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的诗坛上有一个重要的派别名为“常州诗派”,这一派以“毗陵七子”为核心,故而又被称为“毗陵诗派”。杨文荪在给洪亮吉的《更生斋诗续集》序中称:“我朝二百年来,东南坛坫莫盛于毗陵,而尤以乾隆、嘉庆之际为最著。”

“毗陵七子”中,以洪亮吉和黄景仁为核心人物,就诗学成就而言,应该是以黄景仁为最大,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称:“性豪宕,不拘小节。既博通载籍,慨然有用世之志,而见时流龌龊猥琐,辄使酒恣声色,讥笑讪侮,一发于诗。而诗顾深稳,读者虽叹赏,而不详其意之所属。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包世臣的这几句话既评价了黄景仁的性格,同时也指出了他在诗学上的价值,包尤其认为黄是乾隆一朝中第一大诗人。虽然这种说法不无偏私之嫌,然而他的这句评语却广泛地被后人所引用。即此可知,黄景仁在乾隆诗坛上的地位。

黄仲则像

黄景仁有个称号名为“山谷诗孙”,言外之意,他是黄庭坚的后代。对于这个说法,他的好友洪亮吉在《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中予以了证实:“君讳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系出北宋秘书丞庭坚。自宋南渡时,由鄱阳迁武进,遂为武进人。”然而纪玲妹则考证出黄景仁实际是黄庭坚的弟弟黄叔达的后人,并且黄景仁与黄叔达相隔二十四世。即便如此,黄景仁也算是著名诗人之后。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黄景仁从小就表现出了独特的诗才,他的诗集——《两当轩集》中所收的第一首诗,就是他15岁时所作的《初春》:

未觉毡炉暖,旋怀柑酒新。

池台平入夜,原野渺含春。

物外欣然意,风前现在身。

中宵感幽梦,冰雪尚嶙峋。

黄景仁很小就显现出了自己的才能,然而他的科考运气却并不好。当年他在龙城书院读书,后来名气很响的同学有洪亮吉、孙星衍、左辅、杨伦等人,而这些同学中,最受老师喜欢者,就是他和洪亮吉,这二人被老师邵先生呼为“二俊”。后来洪亮吉考中了探花,而黄景仁则屡战屡败,终生未取得功名。

黄景仁撰《两当轩集》二十卷《考异》二卷《附录》六卷,咸丰八年杨肇基、杨翰云刊刻本,书牌

因为家境的困难,黄景仁到处做幕僚。那个时候,安徽学政朱筠广招天下英杰,黄景仁也入了安徽学政幕。当时洪亮吉也在此幕中,朱筠以海纳百川之势,召集了一大批天下名人在自己的幕中,比如戴震、邵晋涵、章学诚、汪中、任大椿、武亿、吴鼒等。这些人主要是经学上的大家。在诗学方面,除了黄景仁和洪亮吉,应该就属孙星衍了,可惜孙星衍后来也转入了经学,对诗学也就渐渐没了兴趣。

黄景仁撰《两当轩集》二十卷《考异》二卷《附录》六卷,咸丰八年杨肇基、杨翰云刊刻本,卷首

那个时候,朱筠对经学和文献学特别感兴趣,所以他也劝黄景仁从事经学研究。对于朱筠的好心劝告,黄景仁也特别感激,比如他在《上朱笥河先生》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诱我力学言如饴,感激真乃零涕洟”,而后黄也在这方面下了一些工夫,可能他觉得自己实在不是研究型人才,于是他就放弃了在这方面的努力。关于这种转变,黄景仁在《送容甫归里》第二首中明确地谈到:

羡君乐事故园新,问字谈经大有人。

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疗饥字少怜予陋,劝学言温鉴尔真。

自忖不材终放弃,江潭瓠落寄吟身。

此诗的第七句——“自忖不材终放弃”,明确地点出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坐经学研究的冷板凳。

黄景仁撰《仲则先生两当轩集》二十卷《附录》六卷《考异》二卷,乾隆木活字本,书牌

俗话说:上帝关闭一扇门,亦会打开一扇窗。黄景仁虽然不适合搞经学研究,但他在诗学方面却很是出众。乾隆三十七年,朱筠带着一帮幕友一同登上了翠螺峰,此峰之上有一座邻江而建的太白楼,朱筠在此招待众人品酒观景,当然也少不了作诗,而这帮幕友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黄景仁。洪亮吉在《黄君行状》中说:“(黄景仁)年最少,著白袷,立日影中,顷刻数百言,遍视坐客,坐客咸辍笔。”

