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高新区打响

中国教师编制改革“第一枪”!

老师将放弃“身份”

实行岗位聘任

干得好拿高薪,干不好丢饭碗!

酝酿半年之久,济南高新区终于出手了。

9月1日开学前的一周,济南高新区的34所学校纷纷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宣布《济南高新区教育系统岗位聘任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其中,大家热议已久的“全员岗位聘任”详细方案发放到每个教师的手中。3天考虑期里,全校教师自愿申请比例达到80%及以上,学校便可申报进入岗位聘任管理体系。

这是一场久违的甘霖。上午开会,下午就有老师要求签字。一时间,一股签字热潮快速在各学校蔓延。不到3天,全区34所学校中,有33所学校递交了申请,1700多名教师自愿放弃“身份”,纳入济南高新区基础教育集团进行“岗位”管理。

至此,济南高新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对教师“夫妻档”的共同选择

关于济南高新区酝酿的这场改革,丰奥嘉园小学教师张玉辉格外关心。

“今年4月,我们就听说要进行教师编制改革,具体怎么改没有详细说法,只知道成立了教育集团,教师编制取消,我们就由‘学校人’变为‘集团人’,由集团对我们考核。”张玉辉说。

张玉辉是位有着27年教龄的“老教师”,他的妻子耿艳菊也有25年教龄,他们是济南高新区教育系统的一对普通的“夫妻档”,“如果改革,我们一家两个教师,风险系数要增加一倍。”

在推行改革时,济南高新区考虑到了这种顾虑。唯一选择留在“体制内”的是一所新划归济南高新区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教师们对放弃“身份”有顾虑,最后作出了这样一个“安全”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被允许的,毕竟“自愿”是这次改革的最大原则。

虽然怕改革,但张玉辉也盼改革。

在交流中,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别看夫妻俩都是老教师,但都还是中级职称,小学“超高”对他们来讲就是个坎。他们学校48名教师,目前只有1人是。从中级到“超高”,月收入差1000多元,对于拿死工资的教师来讲,不是个小数。

“教师这个职业太苦了,很多工作都是隐性的,而且还要摸着自己的良心对待孩子。整体待遇不高,收入与付出之间难成正比,有时也发牢骚觉得不值。”张玉辉说,他们夫妻俩私下讨论时,更多的是谈“教育理想”。

8月27日,文件发到了张玉辉和耿艳菊的手里。两人第一时间通了电话,决定——签!

“这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老师优绩优酬、多劳多得。而且无论是工资还是绩效,都是看岗位、看工作量、看完成质量,不和职称挂钩。”张玉辉告诉记者,以前总担心没有了编制,就相当于把“铁饭碗”丢了,而现在来看,他们是捧上了“金饭碗”。粗算了一下,如果在考核中夫妻俩所在的学校能达到优秀级别,一家一年能多收入好几万元,“干劲能不足吗?”

另外,更让张玉辉看重的是,改革会推动济南高新区基础教育的大发展。

“我的很多同学在名校,每次同学聚会都感觉矮人家半头。现在好了,大家努力,学校就会好,学校好了大家才能更好。用不了几年,我们学校也能成为名校。”张玉辉说。

放弃编制集团管理,不合格者将被解聘

全员聘任,意味着从校长到管理干部再到教师,编制全部“拿下”。

按照岗位聘任管理办法,所有申报的学校,全体教职工全部纳入济南高新区基础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高新教育集团”)管理,“学校人”不存在了,只有“集团人”。高新教育集团成为1700多名教师的“娘家人”,教师由集团统一调配、统一安排。

没有“身份”,人员如何管理?

“靠岗位!”济南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方奎明说。

高新教育集团根据进入岗位聘任管理体系的人员,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企业化管理,原有身份由相关部门封存入档。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任管理相分离的“双轨运行”管理。

在操作过程中,由高新教育集团与聘任人员签订聘任合同,期满后合同自然解除,根据考核结果重新履行聘任程序。考核合格的,续聘;不合格的,解聘。

“解聘!”——在这次改革中,这是个重大突破。

“以前,有的教师凭借着事业单位身份,以‘不能开除’为挡箭牌,让你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改革后,只要踏踏实实地干就有回报,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岗位和责任,大锅饭就这样打破了。”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校长常宝亭告诉记者,不仅是教师,校长也一样,一年一聘,不合格的照样要“下岗”。

今年6月16日,济南高新区将24所中小学的“一把手”岗位空出来,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这在济南教育界尚属首次。这次共有104人报名,其中区内64人、区外40人,最终24人竞聘成功。

据了解,这24位校长中,只有4位是继续留任,常宝亭就是其中一位。

“这个校长不是组织任命的,是凭着真本事留下的。仅教职工答辩环节就很严格,如果通过率达不到80%就会直接被刷下。教职工关通过了,才能参加专家评审。”常宝亭说,在他的竞争者中,就有两人因为没有得到教职工的认可,而没能进入后面的考核。

