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肚痛帖》:单刻帖,无款。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彩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天成。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行,188字。

【释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张旭《古诗四帖》曾经宋·宣和内府、明代华夏、项元汴、清代宋荦、清内府等收藏,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董其昌的依据是,亦曾见过张旭所书《烟条诗》、《宛陵诗》,他说与《古诗四帖》的笔法相同,这二诗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连刻石拓本也无流传。

《古诗四帖》集中体现了张旭草书的风格特点。通篇布局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在强烈的跌宕起伏中,突现了雄肆宏伟的势态。此帖行文酣畅淋漓,颇有咄咄逼人之势。其字形变幻无常,缥渺无定,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时而似低昂迥翔,翻转奔逐,充满着“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变化,这是艺术家豁达潇洒、真诚率意的品格特征的直接映现。

在用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似有节奏地忽重忽轻,线条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极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自然生动、雄伟壮阔的画卷。《古诗四帖》不啻是狂草书法艺术中的一件撼人心魄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中的一曲荡气迥肠的交响乐。

张旭《晚复帖》,草书,见于宋《淳化阁帖》。

【释文】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讲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所游悉,谁同过还复,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终年帖》选自《大观帖》(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唐·蔡希综《法书论》云:“( 张旭 ) 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由此可见,他的草书迥异于“不激不厉”的王羲之,而取法于“纵逸不羁”的王献之。其骇目惊心的壁书和屏书,今已荡然无存,现从草书摹刻作品《终年帖》等尚可看到昔时的踪迹。此帖作为张旭的作品是公认的。如此难得的墨迹,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姿的艺术形象。

(注:图片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大观帖》李宗翰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大观帖》杨氏海源阁宋拓本以及山西新绛县图书馆藏《绛帖》重新裁剪而成。)

《十五日帖》 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作品,是一帖难得的草书墨迹。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