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词汇抽象而具体,因为它们含义明确,却又饱含隐喻。比如灰烬、边界、尽头以及今天要说的极限。

我注意到,对于极限,在哲学意义上分野为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罗子君式的,另一个是傻根式的。

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从一个「只负责风花雪月」的有钱人太太突然遭遇离婚,几乎没有生存技能的她,被迫「负责赚钱养家」。挤地铁、打工,受羞辱,步步都是人生的极限,但为了生存她只能咬牙顶上。故事的结局,她完成了这个貌似不可能完成的转变,完成了对自己人生极限的突破。

罗子君式的极限解读,也是当前政治正确的极限解读方式。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突破极限。只有突破极限,人才会真正的成长,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然而,电影《天下无贼》里的傻根的画风却刚好相反。傻根是一个淳朴天真的农民工,他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甚至不存在偷东西的贼,即天下无贼。所以他背着自己一年的血汗钱坐火车回家时,不但不做任何防备,甚至还在人群密集的车站大声宣称自己背了一袋钱。故事的结局是,两个善良的贼联同英勇的民警与狡猾的窃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傻根天下无贼的幻想,有一个善良的贼还因此丢了性命。

在当下的政治正确的语境下看傻根的故事,很容易会得出鄙夷的结论。虽然这次傻根的幻想保持住了,但在他今后的人生中,生活的现实终将教会他做人。并且,这次的代价也大得过于愚蠢。然而,傻根的舒适区,却实实在在是很多人的极限区。可以说,天下无贼,是社会治理的极限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或许我们可以稍微理解那个丢掉姓名的善良的贼的心情。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被多次引用。大意是,有一个商人遇到一个懒洋洋晒太阳的穷道士。商人鄙夷道士不思进取,道士却奇怪商人形色匆匆所为何事。商人说他要赚很多钱,到老了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晒太阳。道士说,那么辛苦做什么,你看我,现在就在这里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了。

所以,我会认为,极限的这两种分野,乃是出于哲学意义上的,代表的两种价值观,难以说谁是谁非。

有一句话叫做「那些杀不死你的,最终就成就你」。但如果时间倒流,我想没有人愿意为了取得成就去再次经历那些行将杀死他的事件。警察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但他们希望贼越来越少;消防员们升级自己的灭火装备,但他们希望火灾越来越少。

极限可以提升一个人,但更高概率下,会真的杀死一个人。就像罗子君,倘若没有唐晶和贺涵的帮助,她在很高概率上,是无法在职场站稳脚跟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