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失去的时代,直至今日,日本经济也没能从泡沫破灭的噩梦中完全的苏醒。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曾经盛极一时,风头无两的国家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经济几乎停滞不前?在危机发生后的应对上,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又能给后来者以怎样的启示?本文将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一、失去的十年:1992-2002

随着 90 年代初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的停滞期,整体来看 1993-2002年的十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 0.8%。之所以会经历如此长时间的衰退,与日本政府的政策失误,国际环境动荡,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日本政治体制的落后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泡沫破灭之殇
1、资产价格严重缩水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产价格的严重缩水。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土地资产和股票资产约缩水1300万亿日元。从股票价格变化来看,1989年12月,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225指数曾高达38915.87 点,股票的总市值高达630 万亿日元,大约相当于当年日本名义GNP总额的1.6倍。1990年泡沫破灭后,日经指数迅速跌破2万点大关,跌幅几乎达到50%,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东京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蒸发了270万亿日元。


然而股市的下跌还远未结束,到1992年,日经指数跌至14309.41点,与1989年的最高点相比跌幅达到了60%。1998年,日经指数一路下跌并跌破 13000 点大关。到2003年,日经指数更是跌至7600点附近,总市值缩水至200万亿日元。

再从房地产的价格来看,1990年地价虽然继续上升,但 1991 年也转为了下降。1992 年以后,各大城市圈土地价格更是连年下降,1994 年,土地资产总值减少为 1824 万亿日元,回到了 1988 年的水平。之后,土地价格的下跌趋势仍未停止,并贯穿了整个90年代。


2、个人和家庭收支恶化,造成逆资产效应

泡沫破灭后,日本个人和家庭收支状况急剧恶化。在泡沫经济期间,个人和家庭的资产膨胀速度也是惊人的在泡沫经济期间突然膨胀起来的资产又迅速消失了,1990年,家庭和个人的股票资产由 237万亿日元减少为 163万亿日元,一下子减少了 74 万亿日元,大约相当于当年家庭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4。

3、不良债权增加,银行大量破产


在泡沫经济期间,银行向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泡沫经济繁荣时,房地产公司盲目上了写字楼、娱乐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等许多建设周期长的大项目。泡沫经济崩溃后,这些项目有的建成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有的项目还没有完工,不得不中途停止或另做他用,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和损失。到1998年1月,包括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等在内的全国 46家银行自查的不良债权总金额高达 76.7万亿日元,约占贷款总额的12%。截止 1999 年3月底,日本所有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总额为 80.6 万亿日元。1997-1998 年,历史悠久的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以及四大债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也相继倒闭了。由此,日本金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经济也陷入了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


(二)政府决策失当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由于日本政府对泡沫经济和泡沫经济崩溃萧条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虽然也实施了景气对策,但是景气政策滞后,力度和规模也太小;当经济出现改善的迹象后,又对经济前景过于乐观,采取紧缩政策。结果不仅未能使日本经济及时摆脱泡沫经济后遗症的严重影响,快速走向经济恢复的轨道,反而使景气越来越恶化,整个90年代一直处于长期低迷的状态。

1991年7月起,日本银行虽然连续采取金融缓和政策,把法定贴现率由1990年的6%降低到1992年7月的3.25%,随后又进一步降低至0.5%的历史新低,但为时已晚。
在货币供给方面,1992年的货币供给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991年减少了近9000亿日元。结果,泡沫经济崩溃后,地价和股价大幅度、长时间地下跌,加剧了经济萧条。

(三)国际环境动荡

2000 年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达 18%,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 10%,出口下滑对日本经济影响显著。1995-1996年日本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但受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出口下滑1.3%,1999年进一步下降6.1%,导致GDP 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00 年后受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影响,日本出口再次出现负增长,GDP 增速也随之下滑。因此90年代国际环境的剧烈动荡,也是导致日本经济 10年停滞的重要原因。

(四)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20世纪 90年代日本产业升级缓慢,最重要的表现是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竞争中完全丧失主导权。日本企业在信息技术的竞争中落后于美国,是美日两国经济在 90 年代形成鲜明反差的主要原因。由于日本产业升级缓慢,而传统产业又受到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强有力竞争,日本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这对依赖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日本来说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五)经济体制落后

在追赶阶段,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由于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日本经济奇迹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但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政府主导型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首先,在“政府主导型”体制下,逐渐形成了政(国会议员等政治家)、官(政府官员)、财(财界和企业界人士)的“铁三角”,三者相互勾结、互相作用,形成了“金权政治”和寻租行为的土壤。政治家和官僚向财界、企业界索要钱财,谋取自身利益,获得巨额政治资金;财界依仗政治家和官僚的庇护,获得各种优惠和关照,谋取超额利润。这种体制不仅使寻租活动日益猖獗,而且使官厅总揽一切,法律形同虚设,使政界世袭现象和裙带关系日益突出。

