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顺丰也裁员了!

年底了,一向低调的顺丰被媒体传出裁员的消息。

媒体消息来自顺丰员工爆料。爆料称顺丰总部正在大批裁员,据称顺丰早在今年“双12”之前就开始了大批裁员,“从2015年年初开始,公司就陆陆续续在裁员,‘双12’前开始技术部门被裁员20%,其它部门被裁员30%左右,而这一次裁员更是延伸至一线员工。”据爆料者说,这是继供应链、商业、仓配、国际事业部后,顺丰速运BG启动的第5次裁员。

对于裁员传闻,顺丰内部则回应“没有裁员”,“是公司基于业务考核评估后的末尾淘汰,不涉及一线员工”。但另有顺丰员工透露,顺丰说是将业务外包,其实就是变相裁员。

顺丰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陈欢对媒体表示,公司此次是根据员工的考核标准实行末位考核机制,并伴有员工换岗的方式调整。而对于裁员的具体数额和比例,其并未透露,但却承认“今年的裁员幅度确实比往年有所增加。”

不管真裁员,还是变相裁员,此次传闻曝出来至少说明顺丰遇到"事”了——在面对经济大环境,行业竞争格局变化,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时候,一向风光无两的物流业老大也需要调整步伐来应对变化了。

业务面铺得太大,资金链吃紧?

对顺丰我们最明显的感受是业务线越来越多,以前很明确,就是做快递的,但现在,顺风海淘、顺风优选、顺风嘿客、顺维修,除布局跨境电商外、在产业链上下扩张之外,顺风在金融支付、无人机领域都有动作——顺风的逻辑是要从一家物流公司向一家以物流服务为基础,向多元产业链的综合商贸服务商发展。

面铺的这么大,资金链吃紧几乎是肯定的,可以佐证的是,一向声称不缺钱的顺丰,也开始陆陆续续引入资本方。再如,有媒体发现,顺丰旗下耗资约10亿元打造的“嘿客”门店也在持续亏损中,官网域名“sfheike.com”现已无法访问。多元化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核心能力的加持,而顺风做嘿店上几乎可以肯定是给O2O们集体交了份学费。

行业格局变化 顺丰不再一览众山小

顺丰求变也是因为行业大环境变化驱使的。

近年来,快递业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率持续下滑。2005年的平均单价为27.7元,到2014年下降到14.7元。相对而言,今天的快递价格还没有十年前的价格高,平均利润率已从此前的近20%下降至不足5%。

在劳动力、房租、油品等快递成本要素上涨的情况下,业内称中国物流业成本几乎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自然涨价成了必须的。2015年1月,顺丰率先提价。“双十一”前,6家快递公司终于按捺不住,抱团宣布涨价:天天、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百世汇通同时宣布提高快递员派送费,要求加盟的企业网点将派送费提高到2元/票,涨幅在10%-33%不等。

2015年也是快递业加快整合的一年,这一年快递业逐步分化为两大阵营:阿里系和非阿里系。2015年5月,阿里联合云锋基金,战略性投资圆通速递,投资总金额在数十亿元,对圆通持股在10%左右。通过阿里的变相扶持,圆通获得阿里系平台更多的资源倾斜。

菜鸟入股圆通后,其他快递大佬“颇为不满”,不甘心的“四通一达”余下的伙伴拱让顺丰为首,成立“非阿里系”阵营,2015年6月7日,“非阿里系”阵营成立丰巢科技,产品为面向所有快递公司、电商物流使用的24小时自助“丰巢”智能快递柜。6月10日,阿里系的菜鸟网络针锋相对地宣布,百世汇通和圆通将先期加入菜鸟驿站。面对最后一公里,两个阵营的大战已经打响。

阿里发力整合快递业务对顺丰的影响不言而喻。处于下游产业链的快递缺乏对其上游产业电商的议价能力。民营快递企业对电商的依赖程度高,70%以上的业务来自淘宝等电商平台。可以说,谁控制了快递的发货权,谁就控制了快递的服务资源。很明显阿里会选择制约顺丰提携自己持股的快递公司。

可以预见,2016年往后,快递业里,阿里系与非阿里系的较量将更加激烈,而顺丰要保持优势必须转型,转型就要承担成本和风险,而裁员很可能是出于成本压力的选择。

从历史上看,顺丰是个善于学习和创新的企业,顺丰在管理上尝试内部合伙人制度,以及“创客化”、“开放的平台化”、“轻公司”的模式,这些身段变化都透露出它为了与时俱进保持领先在不断地努力。

对于顺丰来说,如何在多元化的同时保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把自己最擅长的快递这活干好,控制好成本和风险是最重要的课题。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整合共创,编辑:miku,参考内容:证券日报、投资界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