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多数人的眼中,蜀国后主刘禅是一位平庸昏聩,甚至有些低能。刘备死时,他只有十七岁。临时中刘备特意叮嘱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即位之初的刘禅,还不如后人想象的那般无能,但是在诸葛亮死后,他贪图奢华享受的恶性日渐暴露。

他屡次想广修宫室,采择民女,以供玩乐。所幸蜀国有蒋琬、董允等诸葛亮的“遗产”力言不可,他才有所克制。

2

蜀延熙九年,蜀国的股肱之臣蒋琬、董允相继去世,军国大政由费祎掌管,他任用陈祗为侍中,做皇帝的近臣。

陈祗与宦官黄皓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玩弄权术,“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

黄皓,有人认为他是蜀亡的罪魁祸首。此人城府极深,旁人都猜不透黄皓的意图。董允为黄门侍郎、侍中时,“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

3

黄皓畏惧董允,不敢为非作歹。等到后主宠信陈祗,在侍中陈祗推荐下,黄皓先成为中常侍并得到后主宠幸。

在群臣默而不敢言的朝堂,谯周站出来指责刘禅行为的荒唐。谯周有一个外号,“蜀中孔子”,说明他学问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即是他的门生。

谯周一副忠肝义胆,对黄皓、陈祗的小人行径,极为义愤,便上奏劝谏。谯周的一片苦心并没有换来后主刘禅的改过自新,待到延熙十六年,主持朝政的费祎被魏将刺杀,蜀国再无社稷之臣,政局急转直下。

4

接替费祎职务的姜维,对于黄皓一党“枝附叶连”把持朝政,最终也是无可奈何,又“惧于失言”,所以“逊辞而出”,常年在外领兵。

不久,后主解除了谯周的中散大夫职务,升任为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地位很高,却并无实权。从此,谯周基本过着一种不过问政治的生活。

尽管民间对阿斗多戏谑之词,反观刘禅四十一年的君主生涯,在为政能力上也不乏闪光点。

5

诸葛亮生前曾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对连年的北伐,刘禅也曾经有过思考,他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然而面对诸葛亮的坚持,刘禅对北伐也是极力支持的,无论他是碍于诸葛亮“相父”的身份,或是本着““君臣不和,必有内变”,都确实有容人之德。执政后期对劝谏的大臣也没有因怒错杀。

蜀国开国以来,一直存在“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了将权力收归君主,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等职,权力分散,便于他“自摄国事”。

6

针对他后期的荒政,陈寿认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陈寿举染布的例子,说明刘禅的堕落,并不是仅仅是个人资质问题,也是制度问题。在专制制度下,对于最高权力没有有效的监督,单靠君主个人的品性来确保政务能否清明,实在是力度单薄。

尽管刘禅“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但是诸葛亮死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缺少一位“大家长”式能臣的辅佐,刘禅的荒政,绝非个例,也毫不奇怪。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