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社会结构

百科 > 经济学术语 > 社会结构

1.什么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2.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的内容实际上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生存活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

  1、人口结构;2、人群组合结构;3、人的活动位置结构(在社会中所从属的集团阶层);4、人的生存地域空间结构;5、生活方式结构;6、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等各方面各领域的构成及相互关系等。

3.社会结构的主要指标

  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1978—200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8.25%。下降到12.10%。、从12.00%。下降到5.17%。,人口死亡率保持在6.5%。这一较低水平上下。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

  2.家庭结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家庭结构、结构模式及其社会整合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二是家庭类型多样化;三是家庭结构模式变化。

  3.组织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组织结构及其整合功能发生变化,尤其是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并发挥着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社会整合功能。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约41.4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75.8万余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整合力量。

  4.就业结构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劳动力在产业、行业、岗位等方面的配置变化。到2008年,非农就业人口占60.4%,非农产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978-2008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1166.4万人。

  5.收入结构

  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不仅事关民生,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和再分配框架发生根本变化,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6.消费结构

  消费是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消费结构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趋高级化重要特征。

  7.城乡结构

  我国城乡结构变动首先表现为城市化,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5.7%,正在接近一般公认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的城市化水平。其次,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1978年—2008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1453万人。

  8.区域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明显分化。总体上看,在发展水平上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协调区域发展是调整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

  9.阶层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两阶级一阶层”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化到多元化,由封闭转向开放,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已基本形成。但必须注意到,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远未完成,社会中下阶层比重仍然很大,中层比重偏小,整个结构总体上呈现“洋葱头形”,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形”仍有一定的距离。

4.社会结构与社会稳定[1]

  社会结构概念是分析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之所以是重要的和基本的,是因为社会结构的状况直接体现了社会关系的状况,既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构成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的原因。也就是说,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源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协调和整合,而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则源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人们的利益追求或取向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结构位置,利益差别和利益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社会结构位置而划分的。特别是那些直接推动社会结构变革或剧烈社会冲突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人们往往习惯于将这些运动看做是某种有意识的、自己选择的结果,但实质上这些运动或冲突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些结构性条件起了根本性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结构性基础,这样的行动基本上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很难持久,更不可能获得成功。

  社会结构状况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结构的变革是社会转型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当我们回顾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历程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一方面是人们战略决策和“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原有社会结构和相应制度中找到深刻的原因。中国改革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固然是改革战略和策略使然,同时也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可以说,正是由于改革战略和策略针对这种深厚的社会根源对症下药,才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说,是具有特色的中国社会造就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与改革开放。

  今天的结果和未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历史状况的制约,这就是所谓“路径依赖”的规律。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当我们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时,社会结构及其变迁就构成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新的社会关系结构正在形成,原有的社会结构处于剧烈的重新分化和重新整合过程中。这一切都将对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产生巨大影响。

  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和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和技术的范围,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日益显现。其中,社会结构变革的特征及其趋势,已经构成了我国社会当前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未来的变迁,而且构成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社会政策决策不容忽视的基础。

  总之,社会结构以路径依赖的方式制约着各类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以社会根源的形式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协调,以中介条件的样式规定着行动主体活动的范围和能够达到的限度。一句话,社会结构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建构着、塑造着社会行动。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按照当代社会学的观点,包括我们提出的社会互构论的观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又是相互建构的。社会行动反过来也以自己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如发展理念的形成、发展战略的制定、社会政策的出台、体制·改革的进行等,影响、重组着种种社会结构。换言之,社会行动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建构、塑造着社会结构。

  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的相互建构中,何者的建构作用是主要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社会发展来说,社会结构的作用是基本的,也通常起着主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

  但是,一个社会在不改变原有的结构就不能发展时,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社会行动就起着主要作用。例如,“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就面临这样的形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为社会行动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同样,两个社会在差不多相同的社会结构下,何者发展得更快,社会行动的作用也可能是主要的。例如,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有所收益,取决于两个条件:初始水平和经济政策。在初始条件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苏联、东欧国家,特别是苏联的经济绩效是令人失望的,结构问题和政治不确定性阻碍了它们的经济改革。但是,中国却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受益程度大大超过这些初始条件比自己好的国家,真正是创造了奇迹。中国能够这样,主要应归功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即主观因素。

  根据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相互建构的观点,我们提出建构合理的社会结构,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而社会更加和谐的实现,则又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进程,二者良性循环。

5.社会结构的核心[1]

  在我们看来,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结构转型与变迁的最重要表现就是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与变迁。

  对于一个社会的结构及其变迁来说,社会阶层结构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虽然社会阶层结构不是决定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惟一因素和机制,但它构成了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内容,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最重要的特征和过程也往往发生在社会阶层结构领域之中。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内容,而且社会阶层结构本身对于社会变迁的发动、过程和变化方向都将产生极大影响。越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问题就越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社会阶层结构的实质,是基于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地位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一结构不仅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活动范围和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会,也对各种社会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阶层结构之所以是决定整个社会结构状况及其变迁过程的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之一,是因为它是构成社会不平等、形成社会认同和社会运动、决定社会利益结构以及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阶级阶层结构的社会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分界线,是决定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核心机制,是社会行动的基本组织原则,因而是决定社会结构其他方面的决定性因素。阶级阶层关系限制了其他社会关系,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其他社会关系的实质和形式是通过阶级阶层关系来解释的。作为社会群体存在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阶层结构构成了社会稳定或者社会冲突的基础。

  因此,社会阶层结构的视角和分析一直集中在理解社会关系、社会行动和社会冲突问题上,特别是在理解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地位。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发明,而是早已为许多资产阶级的理论家所讨论过。但是,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指出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意义,以及阶级阶层结构未来的前景。

  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原有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后,建立了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并希望借此去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框架内,将几乎所有的重要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都控制在国家手中,所有的社会剩余都集中于中央分配系统,然后由国家按照一定的制度由上而下逐层分配,国家因而具有了高度的控制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过程、中国现代化的长期落后状况,以及社会资源的相对稀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国家高度集中分配资源和权力的制度决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地位。中国原有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分配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力的制度。例如,行政化体制、身份制、单位制、户籍制度、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等。国家的资源分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社会资源、社会机会、社会权力的占有。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群体、单位(组织)、个人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其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占有虽然是有差别的或不平等的,但这种差别和不平等形成的机制在于国家的集中分配体制。

  第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和相当范围内缩小了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相比,社会阶层的分化程度和社会不平等程度都有较大幅度的缩小。尤其是在控制两极分化和收人分配方面,传统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很强的平均化趋势,以至于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去分层化”。

  经济发展和制度转型,特别是在制度领域中,从生活资料市场到生产资料市场、从劳动力市场到资金市场、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已经扩展和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导致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革,引发了社会结构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变化和问题在社会阶层结构上有着集中的体现,对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形成了巨大冲击。.社会阶层结构及其相应利益结构的变化趋势和重新整合,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社会阶层结构的状况和变化,将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制度转型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本质上,社会的利益结构和关系会受到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影响,构成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说过去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以及相应利益结构的变动,那么,社会阶层结构及相应利益结构的状况和变迁将对未来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归根到底,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将会在根本上逐渐改变原有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资源占有状况,改变资源分配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利益的得失。在原有体制中据有特定地位、占有相应资源和权力的社会群体,其相对地位是否发生变化,谁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谁的社会地位获得了改善或上升,谁受到了损害,谁在未来的变革中会处于主导地位,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社会现实具有重大影响,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