其次,在“政府主导型”体制下,形成了政府对经济生活过分和过滥的干预。其中包括政府规制、行政指导和官员“下凡”多种渠道。在日本,政府每年都以“规制”的形式对企业和居民行为进行干预。政府规制一般还有章可循,而行政指导就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毫无疑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必要的,但干预如此宽泛和不规范,势必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破坏、抑制和扭曲,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

第三,“政府主导型”体制在完成追赶任务后,不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走向它的反面。如对民间企业实行“护送舰队”式超保护,结果既束缚了民间的活力,又弱化了竞争能力;过度依赖国债的传统财政体制,导致国家债台高筑,几乎丧失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以主力银行制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体系和企业集团的纵向结合和相互持股,既保护了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不利于竞争,又导致“内部人控制”,侵害股东利益;传统的流通体制有着很强封闭性、排他性,导致交易内部化,效率低、价格高;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总之,这些体制因素都从积极走向反面,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弱化了市场功能,限制了竞争,阻碍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成长,成为经济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二、低速增长期:2003-2015

2003年后,随着日本经济逐渐从失去的十年中走出,日本开始进入一个低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复苏期、危机期和后危机期三个小阶段。

(一)复苏期:2003-2007

日本经济进入复苏期,是以日本不良债权的基本解决为标志的。泡沫破灭后,由于资产价格的暴跌,居民和企业的资产大幅缩水,但负债却仍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大量居民和企业无力偿还贷款,银行不良债权飙升。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央行和政府均未意识到不良债权问题的严重性,有的银行甚至想方设法掩盖其不良资产的数额, 金融当局对此也讳莫如深, 一再拖延对该问题的处理。 1994年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解决方案,但力度不够。
随着不良债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日本银行业惜贷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宽松的货币政策得以顺畅的支持实体企业,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显著回落,实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之全球经济在此期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外需的持续改善有利于日本出口的增长,在此期间日本出口维持了 10%以上的年均增长。2003-2007年间,日本GDP年均增速接近2%。

(二)危机期:2008-2009

2007年8 月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通过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逐渐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从 2008 年起,信贷紧缩效应开始冲击全球实体经济,日本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日本 GDP萎缩1%,2009 年萎缩幅度扩大到 5.5%。

(三)后危机期:2010至今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日本也不例外。2010 年由于日本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增大基础货币供应量, 日本经济出现了V型反弹。但由于债务压力巨大,财政政策空间有限且持续性不足,经济复苏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出现衰退的迹象。因此,在财政政策无计可施,基准利率降无可降的背景下,日本央行在 2010年10月再次开始实施 QE,并持续加码,直至现在。目前日本央行还维持着每年 80万亿日元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

然而在日本央行的持续宽松下,日本经济在短暂的回升后再次下滑,2014 年上调消费税进一步将日本经济推入衰退的悬崖边。为何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能够推动美国经济走出次贷危机的阴影,日本经济却依然死气沉沉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全球经济复苏力度较弱,仍然未能从次贷危机的泥潭中走出。相对于美国,日本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更高,全球经济的低迷对日本经济的拖累也较美国更大。

其次,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逆资产效应仍未过去,日本国内消费意愿低迷,经济增长的低迷导致的收入增长停滞更进一步加剧了消费的不景气。

第三,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人口呈现出加速老龄化的迹象,劳动力人口出现了快速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既拉低了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也进一步削弱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第四,日本呈现产业结构空心化和固化的趋势,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目前来看,制约日本经济增长的因素短期内都很难有明显的改观,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宽松已经被证明无法有效推动日本经济增长,日本经济的低增长状态或将长期维持。

三、后泡沫时代日本经济的教训和启示

对中国的启示

1、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灵活性

日本经济之所以会在泡沫破灭后一蹶不振,很大程度上与日本政府政策预见性不足,对经济前景缺乏准确的判断;灵活性不够,不能根据经济环境及时采取措施有关。因此加强政策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是各国政府永远的必修课。

2、进一步对外开放,融入国际市场

日本经济增长动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和产业的封闭性有关。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仍远远不够,充分的对外开放才能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半途而废

中国和日本同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脱胎出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的主导作用、官僚体制对市场的干预和限制,都较日本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排除阻力,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的干预,仍然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4、审慎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过度负债

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在刺激经济方面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之而来的债务负担也会限制未来财政政策的空间。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以价格杠杆代替数量手段,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5、对金融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对银行坏账,信用风险等保持高度的警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银行坏账风险和信用风险呈现上升的态势,金融风险的防范仍需警钟长鸣。


文章截取于华尔街见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私募排排网
金融资讯 | 私募路演 | 融智评级
长按二维码 关注私募微专栏
私募资讯 | 股市行情分析
长按二维码 关注私募精品店
购买基金 | 查询产品 | 产品净值
加入我们
私募机构 路演预约 ☞专线☜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来源:私募排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