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工具人”假设

百科 > 人性假说理论 > “工具人”假设

1.什么是工具人假设

这一假设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还不发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冲突尖锐.在工厂制度中,资本家将工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所使用的主要是强制手段,如皮鞭惩罚,饥饿惩罚来实施管理的.在这一时期,劳动者特别是新兴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微弱,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只有服从,听命于资本家的义务,没有丝毫的权力.工具人假设的理论与实践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初期,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但仍带有深深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烙印,无产阶级在饥饿的强制下对资产阶级的依附.显而易见,工具人假设是不符合人的本质,是与人的社会性相冲突的.依此对人进行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严重对立,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完全压抑,其管理效率之低就可想而知了.

“工具人”假设,这是前管理学阶段对人的基本看法。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象机械一样去动作。这种观点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完全对立起来。前者是主动的、起支配作用的,后者是被动的、是按照管理者的指令操作以实现管理目的的生产工具。

2.“工具人”假设的产生[1]

“工具人”假设产生于管理学尚未正式形成的时期。“工具人”假设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机械的作用没有多大区别。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像机械一样地去动作。对劳动者支付报酬就像给机器加油、给牲畜加草添料一样,使被管理者成了被动的生产工具。“工具人”假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作为管理者的人和作为被管理者的人完全对立起来,其实质在于取消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的人格,不顾劳动者生存以外的需要,认为他们的存在和作用,只在于成为管理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对劳动者实施皮鞭加大棒式的管理。

“工具人”假设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这种人性观虽然落后甚至还带有野蛮性,但它却被许多管理者奉行过。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会把工人视为会做活的血肉机器,付给的报酬仅够工人维持机体生存,而不管工人的精神需要及其他的社会需要。目前,“工具人”假设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一些落后工厂里也还有一定市场。

“工具人”假设这种人性观使管理者的利己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张扬,而被管理者的利己性却被遏制,其正当利益也被剥夺与侵犯,原因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社会尚不具有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机制与能力。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状况才会逐渐变化。

评论  |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