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信息源

百科 > 信息管理术语 > 电子信息源

1.什么是电子信息源

电子信息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即二进制代码0 1),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磁介质、光介质等非印刷型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内容的集合。

2.电子信息源的发展[1]

电子信息资源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设计的第一个大型的批式检索数据库——MEDLARS。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用通信网络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进入实用阶段,实现了电子信息资源的远距离传输,使知识信息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传播和高度的共享。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数据库得到的电子信息资源具有实时、快速和参考、实用价值较高的优点,但联机费用昂贵,一般信息用户难以承受。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光盘存储技术,具有信息存储密度高、容量大、成本低等优点,用光盘作为信息存储载体的光盘数据库降低了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成本,得到广泛的应用。1993年,美国率先提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计划(NII),兴建以因特网为雏形的“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是一个国际性的计算机网络,拥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性质和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人们既可共享网上资源,又可将自己的信息发送到网上。因特网网络资源已成为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发布信息、展示自己的一个共享空间。

3.电子信息源的特点[2]

(1)存储形式多样化:电子信息源不仅可以以文本形式存在,还可以以超文本、多媒体和超媒体的形式存在。存储形式由单介质走向多样化,由传统的独立的线性结构发展到数字化存储技术下非线性的网状结构。这种存储形式不仅体现了其基本单元是知识信息,而且充分展示了这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2)资源数字化:电子信息源是以比特为元素的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源,它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在,这既利于信息的存储和查询,使信息载体可以无损耗地反复使用,又便于通过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为全球信息共享提供条件。

(3)可交流程度高:这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流范围、信息交流能动性、信息交流对象三个方面。其一,信息交流范围扩大:电子信息源是数字化的资源,这使它的传播不再受时空限制,可实现跨时空、跨语言的传播;其二,信息交流能动性增强: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及性能的日益提高,尤其是网络的完善,用户拥有更多的主动性,既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用户与用户之间可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其三,信息交流对象增多:网络环境下电子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可供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利用。

(4)方便利用:主要表现在易获取,用户只要在任一终端轻击鼠标即可快捷浏览信息,不必到专门的文献服务机构查询:易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源的检索途径和人口越来越多,获取所需信息更便利;易保存,可以将数据直接拷贝到机器的硬盘或软盘上,也可打印成纸质文献。

(5)内容丰富:存储载体的变化使电子信息源的内容更为丰富,既可是文字、图像等静态信息,也可是集图、文、声、像、动画于一体的动态多媒体信息。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工具软件的出现,人们还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组合编辑,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组合起来,产生多姿多彩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6)载体容量大:电子信息源存储载体信息密度高,容量大。以一张CD-ROM为例,它的直径为5.25in,轨道总长度约为4.827km,约含20亿个凹点,存储容量为650MB,可存储3亿多个汉字。

4.电子信息源的类型[2]

按电子文献载体形式划分,其类型有磁性型文献、声像型文献、光盘型文献和网络型文献。

(1)磁性型文献:也称计算机阅读型文献,它是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语言,即机器语言,储存在磁带、磁盘等载体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将存人的内容转换成人能直接读的自然语言,即通过数字技术将存储在物理介质上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它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并能按一定的程序设计快速输出文献单元及知识单元。

(2)声像型文献(视听型文献):也称直感文献,是一种用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卷、幻灯片来直接记载声音和图像的文献类型。它脱离了传统的文字形式,给人以直观的感觉,能再现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发展,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复杂罕见的科学、自然现象,如细胞分裂、地震等,有助于联想记忆。

(3)光盘型文献:光盘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在特制圆盘上记录(写成)和再现(读出)信息的载体。光盘可分为记录模拟信息的视频式光盘和记录数字信息的数字式光盘两种,分别大致相当于磁记录中的视频式记录与数字式记录。视频式光盘适合于记录彩色或活动图像,而数字式光盘则适合于记录分辨率要求较高的图像。数字式光盘由于采用了自动纠错技术,带信息的光盘可以无损失地复制,其信息寿命接近于无限。

