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美团大众点评的合并,乍一看上去,确实有点像年初的滴滴快的合并。

比如,都是战况激烈的正面竞争对手,双方背后都有两个巨头,阿里和腾讯。其中,阿里是美团的B、C轮投资者,根据当时的公开数据显示,阿里在B轮时候领投5000万美元,又跟投了C轮。而腾讯在2014年入股大众点评,占股20%,且有权增持5% 的股份。

促成美团和大众点评联姻的一大动因,与滴滴快的那场合并极为类似——都涉及到市场前两名之间激烈竞争带来的内耗问题。当时,滴滴和快的在地推、补贴以及人员上大大小小多有交锋,双方不免“擦枪走火”,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脑力和资金。搞到后来,双方的早期投资人都感觉大可不必如此,股东腾讯和阿里最终也是因为这些原因,促成滴滴快的坐到了一张谈判桌上。

竞争极其激烈的行业走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出现并购,出现寡头,并且阶段性结束过去那种动荡竞争的局面。2012年的优酷和土豆合并以及更早的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合并,都遵循了这一规律。用纳什的博弈论来解释一下,就是说,这些企业都选择通过合并的行为暂时达到了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它会使得每个参与人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纳什均衡原本是不带价值判断的,它只是说如果每个人都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优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主观上非要加一个价值判断的话,按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解释,那么可能有好的纳什均衡,也有不好的纳什均衡。对参与其中的企业来说,衡量好还是不好,不能用利己或者利他来评定,但有一个标准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合作——每个人利益的改善都来自相互的合作。

博弈论本身就是建立在假定人有理性,尤其是价值理性的基础上的。一个人看得越长远,意味着他越理性——这也是衡量一个人到底是好企业家还是糟糕的企业家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在滴滴快的的联手中,还是在美团和大众点评网的合并里,作为股东,腾讯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和马化腾都表现出了这种理性。

 在美团和大众点评的这次合并中,据说,腾讯的态度最积极。因为腾讯系下诸多O2O公司的份额,都位居美团之后,即便从微信上导流也依然改变不了格局,而扩日持久的消耗战也让腾讯对这些公司的投资迟迟不能变现。如果能够成功入主美团,对腾讯而言,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抉择。阿里巴巴很早就布局美团,并获得了排他性的董事席位。阿里尊重了王兴坚持美团独立发展的立场,并未将其整合入自己的O2O板块,并且在这个关键节点投下了支持合并的一票,也有自己立足于长远的打算: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新公司的O2O推广人员向线下的店铺推广支付宝。从长远来说,将新公司的业务进行整合,免除不必要的内耗,最大限度地取得规模优势,并且将其推向IPO的新舞台,才更加符合各方及消费者和商户的利益。

阿里和腾讯以及其他投资人的理性抉择,最终促成了一个全新的巨无霸对手的诞生,对百度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百度之前的竞争策略,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两家的合并。2015年9月,百度高调宣布要在O2O上投入200亿,而本次美团大众点评的合并市值据估计为150亿美元,已经很接近这个规模了。

但是,细看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也有和滴滴快的合并不同的地方:首先,双方的业务比滴滴快的合并时复杂很多;其次,在整合中,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创始人王兴与张涛的位置该如何摆放,一直还没有得出结论。这些复杂的问题还有待新公司与它们背后的股东们一一理顺。

但不管怎样,在这场合并中,气氛越理性,人们就会更有积极性从事重复博弈,而且会更越愿意合作——这一点的基调,从之初就已经奠定了。

版权:本作品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本文属 @经理人分享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上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