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点大变身

◆设计思路

《佩泽提诺》是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的经典作品之一。佩泽提诺是个小块儿,它很羡慕那些敢于冒险、做事漂亮的大个子。它认为自己这么小,一定是什么人身上的一小块儿,就跑去问飞毛腿、游得快、飞得高……可是大家都说它不是自己的一小块。后来经过努力它才明白,原来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是由小块儿组成的,自己也非常了不起。

大班幼儿有一定的搭建、拼摆经验,他们“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绘本中的彩色方块以及由方块组合而成的形象不仅能引发幼儿强烈的拼摆兴趣,更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因此,依托绘本情境,让幼儿运用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小方块“帮小P变成又高又大的动物”,成为了绘本与美术的结合点。

基于以上对幼儿年龄特点和绘本内容的分析,教师设计了本节美术活动。本活动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让幼儿熟悉绘本,第二课时是借助绘本开展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绘本中由色块组合而成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美。

(2)运用色块拼贴成各种动物的形象,在拼贴中体验创作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用不同的色块创造性拼贴动物的形象。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阅读了绘本《佩泽提诺》,对绘本内容较为熟悉。

材料准备:彩色KT板方块,可以活动的眼睛,水粉,8开正方形纸,剪刀,棉签,白乳胶;故事PPT。

◆活动过程

1.绘本导入,讲述故事

(1)出示小P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它看起来怎么样?

(2)提问:这个小方块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小P。小P是个小不点,它总羡慕那些敢冒险、做事漂亮的大高个动物。我们看看它遇到谁了? (依次出示“飞毛腿”“游得快”“飞得高”,鼓励幼儿根据图片的典型特征大胆想象)

(3)提问:小P遇到谁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xxx的头在哪里?尾巴呢?还有可能是什么动物呢?

【此环节借助对动物形象的观察和猜想,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开了幼儿的思维,为下面的探索做好了铺垫。】

2.观察图片,探索方法。

引导幼儿观察…琶毛腿…‘游得快…r飞得高”的形象,适时提问:在这些动物身上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将小P像搭积木一样粘在一起,就会变成“飞毛腿。、。游得快。或“飞得高”。

【观察绘本形象的过程,也是幼儿了解小方块拼摆特点的过程。在观察和分享的过程中,幼儿慢慢摸索出了利用小方块拼摆动物的方法,为后面的探索创作打下了基础。】

3.探索创作,感受成功

师:小P有一个伟大的变身计划,它要变成又高又大的动物。你能帮小P变成哪些又高又大的动物呢?

(1)提出要求,幼儿操作。

师:可以先用小P拼出动物再粘贴,也可以一边拼一边粘贴。

(2)教师指导,幼儿添画。.

指导幼儿拼摆: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让小P变成大高个动物呢?

指导幼儿添画:小P变成了各种动物,你想和它去哪里玩,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创作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对于那些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拼贴的幼儿,教师应支持他们完成创作;对于那些拼贴过程中改变创作意图的幼儿,教师应帮助他们重新确定动物的典型特征,从而完成创作;对于那些不能大胆创作的幼儿,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适当给予帮助。】

4.分享交流,感知自我

师:小P变成了什么动物?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用小P拼摆出了什么动物,用流利清晰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不但是幼儿在与同伴、教师进行经验的分享,更是他们梳理自己想象过程的有益尝试。】

◆作品欣赏

图4-13-1 我和螃蟹在玩气球,我一把气球扔过去,它就用脚接住了,脚多了真好。

图4-13-2 我把小P变成了一只暴龙,我不仅摘了很嫩的叶子给暴龙吃,还和它玩了踢球的游戏。

图4-13-3 这是一只素食主义的狼,它再也不吃肉了,只喜欢吃胡萝卜、和青椒。

图4-13-4 我和老虎一起到马戏团跳火圈,我也变得很勇敢了。

◆教学思考

绘本让想象创造更精彩

绘本中由色彩绚丽的小方块组合成的形象抽象、夸张,富有创意。它们造型各异、特点突出,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孩子们大胆地将书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动物联系在一起,想象出来的事物非常鲜活、生动。比如,“飞毛腿”腿长、个高、跑得快,孩子们就把它想象成了大象、恐龙、鸵鸟、长颈鹿。绘本形象的这种抽象、夸张、不拘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让孩子们的想象既有意而为,又无限发散。

绘本中“利用彩色小方块组合成各种形象”的作画方式非常有创意,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借助这一美术元素,教师引导幼儿用KT板自制小方块,让幼儿自主建构,在拼拼摆摆中推动幼儿的想象创造。这种不拘于具体形象的图案既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解决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像不像”的问题。孩子们在拼摆中的想象天马行空,又充满童真童趣。

有的幼儿用小方块拼了一只大螃蟹,说:“我和螃蟹在玩气球,我一把气球扔过去,它就用脚接住了,脚多了真好。”(见图4-13-1)有的幼儿将小P变成了一只素食主义的狼,说:”它再也不吃肉了,只喜欢吃胡萝卜和青椒。”(见图4-13-3)有的幼儿用彩色小方块拼成了大老虎,说:“我和老虎一起到马戏团跳火圈,我也变得很勇敢了。”(见图4-13-1)还有的幼儿用小P拼了一条箭鱼,他和朋友骑着箭鱼到海底去寻找最美味的海鲜,然后把海鲜插在箭鱼的箭上面烧烤。在孩子的世界里,不管是小螃蟹还是素食主义的狼,都是他们的朋友,都可以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这种充满童趣的大胆想象恰恰是借助小方块这个载体实现的。

