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曾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020年第二大的疾病负担。如今,2020年恰逢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该预测也不幸言中。 

可以想象,持续数月、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以焦虑症、抑郁症的为代表的心理问题大爆发,已有山雨欲来之势。而与之对应的心理健康市场需求剧增,也将随之产生巨大的市场。笔者注意到,疫情之后,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各种创业模式,也从昔日的不愠不火不断升温,并日渐走进更多人的视线。

一、从乱象丛生到日趋规范,心理健康行业发展逐渐走上正轨

2019年央视曝光了“国际认证乱象”,取缔了一些惯有“国际”、“认证”字样的各类认证,而心理咨询师认证也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早在2017年,人社部就因此取消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除了缺少监管性质的资质认证外,心理健康行业乱象丛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心理健康的服务类别、诊断层级界定模糊。从广义上分析,心理健康行业覆盖了精神类疾病与心理疾病人群的诉求。精神类疾病属于医疗行为,往往需要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开处方。而心理疾病则更多偏向消费行为,主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在这方面,消费者很难甄别。

其次,由于心理咨询行业缺乏科学的准入标准,进入门槛低,导致从业人员层次不齐。加上相关管理模式的落后,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应有的临床培训,从而出现了心理咨询服务不够专业、也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

最后,心理咨询收费标准混乱。据一些社交媒体的信息,心理咨询行业收费混乱,甚至按照心理咨询师的知名度来漫天要价,为消费者所诟病。

不过,近年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该行业也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市场化。而且,消费者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类产品的付费意愿日渐加强,也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从认知不足到需求剧增,社会公共事件成为助推器

在心理健康行业日趋规范的同时,中国心理咨询业发展初具规模,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77.1亿元,同比2017年的334.5亿元增长了12.7%。 

在艾媒网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普通大众中,精神压力巨大,有心理倾诉需求的网民占比高达87.5%,而领域的需求如此强劲旺盛,也让很多企业与资本方跃跃欲试。

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患者数量在千万量级,有超过2亿人一生中需要介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也给从事心理健康的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笔者注意到,随着近几年心理咨询市场升温,也有少量资本注入,例如如简单心理曾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壹心理先后获得多轮融资,好心情2016年也曾获得恩华药业5000万注资等等。

2019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其中的数据显示,88%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工作很重要,而接近5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很严重。

在获取心理咨询服务上,有74%的受访者选择了“不便利”,这也提示,民众的心理健康需求与目前能够提供给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之间的差距很大。 

而心理健康洗刷国民认知,也是从社会公共事件开始的。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全球一些知名人士因为抑郁症自杀,相继离世等社会新闻,加上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灾难,让这个原本就处于缓慢增长的行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三、心理健康产业恰逢天时地利,未来可期

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传统行业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心理健康行业也不例外,搭上了互联网顺风车的心理健康行业,也一路高歌,突飞猛进。

首先,国民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日渐提升。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以及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让心理健康类的自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商业模式也花样百出。由于人们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认知也不断加强。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爆发,无疑是对全民身心健康观念的一次集中教育。这也给心理健康产业的市场剧增,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其次,移动互联网让心理健康类产品与服务触手可及。2016年,知识付费模式的大爆发,也让线上心理咨询、心理课程、心理测试等新型模式的商业化模式得以验证并成型。并与传统的线下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融为一体,焕发新的生机。 

尤其是2020年疫情爆发后,人们的心理压力剧增,出行频次减少。年初,内容服务平台新榜公布了春节期间,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产品、心理测试相关产品的销量数据显示,此类虚拟产品的销量同比翻番,也似乎在预示着,心理健康商业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再次,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也将助力心理健康产业的互联网化。疫情期间,一些O2O生鲜平台的崛起,让一些下沉市场也深受影响,线上消费习惯逐渐养成。疫情期间,国民宅在家里消费已经成为日常,而心理健康行业也成为最大受益者而心理健康行业也成为最大受益者。

最后,国家政策层面对行业的加持,也是心理健康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在2016年10月,国家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居民心理健康提出了重大战略性目标。 

结语

有人说,2020年这场疫情,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一次正面交锋,看似偶然却有历史的必然。如果这句话成立,那么心理健康的产业互联网化的成果,将是最好的检验。

而且,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的本能,其潜在的巨大需求,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浮出水面,从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心理健康行业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在互联网与大健康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由虎啸商业评论(ID:managerclub)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虎啸商业评论
来源:虎啸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