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考试经济

百科 > 考试经济

1.考试经济概述

知识经济时代,所谓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能更新知识的人。换言之,任何人都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劳永逸的事。知识经济不仅要求员工掌握适应高科技产业的技能,而且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学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始终强调学习对于知识经济的意义,并把知识与学习作为经济五项指标中的一项。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考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考试经济”也就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独特的景观。

在我国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经济类型,由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考试经济”日趋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亮点。对于“考试经济”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2.考试经济的特征及弊端

1.涉及面广,体系单一。

考试的种类繁多,除了高考、考研等重大的人学考试之外,各种职称考试、资格考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以国家人事部门、劳动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举行的各类考试为代表,几乎涉及到各类职业。有关统计显示:在当代中国,普通人一生要经历上千次的考试,贯穿学习和工作的全过程。但是,目前我国考试经济依托的途径只有闭卷考试一种,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考试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不利于市场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

2.市场巨大,利润丰厚。

伴随着考试重要性的凸显,人们对各类考试的相关投人也急剧增加,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带动了考试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考试经济从报考开始,到成绩公布结束,中问经历教材购买、辅导培训、考试工具配备、考前准备、考试期间消费、成绩查询定制等诸多环节,创造出环环相扣的价值链,涵括图书、文具、餐饮、社会办学等各个行业。由于我国的考试由政府主导,具有绝对的垄断性,但考试经济的各个环节的定价已经放活,实现了市场定价,市场主体受利益驱动导致了考试支出的刚性增长。

3.市场不规范,监管缺失。

有需求,就有供给,考试正逐步成为一种巨大的消费。但是,目前我国的考试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收费考试中暗藏着巨大的利益黑洞;培训机构虚假宣传,盗版教材充斥市场,严重侵害考生权益,导致考试市场呈现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考试经济”的高回报率让一些商家不惜大肆发布虚假广告或提供伪劣产品,通过侵犯知识产权,形成不正当竞争等手段损害合法经营者的信誉和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本该担当市场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职能缺位现象十分严重,加剧了考试经济的不规范发展。

3.考试热的原因

1.市场潜力巨大。

除义务教育外,从幼儿教育到“终身教育”存在巨大且尚待开发的市场。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达到11%左右,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达到15%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我国人口的庞大基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都会激发巨大的市场并带来惊人的利润。以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2005年全国共有117.2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报考硕士生人数首次突破百万。按平均每个人用于购买考试用书、时事资料和习题的费用为500元计算,仅这一项出版社就有近6亿元的营业额。与考试相关的培训消费、保健品消费等市场成为考试经济的最大受益者。

2.人才选拔途径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已打破了单一的经济体制,但还没有破除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高的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读死书与死读书;第四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的出现。

3.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背景。

当前,教育的人文价值遭到忽视,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被过分强调,望子成龙的传统心理模式、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知识经济对人的素质、能力、学历的要求等等,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如果在求职时拿不出来几个证书,就觉得低人一等,没有竞争力。考试本是检验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把它盲目地扩大化,或者把它当作检验和考查学生的惟一手段,那么,它就可能演变成为制约和束缚人的一种工具,甚至可能误导人们思想和行为。

4.对考试经济的调控措施

1.改革考试方法。

自1999年6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明了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的新阶段。在实现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重在考能力、考素质。要改变靠一张试卷来选拔人才的作法,变单一闭卷笔试模式为多元化考核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克服单纯以一次考核的学生成绩为衡量标准的传统作法。要将学生的全面素质纳入评价体系,努力探索口试、大作业、实践报告、论文、操作、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这样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实践强的课程,应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灵活运用。在考试方法改革上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即GRE)的方法,它由能力考试和知识考试组成,前者被称为“能力测试”或“能力倾向测试”,后者被称为“成就测试”。能力考试与知识考试的区别在于无法准备,对记忆的要求不高,要求有较高的参与合作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两部分不同内容的考核,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出考生的基本素质。

2.规范市场秩序。

对各式各样的考试培训机构要进行治理整顿,切实保护学生和商家的利益。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投诉分析表明,教育培训行业位居投诉增幅的第二位,投诉比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2% ,其中对培训质量的投诉占了很大比例。各项培训认证发展过快,必然面临很多类似风险事件的发生,规范市场秩序已刻不容缓。对于考试培训市场的整顿除了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培训法律、法规,严格培训许可制度,加大相关部门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之外,更要规范市场主体准人机制,整顿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当前,培训机构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许可证和合格证不齐全等现象经常出现,以虚假广告诱导考生,利用垄断地位质次价高培训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市场准人条件和程序,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的培训机构,依法加强对已准人的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坚决查处违反登记管理法规的行为。

3.更新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要综合全面地衡量应聘人员的素质,不能只看证书有多少,还要看实际操作的能力。综合素质评估包括心理素质检测、知识能力测评和体能素质测试。心理测试主要对接收对象的性格、价值观、意志品质和气质等方面进行评估;知识能力测评主要对测评对象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体能素质测试主要对接收对象的体质体魄和身体协调能力进行评估。因此,用人单位应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用人观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4.加大人文科学教育。

在历史上,教育往往只强调提高人自身修养的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如今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以突显教育的经济功利目的,但思维方式和理论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往往是孤立的看待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没有或很少从现代教育同人类社会进步的整体需要研究教育问题。他们所关心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教育对经济的适应,经费投人的经济效益,教育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发的关系,很少看到教育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没有看到教育改革除了要适应经济需求之外,还应该从更宽广的领域和方面适应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5.什么是考试经济人

“考试经济人”是指以谋利为目的,组织有关人员、车辆,利用各种关系网、通讯设备等,通过非正常手段使不具备通过某种考试能力的人通过考试的个别人或临时组织。考试经济人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全社会对知识、技能的重视,都拥有某种文凭的渴望。另一方面体现出社会上个别存在的不以实际能力取人,而以文凭、证书用人,确定人的工资等现象的存在。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