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启蒙老师

一 “ 哥,妈叫你回家吃饭!”

在我的记忆中,一个最清晰的镜头是:学校上午12点钟放学,其他学生已经回家,而哥依然在教室里埋头做作业。而那时我只有五六岁,正处于一个人在村内外到处游戏与玩耍的快乐时光。正在做午饭的母亲将锅里的水烧开,开始下面条时,就会对我说一声:“叫你哥回家吃饭!”听完这句话,我扭头就撒腿跑出屋子,奔出院门,旋风一般卷到院墙外的黑惠渠岸边,面同东站立,朝着对岸学校哥教室所在的位置,双手作喇叭状拢在嘴边,清清嗓子,咧开嘴巴、撕破喉咙大声喊:“哥——,饭做好了。妈叫你回家吃饭!”如此反复几次,数分钟后,就看见哥穿着蓝色或军绿色粗布衣服的身影从学校大门口匆匆走出,然后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他身后,回家吃午饭。更多的时候,看见哥的身影在校门囗一闪,我便几步跑回屋子,兴奋地对母亲说:“哥回来了!”好像自己干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似的。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早年家庭经济紧张,生活捉襟见肘。哥作为老大,深知家境的贫寒不易,所以学习特别自觉刻苦、努力勤奋、执著坚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得的奖状贴满了整面墙壁。至今,哥的两位小学班主任一提起哥,就赞不绝口。说他踏实好学、积极上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哥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我年幼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对我后来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二 “将桌子搬到院子,把数学课本拿出来!”

我上初中时,哥已从师范毕业工作好几年了。我天生较为愚笨,爱读书,学习也自觉勤奋,但成绩一直不够理想,始终位列班级中上游。

上初中后,由于课程科目急剧增加,难度加大,我的一些课程开始频繁亮黄灯,譬如数学。上课听得不够明白,做数学作业时便遇到不少拦路虎,又翻阅课本查资料又请教老师同学,费了好多工夫但收效甚微。考试时成绩便在六七十分左右徘徊,甚或多次出现不及格的情况,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哥是高中数学教师,辅导我数学学习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他肩上。“将桌子搬到院子,把数学课本及练习册拿出来!”哥对我说道。直到今天,回想起这句话时,我心中还畏怯后怕不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经常强迫去干自己即使努力也干不好的事,不仅无一丝兴趣,还对之兼有回避与拒绝的逆反心理。当然这些只限于心里所想,可千万不能流露出来。因此,每周日上午,例行的家庭数学辅导就在农家小院中拉开了帷幕,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对一辅导。通常是先问学习进度,出题目检测,后讲解辅导。检测时自然若干题目是不会做的,讲解时往往又是一头雾水,因为我确实不能明白有些题目其内在逻辑与数理关系,要抽象分析、演绎推理、判断论证对我来讲比登天还难。

家庭数学辅导一波三折,进展极为缓慢艰难。哥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我则在一旁费劲地冥思苦想;哥对课本上的知识整理优化、归纳总结,我则竭尽所能试图让自己的思维跟上,力求多一些认知理解;哥对典型的题目深入分析、如数家珍,我则结合课本,尝试理清最基础的知识结构。多少个周日,就这样一日一日地扳着指头捱过去了。哥花费了大量精力,我也自始至终坚持着,虽然我的数学始终没有较大起色,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所以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最终没有放弃数学课的学习,中考与高考时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分数,哥的辅导与督促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三 “给我买几本《少年文艺》!”

要论对我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人,其中一个无疑是哥。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他却非常爱好文学,对之情有独钟。《人民文学》《收获》《延河》《芙蓉》《十月》《小说月报》《小说选刊》《青年文摘》《辽宁青年》等刊物,我都是通过哥认识并阅读的。依稀记得《收获》杂志非常厚重,上面登载的大部分是中长篇小说;《小说选刊》上的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都是口碑极佳的精品;《辽宁青年》为半月刊,栏目丰富多彩,是当时最畅销的青年杂志之一。我虽然当时年龄小,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对书籍对阅读对文学产生兴趣,正是从那时的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开始的。

记忆中的一个周日,在家里小屋内,父亲出门干活去了,母亲坐在炕上做针线活。我们兄妹四人或坐或卧,一人一本书,都看得目不眨眼、屏气凝神。屋子低矮简陋,屋内是土炕,也没有什么家具摆设。但对于知识的渴求与期盼,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望与憧憬,却充盈了整座小屋。那时经济紧张,书买得少而借得多。有时借不到,我就爬梯子上到屋子的顶棚,那里放着哥和姐姐们的三个纸书箱,在他们学过的课本与资料中寻找可以阅读的书籍。最终挑出的无非就是《语文》《历史》《地理》等可读性较强的课本而已,但我还是读得异常认真与投入。上小学高年级与初中时,我对《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期刊特别痴迷,父母没钱给我买书,有时我就对哥说:“哥!给我买几本《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几天后我就会欣喜若狂地从哥手中接过这些书籍,然后欢天喜地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去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感谢我阅读过的书籍,使我在语文课堂上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使我在其他功课成绩一般的情况下,语文能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在我即将上高中时,哥针对当时我矛盾犹豫、畏缩不前的心理,找我谈话:“要上就好好学,不然就甭上,千万不能混日子!”这促使我放弃了应付完高中学习生涯的错误想法,逼迫我高中三年没有荒废学业,而是尽力拼力努力去学,因为我清楚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一辈子农民的艰难命运。有耕耘就有收获,最终我考入了师范院校。

四 “多读书、勤动笔,肯定能成功!”

哥教数学,也对数学一往情深,勤读书、好研究、常反思、善创新。我读高中时,他自费订阅的数学杂志刊物就有十余种,如《数学通报》《数学通讯》《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以致我这个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学生,也知道陕师大的罗增儒教授,以及陕西永寿县安振平、武功县刘康宁等老师,因为他们经常在数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翻开一本数学期刊,他们几位老师出现的频率往往最高。罗增儒教授开始是矿山职工,后成为陕师大博士生导师;安振平老师则调入咸阳师范学院,任陕西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康宁老师执教于全国闻名的西安铁一中。耐得住寂寞孤独,下得了苦功夫,并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与创新,必定会成就不俗的业绩与非凡的自我!

除了爱读书,哥也经常撰写一些数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刊物杂志上,长大后我才知道这类文章叫"论文”。内心的钦佩与仰慕,使我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也尝试着将练笔的短文投递出去,因为那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方块字的魅力诱惑是如此的强大。1995年,我的处女作发表在了《当代中学生》上。哥看了这篇文章后,专门找我谈话,鼓励我说:“多读书、勤动笔,肯定能成功,一定要相信自己!”正是凭借爱学习、肯钻研、善思考、勤动笔的优点,哥累计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专著数部。1997年,哥和嫂子在广东成功应聘,接着又评上了特级教师,相继获得了广东省教育专家、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特支计划名师等荣誉称号。可谓知识渊博,学有专长,业绩斐然,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典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而哥无疑就是这样的人。而且,他现在还正在为实现人生最大的欢乐与幸福之终极目标而继续努力着!

作者姓名:孟永奇,简介:孟永奇,中学语文教师,供职于陕西省周至县四群中学。爱好读书、写作与摄影,对家乡历史名胜、风情民俗、山水人文情有独钟。文静少言,不慕荣利,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亦在教书之余,心血来潮之时,捉笔涂鸦。撰写并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十数篇,并有时评、杂文、散文等数十篇散见于报刊与网络。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