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收益递减规律

百科 > 经济理论 > 收益递减规律

1.什么是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其他投人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

收益递减规律,就是说,产出对于投入要素的二阶导数为负,也可以说产出函数是凹的。这个条件是经济能够达到均衡的基础,它使我们这个世界避免了单调,能够五彩缤纷,丰富鲜艳。微观经济学的数学推导如果缺少了产出函数的凹性,就得不出均衡解,微观经济学的大厦就倾倒了。所以这个规律从来都为经济学家所接受。

2.收益递减规律的解析

收益递减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投入得到产出,当投入增加时产出虽然也能增加,但是最后必定会达到收益递减的状态,即产出的增加赶不上投入的增加。换句话讲,从投入得到产出的活动,其效率最后必然是递减的。严格的收益递减是指当有多种投入时,单单增加某一种投入,其他的投入保持不变时,增加投入能够得到的产出会递减。

例如生产中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当投入的资本量保持不变时,单单增加劳动的投入,最初增加的产出比较多,以后会逐渐减少,最后会达到饱和,投入的劳动根本不起作用。人们消费各种物质以得到生理的满足,也服从收益递减的规律。肚子饿了吃馒头,最初觉得非常解饿,以后吃多了满足感会逐渐减少,最后不但没有满足感,反而吃得发撑,觉得难受,产出变成负的。这也是收益递减在起作用。

以后发现即使所有的投入要素都跟着加大,收益递减的规律照样起作用。比如劳动和资本同时都按比率增加,所得到的产出也不会像投入增加的那样同比例增加,而是逐渐减少。有人争辩说,尽管各种投入都按比率增加,还是有些因素不能按比率加大的。比如人的管理能力,市场的规模,土地的有限性,或者地球的有限性。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投入的效果出现收益递减的现象。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