(4)网络型文献: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并经过组织、制作成序的数字信息文档。网络信息具有信息的时效性、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速性、资源的动态性、搜索的相关性、组织的相对无序性等特点。

5.电子信息源对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影响[3]

1.传统的信息管理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数据库、光盘、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的不断涌现,电子图书、电子报刊、电子会议录的逐渐普及,使得传统的信息管理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电子信息源的出现,要求传统的信息管理摆脱“手工作坊”式的管理,逐步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的方向发展。

2.出现了电子化信息服务的新形式

随着电子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电子化的信息服务形式。这包括:电子信息检索,电子文件传送,电子邮件,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信息源查询服务(它可帮助用户从网络上成千上万的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或电子图书馆中寻找自己可利用的信息源),电子论坛,图文信息电视广播(Teletext),远程电视会议,远程登录(Tel-net)等。

3.更新了信息采集的模式

电子信息源和电子信息服务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和信息服务部门重新设计信息采集的模式。现在,大量的信息广泛存在于书本型、缩微晶、录像带、计算机可读型等多种信息载体之中,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因此,信息采集也不应局限于印刷型的书刊文献,而应是多渠道、多载体、多接收点,并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相结合的方式,让全球范围各种为我们所需的最新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本部门的系统,并及时提供给广大用户利用。

4.扩大了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和范围

随着电子源种类及功能的不断扩展,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也逐步向多样化的方向过渡。这就是说,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印刷型文献的输入、处理、存储、检索与输出,而且还能加工处理图像、动面以及各种音频、视频资料。这样的系统不仅具有灵活的数据组织、管理和检索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远程传真、电子邮件、高速打印、联机信息处理和服务等多种功能。此外,网络化的信息检索系统同以往联机检索系统的主机和用户的主从关系不同,客户机和服务器是同等关系,只要遵守共同协议,一个服务器可以被多个客户访问,一个客户也可访问多个服务器。因此,可以进一步扩大信息检索的范围,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5.改变了馆藏建设的结构

传统的图书馆往往致力于馆藏和馆藏质量的建设,而现在以电子信息源为基础的电子信息服务比馆藏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仅由馆藏文献质量来决定,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取决于其利用全世界信息资源的电子信息服务的能力。用户希望信息服务者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服务,而并非仅把目光停留在有限的馆藏之上。这一转移并不是说信息机构必须是电子化的,或者说不再需要传统的文献收藏了,而是要求信息部门重新构建自己的运行结构,重视以现代化手段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向世界上先进的信息服务模式——电子化信息服务靠拢。

6.增添了信息服务的特色

电子信息源的发展和完善,将使传统的信息服务具有新的活力。首先,未来的信息机构将不只是提供所需信息的相关文献,而更主要的是直接提供所需的信息。此外,知识数据库和专家系统除了能对用户所提问题做出答复外,还能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推理和演绎,给出高水平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其次,随着电子信息源和通信网络的发展,用户将能利用终端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直接存取电子信息源。用户还能在个人智能终端上套录所需信息,大大减少了直接到图书馆或情报所查找资料或委托它们代查资料的时间。

7.加速了信息机构自动化的进程

电子信息源的发展,将促使信息服务机构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源转化或电子形式,例如,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起来。而这些电子信息源的广泛利用与传播,又可进一步拓宽信息服务的范围,并使信息资源能够更加充分地得到利用,在更大范围与更深的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

8.促进信息机构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服务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信息源,信息服务机构作为一个生产服务机构的性质将会更加明显,最后可能成为真正的经营型的产业,成为一个经济实体。这是因为电子信息源应用和普及必然使信息商品化的节奏变得更快,使得信息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进行生产流通,从而加速信息机构产业化的发展。信息服务机构可以作为数据库的生产商、经销商与出租商出现。而光盘产品和数据库的出售、转让、出租与提供又会大大丰富信息工作产业化的内容,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9.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信息技术是手段,使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目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职责不仅是高效、快速地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而且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使信息增值,以换取科学技术、金钱、资本等同等的价值。电子信息源的兴起与发展正好为信息服务业完成上述任务提供了条件,使得信息服务业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来为用户服务。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