8月16日,24位新校长正式上岗,常宝亭信心满满。“最多三五年,济南高新区的教育会有一个惊人的改变,因为体制变活了。”

“KPI”考核,优秀不优秀看分数

“以前干得再好,也没什么说法。”现任济南高新一中校长的薛启华说。

薛启华是济南高新区今年面向全国招聘的24位校长之一,此前是新泰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也是该市唯一一位山东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作为引进的名校长,济南高新区要为他提供40万元的住房补贴。

“各种有利的政策,更加灵活的办学自主权,还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抱负,与这些相比,放弃编制没有什么可惜的。”薛启华告诉记者,在“留在体制内还是放弃原有身份”这个问题上,老师们没有什么分歧,积极性都非常高。

目前,按照高新教育的未来规划,要让济南高新区成为未来济南优质教育的新高地,而薛启华和济南高新一中全体教师的目标是成为高新教育的新标志,让学校达成领先和示范的办学水平。

对此,薛启华有自己的盘算。

新体制下,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将按岗拿薪,并与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捆绑评价——学校评价优秀,校长就优秀,教师的优秀比例也会高,“心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没有干不好的事。”

如何才能“优秀”呢?与岗位聘任管理体系相配套的还有一个“KPI”考核管理办法。

根据考核管理办法,学校按学年度考核,教职工按月、学期和学年度进行考核。其中,学校的学年度“KPI”考核分值和每一个教职工息息相关。

70分以下为不合格,70-80分为基本合格,80100分为合格,100分及以上为优秀。学校考核为优秀的,校长为优秀,教职工优秀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0%。学校考核合格的,校长为合格,教职工优秀比例不超过15%;学校基本合格及不合格的,教职工优秀比例不超过5%。

“KPI考核是个发展性评价指标,共有11项内容,其中有关键性指标、特色指标、其他指标、加分指标和否决指标,每一项还分支出一级和二级具体化的指标,让考核更具有操作性。”济南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组织人事负责人姜汉明告诉记者,在关键指标中包含了学生满意度这一项,这就突出了学生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学生不喜欢学校也是不行的。而且考核由第三方来完成,学校左右不了考核分值,完全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

另外,考核是一年一考核,今年优秀,并不代表明年就优秀,有升有降。

以岗定薪 多劳多得

优质优酬 上不封顶

“分数”决定工资和绩效,决定校长和教职工一个月、一年收入多少。

“工资和绩效的比例,今年是6:4,未来三至五年达到5:5,让能力的作用更突显。”方奎明说,绩效奖励和教师的职称没有一点关系,完全看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破解了长期以来教师职称评审的困扰,也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痼疾。

按照聘任岗位管理办法,学校出聘任方案,然后学校和教职工双向选择。

“有一个教师原来身体不好,很多岗位都不能胜任,经过一个假期的治疗后,在这次的双向聘任中,主动要求参与班主任岗位的聘任。”丰奥嘉园小学校长王希锋说,有的一个岗位多个人争,而且出现了“多、双岗聘任”的情况,在干好教学岗位的同时,参与一些教辅岗,多劳多得。

和王希锋有同感的还有遥墙中学校长于建。

“以前就怕有拖后腿的,因为人家有身份,咱又拿他没办法。现在是他们帮着我这个校长共同把学校办好,发展潜力肯定是无穷的。”于建说,除了多劳多得外,优质优酬,质量也是关键。

对于基本工资的管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行积分制晋升。“聘任教师学年考核区级优秀每次记2分,校级优秀每次记1.5分,合格记1分。然后再根据不同岗位基本工资晋升积分的要求,达到相应的积分便可晋升1个薪级。”姜汉明说。在学校,除了校长和教职工外,还有管理中层这个中流砥柱。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绩效薪酬管理办法中,对他们也有考虑。“7%的绩效,用于中层团队奖励,这里面不包括校长。而且只有取得学校学年考合格以上才有。”

“我们的干劲很足,因为学校考核的优秀和合格没有比例限制,上不封顶。只要你足够好,全是优秀也可以,这就打破了学校发展的‘天花板’。”科航路学校校长刘宗泉告诉记者,干不好有说法,干好了也有说法。

教师“全员岗位聘任”敲开教改大门

教师“全员岗位聘任”,意味着从学校的校长到管理干部再到教师,其编制全部被“拿下”。这可以说是用壮士断腕的做法,敲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大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不相适应,教育资源不均衡、受教育机会不公、农村教育滑坡、教师队伍后劲不足等问题越发明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不仅学生、家长不满,老师、学校也颇有微词。有些问题甚至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亟待解决。而破解教育问题最终还得依靠教育体制的改革。

