用户模型才能使用户满意。因此建立用户角色,根据用户角色设计用户模型来指导设计模型和系统表象才能使产品满足用户的需要,才叫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由此我们用户体验工作的误区,其实就在于并没有建立正确的用户模型。并没有根据正确用户模型的要求去体验我们的设计,那么我们如何扭转自己的错误?根据设计心理学一书的指导,我对体验的流程感悟如下:

第一,建立用户角色。找出产品大部分用户的共同特点,建立一个“首要角色”。诸如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我们产品的用户大多是热衷文化享受的白领群体。他们通常一周看一场电影,关注电影院的硬件设施,是否有imax,影院是否有停车位。而且我们把角色具体为一个叫“tomy”的上班族,并列出tomy的消费习惯(习惯信用卡,网银,支付宝消费)。性格特点(热情,喜欢跟大家分享好电影)等。

第二,根据tomy的习惯,列出tomy在使用产品时的行动目标,行动步骤。例如tomy的目标是买到一张价格适中的订座票。根据目标tomy在心里为自己订了3个步骤:进入订座页面,选座,支付。

第三,根据tomy确立的目标和步骤将tomy使用产品的步骤一一拆解为:

1.确定目标-购票

2.确定行动内容—进入订座页面,选座,支付。

3.确定每步行动的意图-看座位是否售出,看是否有好座位,选择自己经常用的支付方式。

4.执行行动-进入订座页面,选座,支付。

5.反馈-站在tomy的角度,希望每一部操作得到网站什么样的反馈。

6.评估-站在tomy的角度,是否对网站提供的每一个功能满意。

第四,模拟tomy完成多次体验过程。

第五,模拟tomy说出对产品的不满之处,即须改变之处。

第六,找来同tomy特点相同的现实用户体验产品,总结用户的意见,撰写优化建议报告。

这个流程设计建立在用户模型的基础上,使产品改进的每一个依据都来自于用户。用户体验才显示出对产品改进的引导作用。用户体验才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产品优化才不至于拆东墙补西墙。

用户体验并不是被动的去体验已完成的设计,而且确立一个用户的模型之后,看已有的设计是否满足这个用户模型。通过体验找出已有的设计未满足用户模型之处才是用户体验童鞋体验的精髓。

读完《设计心理学》,写下了一些对用户体验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同我一起探讨。

来源:http://www.write.org.cn/design-psychology-mind-map-reading-notes.html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