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政府几个月来一直担心的恐怖袭击终于还是发生了。2014年十二月,法国总理曼纽尔·瓦尔斯(Manuel Valls)就曾严肃地宣布法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恐怖威胁。2015年1月7日,一伙持枪歹徒冲入《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办公室,导致十人丧生。

此周刊素以肆无忌惮地刊登讽刺漫画而闻名。两名警察也在此事件中丧生。奥朗德总统火速赶到枪击现场,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一次极端残暴的恐怖袭击”。同时,这也是五十多年来,法国发生的最为恶劣的恐怖主义行径。

此次事件针对的目标早有预谋。近年来,查理周刊一直将言论自由放在比正确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位置,致力于讽刺政治、宗教、天主教以及伊斯兰教并引以为傲。2006年,该周刊重新发行了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

丹麦报纸《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首次刊登该漫画的时候就引发了民众恐慌并招来了恐怖分子威胁(经济学人选择不在此刊登该漫画)。五年后,《查理周刊》刊发了该漫画的完整版,为其冠名“Charia Hebdo”,并称这些都是先知所为。但就在正式发行前夜,该周刊位于巴黎的办公室遭到了燃烧弹袭击。

自那时起,该周刊位于各地的办公室及其麾下的一些漫画家就一直受到警方保护。但保护力度还是不够,两名歹徒依旧手持半自动武器,一路冲进巴黎办公室并射杀十名记者,包括该周刊主编及著名漫画家史蒂芬尼·沙博尼尔(Stéphane Charbonnier,其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为“沙博”)。被射杀的其中一名警察据说是派去贴身保护他的。该周刊旗下的经济学家伯纳德·马里斯(Bernard Maris)也在此事件中丧生。

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法国政客,都对此事件做出了快速反应,予以谴责。奥朗德总统百忙之中亲临现场,之后就国家安全问题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

中右翼反对派领导人及前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Nicolas Sarkozy)称此事件为“卑鄙行径”,是“对民主的攻击”。法国穆斯林团体也针对恐怖分子表达了强烈愤慨。德朗西镇穆斯林温和派领导人哈桑·查侯迈(Hassen Chalghoumi)称:“这些歹徒的残暴行径与伊斯兰人毫无关系。”

由于歹徒至今尚未落网,加之法国启动了最高反恐警戒,问题很快转向了这一致命袭击为何会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恐怖主义对法国而言并不陌生。

二战后,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人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惨烈斗争以及那之后的余波都脱不了干系。1995年,巴黎地区快速铁路网(RER)的郊区地铁遭受恐怖袭击,导致八人丧生。一年后,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导致两人丧生。

据法国政府估计,多达一千名法国人要么已经离开法国为伊斯兰国效命,要么已经完成使命回国,要么正在回国途中。七号的袭击事件是一次精心策划并完美执行的事件。

“这些人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战士,而不是自杀式袭击人员。”来自“战略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的弗朗索瓦·埃斯堡(François Heisbourg)如此说道。他指出,如果这些人与伊斯兰国有关,那么比起影响法国政策制定,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展示其杀人的能力。

为了对伊斯兰国招募法国人的行为进行限制,法国政府在去年秋天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反恐法律,简化了执法人员在机场逮捕嫌疑人和没收其护照的程序。

不过,法国总理瓦尔斯和内阁部长伯纳德·卡泽纳夫(Bernard Cazeneuve)都相当清楚,法国土生土长的伊斯兰圣战人士随时可能发起恐怖袭击。近几个月,曾担任内阁部长的瓦尔斯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恐怖主义袭击的担忧。

法国目前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如何应对这一突发事件,此事件引发的余波和民众对于安全警戒升级的担忧也是政府要面对的问题。法国有着欧洲最为庞大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团体,其人数高达五六百万。

近年来,法国一直致力于在其非宗教传统和穆斯林法国公民的和平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法国通过多种方式坚定地重申了其非宗教共和主义原则,比如将在学校里佩戴宗教标志列为违法行为,禁止女性佩戴穆斯林头巾就是一个例子。

不过,民众依然担忧法国政府是否向穆斯林团体做出了太多让步,这也使得马琳·勒庞(Marine Le Pen)所领导的平民主义政党“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受到极大支持。相当一部分民调显示,她有可能在2017年总统大选第二轮选举中获胜。

袭击事件发生的同一天,法国文坛标新立异的天才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发表了一部具有煽动性的小说,这样一个桥段甚至成为了其中的中心情节。

他幻想2022年的时候,马琳·勒庞将在第二轮竞选中被一位穆斯林候选人打败,该穆斯林总统之后将向法国人强制灌输保守的伊斯兰教义和教育观念。批评家谴责该小说是以制造恐慌为卖点的极右倾产物。

同时,周三晚上,几万名法国民众从各地赶来参加守夜活动,向《查理周刊》遇难者表示哀悼。包括伦敦在内的海外地区也举行了类似活动。

然而,正如除巴黎以外的其他城市所发生的恐怖袭击所折射出的,要想从这样的民族悲剧中恢复过来仍需时日。这些袭击事件也许还会在法国的政治文化史册上留下永恒的印记,而其中的来龙去脉并不总是立即就能查明的。

译者:易夏殇 原文地址:economist.com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economist.com
来源:译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