通过这段记载,可知当时的黄景仁是何等的白衣飘飘,颇有太白风度,他在瞬间就写出了自己的名篇《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

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夫子文章伯。

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此客。

是日江上彤云开,天门淡扫双娥眉。

江从慈姥矶边转,潮到燃犀亭下回。

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做客山是主。

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

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长作人间魂。

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亦徒尔。

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

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

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

黄景仁撰《仲则先生两当轩集》二十卷《附录》六卷《考异》二卷,乾隆木活字本,卷首

他的这首诗让在座的众人看到后都觉得无法再写下去了,于是众人拿起纸笔竞相传抄。看来这种场合让黄景仁大出风头,纪玲妹在《清代毗陵诗派研究》一书中评价到:“人们争相传抄,一时纸贵。此时的‘白袷少年’黄仲则,恰如王勃即席赋成《滕王阁序》一般逸兴遄飞,被誉为‘神仙中人’,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刻。诗歌才情横溢,飘逸洒脱,犹如李白再世。”我觉得黄景仁能够如此的出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筠幕中的这些高才极少有人在诗学方面下些工夫,而恰好黄在这方面与那些人比起来最为擅长,于是乎,黄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下,成为了最亮眼的一位。

但是朱筠的偏好可能让黄景仁在此幕中待得并不如鱼得水,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黄就辞职回家了。然而在黄回家之后,仍然没有生活来源,于是他辗转于几个幕府之间,以此来讨生活。这个阶段,黄写过《癸巳除夕偶成》二首,其中第二首为: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黄景仁撰《两当轩集》二十二卷,清光绪二年家塾刻本

看来,他也知道作诗只能陶冶性情,而并不能以此来换钱吃饭。因此,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到了乾隆四十年底,他又前往北京投奔朱筠。那个时候,经过朱筠的提议,乾隆皇帝开始那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修纂。搞这部大书当然需要很多人来抄写,于是黄景仁就成了四库誊录生。当年对参加这项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就是字要写得漂亮,即此可知,黄在这方面也颇具功底。虽然做誊录生的薪水不高,但毕竟有了固定的工作,于是他就把老家的人都接到了北京来。

黄景仁的老家在常州,在那个时代,从北京到常州也是很长的一段旅途,显然他无法回去操办此事,于是他就托好友洪亮吉将常州老宅卖掉,以此作旅资,之后全家人来到了北京。而那个时代的房价比例可能跟今天也很类似,他在老家卖出的房款,在北京却无法再买一处居所,于是来到北京的第一年,全家人就住在了朱筠的家里。即此可见,朱筠确实对朋友很够意思。

可是黄景仁在北京的几年,家中的日子过得很不宽裕,因为他接来了母亲,同时还有一家老小,加在一起有八口之多,而在四库馆抄书所得的那点儿收入,显然养这么一大家子很困难,于是在三年之后,他又把家人送回了常州。真不知道这一大家子回到常州之后要怎样生活下去。

李芝绶过录黄仲则批校《青邱高季迪先生诗集》

可能是为了多得到一些收入,黄景仁也离开了北京,前往西安去投奔毕沅,他在毕府内从事文字的校对工作。毕沅也很够朋友,而后帮着黄景仁出钱买了一个县丞的职位,但这个职位也要等机会候选,而黄刚到毕府才几个月的时间,就听到北京方面传来的消息说:花钱买的这个官儿有着落了,于是他又急急地返回了北京。

可惜这个消息并不实,黄景仁在北京又等了一段时间,一看还是没着落,于是他又原道返回。当走到山西运城时,黄病倒在了这里。黄景仁从小身体不好,再加上这往返的折腾,因此,没过多少天他就去世在了运城,年仅35岁。洪亮吉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从西安出发,昼夜兼程,用四天的时间赶到了运城,在当地处理完后事,又亲自把黄景仁的灵柩运回了常州。这真是一位可以托生死的朋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