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十二年“国教”社会科领域课纲草案经媒体曝光,其中高中历史科引起“台独”、“去中国化”的质疑。主要原因是草案取消原有课纲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划分,改以三个分域加以取代:“台湾相关分域”、“中国与东亚的历史交会”、“台湾与世界”,并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区域历史讨论。有学者直呼中国史架构完全解体,这是“去中国化”的深化。

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王仲孚指出,新课纲把中国历史的架构完全拆解、连根拔起,脱离历史教育常轨,“伤害很大”;课纲中也看不到“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八年抗战”,很难不令人怀疑这是去中国化的政治思想改造运动。

台大学者:不符事实,会导致礼崩乐坏

台湾大学教授黄光国为,台湾几十年来的教改主张,大多数的生搬硬套西方教育想法,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论,也不符东亚的儒释道价值体系。许多教改推动者认为西方强盛,但是中国强盛并稳定的时期比西方更长,西方以个人为单位,而中国是以家庭为伦理核心,这比西方基督教文化具有包容力,冲突也小的多。

他说:“现在台湾的历史教育故意‘去脉络化’,现在的孩子不觉得自己身上有道统、有传承,美其名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口号,觉得自己是国际人、世界人,但其实只重视个人,讲求小确幸,忽略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既与传统完全割离,又不负群体责任,一定会导致礼崩乐坏。”

“最近政府的灭香、减香也是与传统切割,还是‘日本化’的又一手段。请注意,日本的神道教拍掌、摇铃而不烧香的,而且神道教是一种泛灵信仰,他们祭祀的对象没有道德标准可言,怨灵、凶魂都可被奉祀,也就是说他们不但可祭神,还可祭鬼,这与我们儒释道三教,奉祀圣人、伟人、智者很不相同,将会是两种信仰的冲突。”

一位在新北高中任教的老师赵佑志说,他很难理解现在社会的崇日、媚日情感是怎麽来的。他说:“台湾民间文化的歌仔戏、布袋戏演出的剧目就是中国忠孝节义的内容,真的对亲日思维觉得很奇怪,也许基层的家庭感受不到多大的日本情感吧?”

台湾“鹅湖月刊社”朱建民教授认为,中国道统渊远流长,为何千年不衰?当然遇到许多黑暗和逆境时期,但是几千年来中国儒者就是不顺势、不媚俗,选择在逆境中挺身而出,扞卫这份宝贵旳良善道德价值观。这不但为了台湾,也是为了大陆,为了海外,让大家了解中国是如何几千年传承,不被离散的原因。

台湾历史教育纷争20

台湾历史教育纷争的起始是1994年李登辉政府推出的《认识台湾》教科书,其后台湾又经过了两次蓝绿政党轮替,虽然关于历史教育变革的争议不断,但必须指出其中的大趋势基本不变。也就是在《认识台湾》教科书“同心圆史观”的基础上加深加广,肯定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的现代化建设,淡化两岸历史连结,甚至否定台湾“光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台湾社会难解的认同问题,根源于复杂的历史经验。台湾历史教育争议所衍生出关于日本殖民统治的评价,以及台湾史与中国史的关系等问题,追根究底,其实折射出台湾人民由于历史经验所产生的对安身立命的困惑与焦虑。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在主客观条件限制之下,台湾进步知识分子或是投入反殖运动的先贤先烈,他们很多思想资源都来自于日本,这一点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有类似的经验;台湾许多热血青年,为了参加祖国对日抗战,也是取道日本再进入大陆本土。及至台湾光复之后,许多参加地下党斗争的台湾青年,也是将日本视为维持进步思想的重要管道之一,进而在社会主义的理想之下,追求两岸中国人的民族统一与解放。当代台湾社会变革运动几位前辈,例如陈明忠先生,以及已故的林书扬、陈映真先生,同样与日本民间进步团体有着相当密切的合作与连系。

日本殖民经验在战后台湾社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日本关系之中的进步思想与价值何以不断在隐没,而自我殖民与右翼反动势力的连结何以不断在抬头,历史课纲与教科书的变动或许映照出了部分的足迹,但是幽隐在中国近代史之下台湾社会的心灵伤痛,应该是难以回避的关键。陈映真晚年留下的小说作品《忠孝公园》试图处理殖民经验对于台湾人民的深切影响,他没有给出答案,

台湾“失根”的历史与认同,是中国近代历史命运之中最为悲痛的伤痕。只有把台湾的现实问题,摆回中国历史的视野之中,将包括殖民经验在内的台湾历史特殊性,视为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有解决历史认识与认同困惑的可能性。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