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育产业化

百科 > 产业术语 > 教育产业化

1.什么是教育产业化[1]

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实行的被称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

2.教育产业化的源起及表现[2]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同期,教育界围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学校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有人开始谈及到教育产业化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当时我国内需不振、财政货币政策难以启动消费市场,供需平衡严重失调,致使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受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强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教育产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至此,我国国内开始了一场关于教育产业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近几年,教育产业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声讨和喝斥的对象。教育产业化之所以会被千夫所指也是有根据的,教育部官员及一些知名的学者人士曾经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和文章评论中对教育产业化表示坚决地反对。如提出“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这里面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化’字”,“教育产业化是魔鬼”、“教育产业化毁灭我们的未来,激化社会矛盾”、“坚决叫停教育产业化”等等。

事实上,在“化”与“不化”的问题上进行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正如北京理工大学的杨东平教授所说的“一种理论的现实命运,并不是由讨论或表态决定的,而取决现实的社会需求、价值导向和利益博弈”。

教育产业化的现实表现在事实层面上,究竟哪些行为和内容属于“教育产业化”,大家在使用这一词语时的所指是各不相同的:狭义的理解,它主要指在学校举办企业、科技类和服务类的校办产业。发展教育产业也指发展民办教育、发育教育培训、留学教育等教育市场。广义的理解,教育产业化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和缴费上大学。

可以说,近年来教育产业的发展是有其正面价值的,如教育培养能力扩大、效率得以提高,教育经费的来源更为多样化,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概念已经形成,教育市场和教育的选择性开始出现,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新关系开始建立等等。

但其中的弊病和代价也是同样存在的。如教育资源短缺形成的巨大市场与陈旧落后的体制相接,出现了种种寻租活动,致使教育行为扭曲,教育腐败丛生。各种价值模糊、产权暧昧的“改制学校”,如“民办公助”、“国有民办”的学校,实行“一校两制”的“校中校”、“二级学院”等等,利用国有资源和名校品牌大赚其钱。社会腐败风气对学校、教育的侵蚀,连年发生的高考舞弊案、学术剽窃案、“注水文凭”、逐渐制度化的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人为制造的“择校热”和巨额的“择校费”,以及严重的教育乱收费等等,导致学校的功能、面貌变异,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社会舆论对“教育产业化”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正是基于这种最宽泛的认识,即把学校围绕经营、创收等产生的种种怪事乱相都归于“教育产业化”名下。

然而,对于上述现象的出现,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原因归结为“单一的财政视角”改革所导致的后果。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多年来教育界推行的是一种被称为“财政视角”的改革,或者说是一种“经济主义路线”的改革,其主要动机为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兴奋点围绕着创收、经营、转制、上市、产权、市场化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而缺乏对教育公平、教育品质的关注,经济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教育话语。因此,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强烈的反差:一方面,教育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多;另一方面,教育越来越昂贵,越来越“豪华”,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

3.国内外对教育产业化认知的差异[3]

教育产业化在中西方具有小同的含义。在我国,指的是将传统的由政府包办的非义务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造为吼提供教育服务获收利润的企业式经营主体。比较典型的定义为:将产业化的经营思想和市场导向与市场交换的运作方式运用在教育中.就是教育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西方,教育产业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两种:

(1)指教育

机构直接兴办产业。这里的教育产业化,不是指将学校办成以提供教育服务为盈利手段的机构,而是指学校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教学、科研、产业的紧密联系,教学、科研面向产让,产业为教学、科研提供经费和研究方向,宗旨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比较著名的代表是“硅谷”,不仅实现丁教学、科研与产业的互动,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观的经费来源,还为学生的求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指借鉴产业运作模式,提高教育质量。Peters在1998年指出,所谓教育产业化,就是指运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以改进教育产品质量。科学的质最控制方法指的是工业中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等;这里的教育产业化,旨在通过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任用专家小组对传统远程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系统改进,使之合理化、正规化、标准化,进而实现教育的规模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

4.我国对教育产业化的质疑与争议[3]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我同学术界一直存在质疑与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到底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或者是准公共产品?其与市场化是否兼容?市场化或产业化的程度以多少为宜?教育“是不是产业”、“是什么样的产业”、“能不能产业化”、“如何产业化”等。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在于,径直把“产业”与商业等同。把国家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举措变形为受教育机会的商品化。

实际上,从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来看,我国政府认可教育是一种产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教育产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对教育产业的提法是赞成的。但是却反对教育产业化的提法,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表示,教育产业化这个提法从它产生之日起,教育部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因为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因此,有人说,之所以反对产业化,关键在反对一个“化”字,即提产业是可以的,提产业化是不可以的。

5.教育产业化的市场运作[3]

1.边缘产业局部的产业化。以产、学、研相结台为特色的校办产业,是教育产业的边缘产业,应当首当其冲成为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先锋。高等院校内部结构分为后勤、科研和教学三太块。高校后勤这一块必须分离出来,可以并且必须实行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实行社会化服务。科研内部应分成两部分,其中应用开发研究应该走出“象牙塔”,面向市场,实行产业化,依靠市场机制,做强做大。

2.政府和市场对教育资源的共同配置。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转变为产业的性质和状态,它是在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法律的前提下,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利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改变教育只作为事业存在的状态,使其具有产业的性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教益和经济效益。

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单纯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在现实中容易表现为大幅度扩招并实行高标准收费,甚至是乱收费,加重学生及家长的负担,甚至使教育丧失了公平性和公益性。因此,真正的教育业化就是在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利用国家调节、市场机制作用和社会参与来基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增加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数量,改进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真正实现教育的正外部性。

3.竞争机制的引进和实施。教育既然是产业,就要遵循产业竞争的规则,引进竞争机制。教育竞争力是在有效学校研究的基础卜吸收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人们对教育竞争力的关注和探讨日益广泛,逐步从探寻影响学校有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学校有效性的方法,扩展到研究学校之间的竞争和跨国、跨洲教育联盟之间的竞争。

竞争在教育领域是普遍的,参与竞争的主体有着竞争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内在动力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压力是相关资源的短缺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给教育带来的冲击。教育竞争与企业竞争有质的不同。企业竞争是优胜劣汰,而教育竞争是在合作共生中的竞争,最终目的是以竞争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6.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公平的关系[4]

教育公平与教育产业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任何目的实现都有一个提高效率的问题。而公平机制又是社会效率提高的源泉。教育公平要求除权利与机会平等外,还要求其投资公平、教育活动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从国家、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看,要体现公平性,就必须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基础教育可优先进行投入,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使办学与学校的运行效率和效益结合起来;对于高等教育,可通过加快改革,进一步优化和重组教育资源,减少不必要资源浪费。从提供入学机会来看,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体现教育的社会公平,使每个人都站在公平的教育起点上,体现有教无类;从教育活动过程看,要以公平为基础,以各种不同方式对待每一个人,体现“因材施教”;从教育结果看,要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并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使之“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意味着其本身即包含着效率的意义。实现教育公平无疑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同时,没有教育的高效率,也就不可能有较高程度的教育公平。教育产业化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方面产业化的结果所带来的教育运行效率的提高,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准备了物质基础( 如提供入学机会、改善办学条件等)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公平永无止境的追求,又会促使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公平观念和标准,从而使人们在追求教育效率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的建设,在关注教育发展的同时,更进一步促使政府和社会以及教育者注重教育公平的实施完善,以保证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合理。

总之,教育公平与教育产业化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不仅是教育的经济效率,同时也会带来教育的公平,而追求教育公平,离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运行效率的提高也很难实现。因此,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教育公平一定会在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