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元认知

百科 > 管理术语 > 元认知

1.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2.元认知的内容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即有关人作为学习着或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以下三类: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比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知(比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比如,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

(2)有关任务的知识,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主体应当认识到,材料的性质(如图形材料与文字材料)、材料的长度(如一段短文与一篇长文)、材料的熟悉性(如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材料的结构特点(如论说文与叙述文)、材料的呈现方式(如听觉呈现与书面呈现)、材料的逻辑性(如有组织的材料与无组织的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在有关认知目标、任务方面,主体是否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比如,要求回忆一篇文章的大意要比要求回忆该文章的准确词序的任务困难得多。

(3)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

2、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这种过程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

元认知控制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当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概括起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1)计划即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视,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3)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一般来说,元认知控制与认知目标、认知课题和情境等因素密切相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董奇,1989)。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3.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1]

⑴活动内容。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如对一列数字求和,就是将一列数字按照有关的运算法则相加。元认知活动的内容则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确定阅读目的、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若发现错误则纠正等。

⑵对象。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如,阅读的对象是某段文字材料,回忆的对象是过去经历过的某种事情。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认知结果等。

⑶ 目的。

认知活动的目的是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将一列数字相加,为的是得到这列数字的和,这是认知活动的目的。元认知的目的是监测认知活动的进展(即给主体提供有关进展的信息),并间接地促进这种进展,例如,为了确认所得到的和是正确的,个体重复加了一遍,这种为确认结果而进行的自我检查就是元认知目的的体现。当然,元认知和认知活动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即:使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⑷作用方式。

认知活动可以直接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而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使主体的认知活动有所进展。

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而非“认知”本身。但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元认知与认知活动在功能上是紧密相联的,不可截然分开,两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个体实现认知目标。

4.元认知的评定方法[1]

元认知的实证研究必然涉及元认知的评定。目前,元认知的评定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出声思考法、对自发的个人言语的观察、作业评定法等。

(1)自我报告法是评定元认知最常用的方法,即提供某一任务,让被试报告他们在完成任务时的元认知活动。一种程序是让儿童完成任务,然后进行事后报告;另一种则不进行实际操作,而要求儿童设想自己在操作时的可能情况,并作出报告。提问的方式也有两种:开放性问题和选择性问题。关于计分方法,选择性问题计分比较简单;而开放性问题计分较复杂,有两种可行的方式:定性分析,如评价报告的流畅性如何;量化计分,如计算被试所报告的不同策略的数量或它占所有可能的策略的总和的百分比。量化计分也可以辅以定性分析,如以等级来标定被试报告的抽象性、普遍性、分化性等。

(2)出声思考法要求被试在进行任务操作时,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一切,以推断元认知水平。如Henshaw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出声思考的内容按下列项目归类:回顾已有信息、策略单元、解决方案单元、促进性中介、妨碍性中介、沉默;然后对被试的六类言语进行Markovian链分析,观察被试整个任务过程中思考方式的一贯性,以此推断被试的元认知水平。

(3)通过观察被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不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自言自语,也可以评定元认知。具体程序与出声思考法相似。

(4)作业评定法即直接依据被试的作业来评定元认知。要求被试解决某一问题,或对同伴进行指导;通过观察、分析被试的解题过程或对同伴的指导,来推断被试的元认知能力。

以上列举的是几种主要的元认知评定方法,它们各有利弊。在进行研究时,最好能综合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法,取长补短,以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资料。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