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一支芭蕾,听一场音乐会,尝一下放奶油、蘸着鱼子酱的罗宋面包,去红房子喝罗宋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就能体验到这样的俄式风情,也正是这样的俄式风情深深地影响了上海的小资情调。

白俄女子

这些俄式的风情,主要是由十月革命后,一些来到上海的“白俄”带来的,他们虽然是被迫流亡但还依旧保持着贵族的生活方式,但“白俄”也没有受到上海人的歧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白俄在老上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和生活支点。

他们大多数在法租界落脚,因为法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并且那了早就有俄裔的犹太人居住,所以那时的霞飞路(avenue Joffre,今淮海中路),一度被称为“小莫斯科”“小俄罗斯”

白俄店铺

他们的到来,影响了当时上海很多中产阶级市民的生活方式俄罗斯的风情也就绽放在上海这方土地。

在《上海的记忆》中,也提到了白俄对上海西餐的影响,其实白俄移民对上海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让西方的艺术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白俄女子选举为“上海小姐”

白俄移民中很多人是世界顶级的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影响下,话剧、音乐、歌剧、芭蕾舞也在上海兴起。

现在讲起老上海爵士乐,大家还记得当时风靡的被称为“东方爵士乐王”的龙司特。他可是世界级的指挥家和爵士乐的代名词,当时每晚在百乐门演出,盛极一时。

龙斯特爵士乐队

在2001年的时候,这龙斯特86岁的时候,回到上海的延庆路故居时,一个老太太认出了他,并且激动到落泪。

因为她是当年楼下的小姑娘,每天都能4楼龙斯特演奏的音乐声。

另外,外滩的酒吧里俄罗斯的钢琴家在弹琴,还有很多白俄音乐家和普通百姓住在混居,这也让音乐渐渐融入了老上海普通人的生活。

白俄移民生活在普通民宅

一间打着幽暗灯光的咖啡屋,一杯冒着浓郁香气的咖啡,一曲鬼魅缠绵的萨克斯风,或是,或是一间极富情调的酒吧,一杯色彩艳丽的新加坡司令,一个穿着西服马甲白衬衣的调酒师,这是在老上海逝去的时光中沉淀下的小资的风情。

作者 | 四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