其实,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非常重视教育体制改革,从恢复高考这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破冰,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标志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以及到后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再到如今的强调教育是民生之基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可看出,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而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虽然有的改革事项如义务教育改革、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课程改革等得到成功推进,人们在改革中增强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但是有的改革事项如教师编制改革等却是推进缓慢。

就教师岗位编制来说,本身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而在现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在很多地方和学校由于受制于编制,教师的及时引进和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已经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缺编问题越发凸显。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相当于中小学校的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全面推开,取消教师编制已经成为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一改革既顺应了公众的期盼,也得到了老师的积极响应。一个城区不到3天,在全区34所学校中就有33所学校递交了申请,1700多名教师自愿放弃“身份”从编制的围城里走出来,这充分说明改革让老师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取消编制后,老师的收入不再与学校等级和自身职称挂钩,破解了因职称不等、级别不同导致的同工不同酬难题,教师收入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工作量大小和工作质量的好坏,破解了长期存在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痼疾。势必大大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当然,取消教师编制也并不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灵丹妙药,不是说一取就灵,因为取消编制还有相当长的阵痛期,在取消教师编制过程中,或会引申出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留住优秀教师不分流,如何保证乡村中小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教师资源,如何实现教师动态调控和加强日常管理,如何完善教师队伍正常的进出机制,如何稳控不同的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收入差距在合理范围,等等这些都还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尽管教育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值得欣慰的是教师“全员岗位聘任”已经敲开了教改大门。

教师聘任制,怎样能做的更好?

配套保障机制要做好

事实上,教师聘任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把教师的铁饭碗打破就完事了。而从现行的推行聘任制的学校来看,在打破教师铁饭碗之后,由于没有解决系统问题而存在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在《劳动法》等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的情况下,教师的合法权益很可能会被漠视。在我们县有一所省重点中学,由于学校领导过份注重经济效益,高价增收计外生,致使无法承担学费的学生流向他校,加之学校管理不善,基建又多,大搞不务实的形象工程,耗费了大量的钱,导致老师的津贴经常被拖欠,一些名教师一怒之下离开学校,辞职的辞职,调离的调离。学生、学校、家长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由于对劳动法或维权没有信心,不愿经受维权操作起来的困难,没有一个教师选择“合法”形式维权,更没有教师选择去“告”校长,而是选择了愤然出走。

还应该看到,聘任制下老师对学校没有了人身依附关系,老师从学校人变成了社会人。这是诸多改革者所认为的一种社会进步。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负面的影响。学生的利益如何保证?譬如学校招的重点班或实验班,最初是打着学校一些名师的牌子办的,学生也是冲着名师来的,但已是社会人的名师不一定能够在学校长期呆下去,水往高处流,他完全有可能一年半载之后再到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去谋生了。这等于学生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改革要以人为本,不是说把人弄下岗、把铁饭碗打破就行了,配套的系统工程比让人下岗这事更重要。

对校长的监督要到位

学校实行聘任制本是舶来品,在国外原是一种优胜劣汰、清除教师中南郭先生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在实行校长选举制,以及重大问题交教师委员会或校理事会作决定,并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条件制约下实行的,聘任制对教师地位不仅不会有丝毫动摇,而且它作为优胜劣汰机制保障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维护了大批教师的声誉。

但是,这种机制在我国现在实行,未免过于仓促。因为我国公立学校校长的任命,教师对他们的权力毫无制约。如此一来,教师作为被动受聘者对校方的聘任权既没法监督更没法干预,在聘任中能否公正,只取决于掌握聘任大权的领导的个人素质,可是这却是一个最靠不住的因素。何况,即使校方谨慎而公正,也丝毫改变不了教师在实行聘任制的过程中沦为打工者的事实。原因在于,现在学校实行聘任制,抽掉了它健康地发挥作用的前提:校长选举制和重大问题交教师委员会或校理事会决定的传统。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教师聘任制实施的过程中,无法律法规可依循,造成对教师聘任制本身的任意性和实际上的教师管理的非规范性。例如校长在对教师进行聘任时,对那些敢于在工作中对其工作作风不满甚或提出意见的教职工,往往不予聘任。

教师做好3方面准备迎接挑战

面对非改不可的现实,教师不能被动应付,而应学会主动迎接挑战。一是要从心理上认同改革,认同改革就是认同现实,如果不能趋同时代前进的方向,可能就会在这场变革中一败涂地。二要从行动上适应,改革过程中一定会以损失一些人的利益为代价,不然就不称其为改革了。我们要拿出适合改革要求的一些实际行动,提高师道水平,精修业务能力,让自己在改革中站得稳,行得顺,不做改革的落伍者。三要学会从改革中学会“获利”。数人会抓住机遇,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