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爱德华·李·桑代克

百科 > 心理学家 > 爱德华·李·桑代克

1.桑代克简介

  桑代克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

  桑代克于1893~1894年间,在威斯莱(Wesley)大学临毕业那年才开始学习心理学的。后来他改入哈佛大学当研究生,跟詹姆斯学习心理学。桑代克于1896年开始了动物的学习实验研究。他开始是用小鸡做的,但他的房东不许他在房间里养小鸡,后来他得到詹姆斯的支持,允许他搬进自家的地下室继续实验。当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特尔到哈佛大学遇到桑代克时,桑代克一边上学,一边给人家当家庭教师。卡特尔对桑代克的实验很欣赏,约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去学习,并为他申请奖学金。于是他就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在卡特尔的鼓励、支持与指导下,用猫和狗继续进行他的动物学习实验,并跟卡特尔学习心理测量学。在1898年,桑代克发表了名为《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后称《动物的智慧》 1911年版)的论文,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从1899年开始,桑代克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师,于1903年提升为教授,并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到1905年,他又发表了《双生子的测量》,1906年发表《教育原理》。从1911~1913年间,他又把他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扩充为三大卷,即:(1)《人类的本性》;(2)《学习心理学》;(3)《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后来他又相继发表《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智力测量》(1926)、《成人的学习》(1929)、《人类的学习》(1931)、《学习的基础》(1932)、《奖赏的实验研究》(1933)、《人及其工作》(1943)等书。他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达四十多年,发表的论著目录达507页。他于1949年逝世,享年74岁。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象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研究的结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即走迷宫),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他在实验中发现,最初,小鸡小猫小狗都是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而这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但重复多次以后,小鸡小猫小狗在死路中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一把它们放入迷宫,它们甚至会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脱了。桑代克认为,小鸡小猫小狗都不是通过推理和观察而学会逃出迷宫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桑代克对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动物学习实验与教育测验,从而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石,更重要的是他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奠定了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使教育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分生出来。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深受詹姆斯的机能主义与生物学进化论的思想影响。他从本能主义出发,认为 “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与卵子化合成人之时,已具有无数确定的趋向,形成将来的行为(behavior)”。他又从联结主义出发,把情境(situations)与反应(responses)的结合(bonds)看作是构成思想、情感、动作与态度等等心理因素的基本单位。他认为教育及学习的目的“在于把原本的结合或永久保存,或清除,或改变而利导”。由此,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给人以知识,即:第一,离开了教育,人性是怎样的;第二,人性的改变依照什么规律。这就是他把“人类的本性”与“学习心理学”列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的依据。此外,他还认为,人类的本性及其在学习中的改变,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是有差别的。因此,他认为个性的差异及其测验应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于是,他依据对动物及人类学习的研究,建立起一个他称为 “联结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2.桑代克的“联系法”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大学习定律:

效果律

  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练习律

  桑代克认为,练习次数的多寡,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练习的稳固程度。练习越多,练习越紧密,小鸡越清楚要采取什么行动,逃脱的速度越快;练习越少,练习就不够紧密,小鸡就越难找到出口。

  虽然桑代克的“联系法”理论后来被行为主义者吸收并成为他们的主要理论原则,但桑代克本人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热情却并不高。也许是因为他的研究兴趣太过广泛,而其中有很多是关于精神和意识方面的,这是行为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而桑代克本人也并不欣赏行为主义者那种将精神和意识一棍子打死的作法,因而对行为主义的观点异议颇多,所以就只能算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了。

3.桑代克的“问题箱”实验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4.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强调学习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2、练习律:强调联结的应用。

  3、效果律:凡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加强,而带来烦恼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效果律”后来被持这种学习观的理论家发展成为“强化”学说,其中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 对桑代克的“试误说”进一步研究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桑代克主要著作

  《动物智慧》(1911)

  《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3-1914)

  《智力测验》(1927)

  《人类的学习》(1931)

  《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

  《人类与社会秩序》(1940)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