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微信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爆了!

很多从事书画的朋友,都转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消息的大意是,某人44年前存的1200元,如今费尽周折,取到手了2684元。如果这1200元买成李可染的话,价值是26.7亿元,最后不忘让人投资书画艺术品。

在这个故事里,银行没有什么错误,银行只是按利率付息,储户在把钱存入银行的同时,等于同意遵守了银行的利率,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投资方式,不用操心,但回报甚少,少得可怜。

事件的原因是通货膨胀,1200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一笔巨款,可以办很多的事,在银行放了44年,物价早已不知上涨了多少次,虽然数字增加了,但能买的东西实在太少了。

启功的一幅书法,在40年前值几十元,放在今天你也赚大发了。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工人的工资不过每月几十块钱。1973年,文革还没有结束,生产力落后,很多人还吃不饱肚子。拿登封来说,那时别说汽车,自行车在街头也是屈指可数。农民干一年填不饱肚子,还要买通销粮,谁家有一百元就是富翁,12000元,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资料显示,那时的大米约1角3分钱1斤,猪肉7角钱1斤,白糖8毛,鸡蛋5分,一个喷香的芝麻盖烧饼一角,猪蹄0.2元。上学的一期学费不超过两元,当年家里若有12口人,一天也只需要一两元左右的伙食费。也就是说,这1200元,在当年堪称一笔“巨款”。

齐白石的画当年也就十几元,现在少则几十万,多则一百多万。

1973年的1200元,可以在北京买房子了,在登封,可能买几套房子,那种带院子、有上房、有厢房的房子,可谁能有那么多钱呢?

再看新闻里的当事人,钱的来源是国外的华侨赠与的,并不是在国内靠工资挣的。如果在国内,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只能去干自己的工作,挣一个糊口的钱,如果你想做生意,对不起,这是投机倒把罪;如果出去务工或者经商,对不起,你这是“流窜犯”。

不错,李可染当时的画是80元一幅,但全中国能有多少人能买起?那时启功、林散之、沙孟海的字,或许就不要钱,向老先生张口,就能讨来,但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谁又会有闲心去要幅字呢?

当时如果真的拥有1200元,不用去买李可染的画,在北京买俩四合院,现在是什么价格?退一步讲,在你们当地买几个院子,现在又是什么价格?

历史没有假设,事实就是残酷。

看了这个新闻,我觉得是钱不能老放在银行,银行的利率永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步伐,如果利率高于通货膨胀了,那这个社会上都是不劳而获的人了。

小时候,看《中国少年报》,上面有一篇揭露资本主义国家丑恶的故事,说美国纽约郊区的农民约克大叔,存了一笔可以买一头奶牛的钱,结果过了些年,取出来的时候,却只能买一杯牛奶了。

丰子恺精美哲理漫画

现在人们都有钱了,有闲钱可以买一些书画作品,作为一种高雅的爱好,未尝不可。只是,一定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否则也许买的就是一张废纸。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