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出的暑期实习简历都拿到了初试,但是一个初试都没有通过,您能不能抽时间给我做一次模拟面试?”大三学生东哲(化名)在我的一次校园就业指导讲座后找到我。因为他是职业俱乐部的成员,所以我知道东哲有大半年时间了。

从简历上看,担任学生干部的东哲组织过不少活动,相比很多挂个名头赚身份的学生干部来说算得上是货真价实了。学院负责就业的副书记也告诉我,东哲办事踏实,绝对让你放心。事实上他的确做事认真,毫不官僚。

但在我参加的两次活动上,他那像《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式的发言让我对他好感全无,甚至可以说不喜欢他。以我当时的判断,他肯定进不了我们公司。可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对话给我着实上了一课。

在校招面试上,我也自诩为8段面试官了,但不管我使出什么样的组合拳,回答就是深入不下去,获得的信息无法让我对他本人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判断。但我相信,东哲认为自己说的都是我在寻找的素质。

面试进行了大概30分钟,耳朵里充斥着“领导”、“组建”、“团队”、“沟通”、“精神”、“传承”、”价值观“等重磅大词(空洞无物),谈到的学生活动工作也没能让我眼前一亮。如果换成是时间有限的正式面试,我百分之百已经礼貌地说,“我没有什么问题了,你有什么要问我的吗?”。

但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于是接着问,”你能不能给我讲一段简历上没写的经历?什么都可以。”他几次试图接着给我讲学生活动的经历都被我粗暴打断,“不想听、不想听,这些我都听多了。说点儿其他没说过的。”东哲有点儿受打击,握着手、低着头,沉默了几分钟。我也装着不耐烦地坐在对面用手有节奏地敲打着椅子。

“我给你讲我卖二手自行车的事情吧。”东哲打破沉默。我头也没抬,“你说吧。”接下来,我听到了一个真实的东哲。

他家里做水果生意,从小就帮着家里进货卸货,每个夏天都每过一阵就要帮着从车上连续卸五六顿的西瓜,腰椎还因此受到一些影响(这种经历可不是谁都有)。东哲刚进大学时,拉了几个兄弟开始从毕业学生手里收购二手自行车,拾到拾到卖给新生。

有一天突然发现收购来的自行车少了几十辆,跑去校保卫科报案,保卫科不管。弟兄们都很丧气,投进去了一两万块钱,现在可能还回不来本钱。东哲觉得其中有猫腻,于是借了台摄像机,晚上蹲点在存放自行车地点附近的居民楼里,通宵记录下来了保卫科干事和一家车行合伙作案的全过程。

第二天,东哲拿着录像去保卫科找到相关负责人,得知来历后,该负责人拒不承认且扬言要动手修理东哲。东哲跟他说,这是副本,原件在我同学手里,如果我今天有什么问题,他们就会直接把录像带交给派出所、校领导和报社。

保卫科的人理亏,坐下来说可以谈条件。东哲说,我只需要车行把车还给我们。于是,保卫科的人陪他去车行,打开仓库,里面满满都是东哲和几个弟兄收购来的车。东哲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多小时,眼睛里闪烁着“正义必胜”的光芒。

我问他,你为什么想找回丢掉的车?”

“我当时就是憋了口气,觉得他们做坏事不能饶了他们。还有,就是其他几个同学都比较郁闷,大家刚入学就损失了钱,我想帮他们找回来。”

“之后发生了什么?”

“我后来觉得不需要跟保卫处搞得这么僵,因为以后做学生活动很多地方还要保卫处批场地,所以就买了几包烟,过去跟他们负责人聊了聊。有时候在校园里碰到,相互点个头。”

“《新闻联播》”、“死板”、“规则”、“正义感”、“责任感”、“友情”、“激情”、“本分老实”、“吃得了亏”……突然间,我脑子里把所有这些词串在了一起,下意识地问他:“你小时候想过要做警察吗?” 他很兴奋地回答:“我从小就想当个警察。” 

“你是不是看过成功学的书?”我又问了一句。

“是啊!每次我郁闷的时候,我就找一本成功学的书来看,看完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他很兴奋地回答。

我想症结算是找到了。我对东哲说,“我一开始真地不太喜欢你,你有感觉吗?”他点点头。我接着说,“但是我现在很喜欢你。原来的你给我的感觉就像缠了绷带、打了夹板。好好一个有血有肉、清新自然的小伙子,每看一本成功学的书就像缠完一圈绷带,打一块夹板。最后活生生地把自己绑成一具木乃伊。你最后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你本来的样子,我喜欢你本来的样子。今天本来是我帮你面试,但是我从你这里学到很多。”

之后,我们一起做了一个他的改进计划。

这场面试让我回想起这几年校招面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由于网络面经的传播,很多学生都知道雇主有哪些喜好,对各种笔试、面试、无小组领导讨论的题目都烂熟于心。雇主的素质模型逻辑上是可以指导面试和人才发展。但是,学生们(还有部分职场中人)试图把素质模型和对应的行为表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

换言之,简单地通过“有意识地”积攒案例来证明自己具备某种素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义务在学校提供讲座的职场人士(包括早两年的我),以及希望接受培训和负责培训的职场中人都重在提供方法论,而忽略了本心。

内中的逻辑转换到能力成长这个话题上,我把它概括成八个字:“能力随心、自然生长。”如果我们真的有梦,真心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能力会自然而然在过程中锻炼或者逼迫出来。

如果在学生加入学生会或者社团的那一天,真心本着要为同学服务,要做出精彩的活动,就无需为了社交参加外联社,为了口才参加演讲协会。任何一场活动,要做出彩并且最后做出彩,或者尽全力后仍然失败,过程中就能发展我们常常提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影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结果导向、系统性思考、处理模糊问题的能力……。

但如果做一场活动是为了攒个经历,最后只能挖空心思拼凑案例,甚至是编些案例来证明自己,听众感受不到情绪和能力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自然流淌。如此面试,挂掉是正常,通过是侥幸。如此成长,停滞是正常,提升是侥幸。而侥幸得到东西,都会很快失去。

能力随心、自然生长、不可阻挡。校招如此,职场和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肖柳
来源: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