此次,教师借助绘本中的形象特点,充分挖掘绘本中的美术元素,创造性地开展美术活动,是对绘本应用在想象创造这一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张彩霞)


小猪变形记

◆设计思路

《小猪变形记》是一本富有童趣、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哲理的图画书。画中的动物极具人的特点,各种表现又极为夸张。比如,小猪给自己画斑马纹时,不但身体是斑马纹的,连颜料本身也是斑马纹的!更为夸张的是,它一路走还一路用尾巴吊着刷子。这种滑稽的小细节随处可见,使整个故事读来荒诞又充满童趣!作者用一种奇妙的方式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去模仿别人,要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做真正的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想象力丰富,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逐步具有条理性,喜欢关注事物间的关系,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总想冒险,喜欢模仿,也爱羡慕他人。故事里的小猪和大班幼儿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不谋而合。如果让幼儿想想小猪还会变成谁以及怎么变的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应该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活动。

根据以上对故事和幼儿情况的分析,我们设计了大班美术活动“小猪变形记”。本次活动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带领幼儿熟悉绘本并理解故事内容,用语言来感受小猪的思想。第二课时是让幼儿想象小猪还可以变成谁,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活动是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抓住动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大胆想象创造出独特的动物形象。

(2)大胆表述自己的作品,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抓住某种动物的主要特征,独自想象创作完成小猪的变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事先已了解绘本内容,了解了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

材料准备:白描小猪(没有五官),课件,胶棒,8开正方形牛皮纸,记号笔,油画棒,餐巾纸,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回忆绘本,引起兴趣

(1)提问:小猪都变成了谁? (“变成了长颈鹿、斑马、大象、袋鼠、小鸟”)

(2)提问:它是怎样变成长颈鹿的? (出示绘本第4页的图片)

小结:小猪觉得用高跷变高后就像长颈鹿了,因为长颈鹿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脖子长长的,长得很高。

(3)提问:它是怎样变成斑马的? (出示绘本第7页的图片)

小结:因为斑马纹是斑马身上最明显的特征,别人一看到它就知道是斑马。

(4)提问:它是怎样变成袋鼠的? (出示绘本第15页的图片)

小结:因为袋鼠的弹跳能力特别好,这是袋鼠非常了不起的一项本领。小猪是用它的本领来变形的。

总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身上有特殊的花纹和图案、有了不起的本领,等等。这只聪明的小猪就是抓住了这些最明显的特征,把自己变成了其他动物。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选择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动物,而且选择了三幅有代表性的小猪正在变形的图片:一张小猪正在踩高跷,一张小猪正在往身上涂颜料,一张小猪正在往自己脚上绑弹簧。目的就是引导幼儿看看小猪是怎么变的,为后面的想象添画做铺垫。】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提问:如果这只调皮的小猪继续往森林里走的话,它还会碰到哪些动物呢?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动物图片,请幼儿说一说这些动物身上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2)提问:如果你是小猪,你最想变成谁?打算怎么变?

(3)想一想,变一变。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只小猪,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那只小猪贴在纸上,然后想一想你的小猪要变成谁的样子,它会怎样变。用你的画笔把它画出来吧。

3.展示作品,分享与交流

提问:你把小猪变成了谁?你是怎么变的?

4.回归绘本,欣赏自我

提问:小猪掉到泥潭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猪朋友们告诉小猪,它们拥有什么本领?

小结: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小猪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小猪刻意地模仿别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丢到了一边,快乐也就没有了。小猪做自己的时候,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所以一定要好好爱自己、喜欢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快乐的。

◆作品欣赏

图4-14-1 我把小猪变成了一只兔子,它在草地上玩。

图4-14-2 我把小猪变成了一只大老虎,瞧,它好凶猛呀!

图4-14-3 我把小猪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孔雀,它出来散步了。

图4-14-4 我把小猪变成了一只鳄鱼,这是一只开心的鳄鱼,它要去旅行。

◆教学思考

把创作的空间留给孩子

第一课时,教师先和幼儿欣赏绘本,让幼儿理解绘本的内容和思想,能够很快找出不同动物的主要特点。第二课时,教师出示不同造型的白描小猪形象,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对小猪进行变形,给幼儿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指南》指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图4-14-5

尽管在成人眼中幼儿稚拙的画面并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他们想象力之丰富是我们成人所不及的。比如,他们会把小猪变成蝴蝶,让它在花丛中散步(见图4-14-5)。他们还会把小猪变成驼鸟,给它加根管子变成长长的脖子,给它加根竹竿变成长长的腿,让它在树林里找东西吃(见图4-14-6)。一张普通的白纸给了幼儿无限的创作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是小猪的想法,因为在那个时候,幼儿已经变成了小猪,去做小猪想做的事情。

图4-14-6

课后,教师将此绘本投放在美工区。美工区材料丰富,为幼儿的选择提供了便利,给予了幼儿更大的创作空间。他们用软陶泥将小猪变成了漂亮的孔雀和花朵。

总之,教师要时刻做到以幼儿为本,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创造,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成长的喜悦。(邱晨)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