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即将走出社会的年轻人都抱着一腔热血,但全民创业的风潮让年轻人产生“人生就是商业模式”的幻觉,急吼吼地经营青春,生怕自己还没成功就老了。

在一个人人讲商业模式的时代,很多人产生一种幻觉:人生就是商业模式。年轻人怕老得太快,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成长期待太急切,沉溺于虚拟世界,以至于忘记了生活真实的样子。

这是一个急躁的年代,21天完成49斤减肥计划,100天完成100万销售任务……这些都已经不是互联网速度了。一秒变女神与一秒变土豪才是互联网时代追求的所拍即所得。

家长们认为,童年要赢在起跑线上,钢琴、芭蕾、奥数都少不了。年轻人认为,个人成长等于商业模式的建立。如果到了三十而立还没有成功迹象,基本上就可以安心去做一个备胎了。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使这种简单化与标签化的社会认知更为严重。

北京某大学一份研究生创业意向调查显示,71%的学生将“创业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列为创业最大吸引力。

名校辍学创业成为人们对95后最刮目相看的标签。

你还没来得及思考早教班的意义,就恐惧于“孩子落后于起跑线”而不得不赶鸭子上架。

不是人人都能不读书而在一夜之间创业成功的

带坏头的人都在美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等,都是辍学创业成功的人。但中国最早的辍学创业失败者,却已经没人记起了——他们倒在2000年的中国第一拨互联网创业泡沫里。

那五名辍学创业的清华大学学生是:鲁军、童之磊、马云(不是那个马云)、陈曦、刘颖。总裁鲁军是清华大学停学创业第一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因创建易得方舟公司在1999年7月18日办理停学。他们的举动在当年引发热烈的讨论。

与马克·扎克伯格类似,五位清华学生当年花了6个月时间把他们的“化云坊”运营成教育网内最大的个人网站。停学一个月后,第一轮近千万元的投资使这个不到10人的团队迅速膨胀成有60多名员工的企业。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2000年6月纳斯达克股市大跳水以及接下来的互联网冬天。资本无情撤走,到2000年年底,公司五人核心团队走了三个,公司账上只有几千元余额,剩下40多名员工的工资根本开不出来。

是否辍学创业,是一个揪心话题。辍学创业的结果,在国外与国内为什么经常有天壤之别?

天奇阿米巴投资合伙人黎俊辰探讨过其中的原因,他认为,关键区别在于中国很多创业者的项目创新太少,如果创新性不足,比拼的还是资本、经验,辍学创业自然没有优势可言。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说得更直白:“我有时候在学校里看到一些90后特别热情地去创业,我跟他们讲,你最好把书读完,这是第一。能够不读书,一夜之间创业成功的,大部分是天才……在我投资20年的经历里,碰到的天才是极少的,傻B居多。”阎焱劝诫辍学创业者,别“把爹妈赚了30年的钱给糟蹋了”。

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99%以上。

高晓松回清华做讲座,目及大学校园充斥成功学讲座以及如今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和自我迷失,感慨了一句“人生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年轻人就一定要成功吗?

一个在美国读了MBA回来的外企高管说:如果没有创过业,都不好意思回学校跟师弟师妹交流经验。什么事情让圈子里的人最兴奋?那就是一个教授抛下自己的学生去创业。

成功学还在流行,只是换了一个更洋气的名字出现——创业。

某些资本追逐90后创业者。IDG设立了1亿美元的90后基金,专门投资90后创业者以及针对90后生活方式的创业项目。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称,90后创业者时代已经到来,还预言下一代的马云、马化腾将会从这些人里出现。

某些资本嫌弃90后创业者。一位风险投资人认为媒体给90后加的标签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我看来,90后并不是一个整体很牛逼的群体”。

年轻人就一定要成功吗?一定要到北上广锻炼自己吗?一定要加入罗辑思维粉丝团以增加自己的脑容量和“Bigger”吗?

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薛涌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年轻可以一无所有》。他在书中举了美国年轻人的例子:“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这其中包括许多富家子弟。乔布斯创立苹果前,居无定所,靠捡易拉罐换几个钱,周末到教会慈善机构蹭饭。只是大家觉得这样很酷,社会也对之尊重,不会称之为屌丝。乔布斯自己回忆起来,也称这是最美好的一段生活。”

年轻害怕一无所有,但为什么一定要“成功”?

没有一个成功是天上掉下来的

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创业成功,一朝上市,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什么赚钱做什么,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心态。

前微软中国区总裁高群耀对年轻人的急功近利深有体会,他认为“大腕们都没大学毕业”的假象让很多年轻人产生了误解,“成功不需要努力,明早睡觉起来没准儿就行了,这是挺危险的想法”。他告诫年轻人:“没有一个成功是天上掉下来的,至少我没见过。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跟我共事那么多年,他们的成功背后,有多少次重复、多少次努力、多少次执着、多少次失败,谁知道?”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不仅要早早买房,还要买大房。买不起就到处泄愤,仿佛别人欠着他们的。”薛涌在书中描述年轻人的这种心态:“你们老得太快,因为你们对自己成长的期待太急切,因为你们沉溺于虚拟世界,忘了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马云说:风过去了,摔死的还是猪。

“出名要趁早”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有追不完的“趁早”,被忘记的是“脚踏实地”。其实,晚熟的人生没什么不好,年轻人,急什么?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邝新华
来源:百度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