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芈姓,熊氏,名侣,于公元前613年即位。在位的23年里,他励精图治,不仅使楚国实力骤增,问鼎中原,自己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还以自身优秀的政治品德和人格魅力被后世有识之士所敬仰。

  即位之初:三年不鸣,三年不飞

楚庄王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是“一鸣惊人”的故事。

史书记载,他即位之初的多年里,沉溺于酒色玩乐,不问朝政,而且下令大臣不许进谏,否则死罪。有一位叫伍举的大臣不忍社稷衰败,于是想了个用谜语进谏的办法。伍举去见庄王,说:楚国有只大鸟,居于至高之处,三年不鸣,三年不飞,请问大王您知道它是只什么鸟吗?庄王心里明白伍举的用意,于是回答说: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然而此后,他还是一如往常,并没有什么起色。

另一位大臣苏从看不过去了,冒死大哭着去进谏。他对庄王说:我就要死了,楚国也快灭亡了,我明明知道进谏会被你处死,但我不忍心楚国就这样灭亡啊!我死了还能得到忠臣的美名,可是您再这样下去,就会背上亡国之君的骂名!我活着如此无用,您还是杀了我吧!听完这些,楚庄王意外地原谅了他,动情地说:你句句忠言,我怎么会杀你,今后我就按照你说的来办!

从此以后,楚庄王一改常态,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开疆拓土,迅速成就了楚国的霸业。可是,如此英武的楚庄王,为什么在即位之初的几年里,一直耽于享受,“三年不鸣,三年不飞”呢?

  国内局势:大族专权,遭遇劫持

其实楚庄王即位时,国内外的形势非常复杂。在楚国内部,他首先面临着一个大家族——若敖氏专权的局面。若敖氏是楚国先王的后裔,又分斗氏和成氏两个支系。这个家族从楚文王时代到楚庄王时代,出现了好多担任要职的名臣,如斗氏的斗伯比、子文、斗般,成氏的成得臣、成大心、成嘉等人。其中像子文,传说是吃老虎奶长大的,担任过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品德高尚,政绩突出,深得楚国内外人士的信服和尊敬。这更是加强了若敖氏的威望,使若敖氏在楚国的专权之路走得顺风顺水。楚庄王上台的时候,面临着盘根错节忠奸难辨的若敖氏势力,许多事情自己无法做主,有心无力。就在此时,还发生了一次劫持事件,让楚庄王心有余悸。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613年,此时楚国令尹是若敖氏成氏支族的成嘉。因为几个附属小国叛乱,成嘉与另一位将领潘崇带兵出征平叛。留守国都的是公子燮和若敖氏斗氏支族的斗克。这两个人在政争中对成嘉产生了不满,就商量着谋反。他们杀了成嘉、潘崇留在国都的家人,同时派人行刺出征的成嘉。结果行刺失败,事情败露,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师讨伐他们。公子燮和斗克一商量,就劫持了刚刚即位而毫无势力的庄王,准备逃出去另起炉灶。好在半路上碰上一个庐辑梨的大夫,他发现庄王被劫持,就诱杀了公子燮和斗克。庄王这才获救,心惊胆战地重新回到国都。

这件事情加深了楚庄王对国内政治形势的认识,于是他选择长期隐忍蛰伏,装出沉溺玩乐的样子,以麻痹敌对势力,暗中观察形势,并培养自己的势力,时刻准备削弱政敌,使自己真正成为楚国的权力主导。

  国际形势:晋国争霸,叛乱四起  

与复杂的国内形势类似,楚庄王上台后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极其严峻。

公元前613年,晋国正卿赵盾率军南下,迫使原本亲楚的郑国归附了晋国。紧接着,赵盾又召集中原诸侯会盟,本来依附楚国的陈、宋等国在会盟中转头倒向了晋国。叛离的脚步并没有随之停止,而且逐渐延伸到楚国的铁杆同盟国身上。公元前612年,赵盾派将军郤缺率军攻打楚国的铁杆同盟蔡国,蔡国都城陷落,被迫臣服于晋国。蔡国遭受攻击的时候,曾派使者前来向楚国求救,但楚庄王觉得自己操纵军机朝政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就对蔡国的求救置之不理。

蔡国的陷落让列国感受到了楚国的衰弱。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了大饥荒,于是周边的山戎,夷、越之族,纷纷趁机作乱,侵获了楚国边境的许多土地。臣服不久的麇国,也聚集夷族部落,准备进攻楚国国都。就连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小国——庸国,也举起反旗,并积极鼓动周边少数民族参与进来。

楚庄王此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不止是丧失政治军事同盟、损毁先辈建立的均衡局势这么简单,就连楚国政权的生存,也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肃杀和紧张气氛中。这样以来,满朝文武都坐不住了,就连若敖氏家族也觉得必须得做些什么了。楚庄王感觉自己一直隐忍等待的时机到来了。

  冲破藩篱:平叛树威,理顺内政  

楚国当时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如何应对庸国的反叛。

若敖氏家族成员认为当前形势糟糕透了,应该逃跑。但一位名叫蒍贾的大臣表示反对,他认为应该征讨。他说,列国现在都认为我们闹饥荒,没有能力一战,所以才纷纷摩拳擦掌,只要我们兴兵征服了庸国,那麇国和其他少数民族就会受到震慑,自己偃旗息鼓。楚庄王听后,非常高兴,果断选择了蒍贾的意见。他要求以举国之力翻箱倒柜,把军粮筹集起来,去征讨庸国。虽然经过一番波折,但讨庸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战使楚国声势大震,周边反叛势力纷纷黯然收场。

随着楚国国力复振,郑国于公元前608年,率先叛晋而与楚国结盟。随后一些中原小国也纷纷向楚国靠拢。之后楚国伐陈、攻宋、救郑,进一步扩大了威势。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陆浑之戎,一直打到洛水,来到周天子的王城附近。周天子派王满孙犒劳楚军时,发生了著名的“问鼎王室”的故事。楚庄王问王满孙:周家的鼎有多大,多沉,几车能装,几马可拉?鼎是王权象征,问鼎是带有挑衅性质的。这件事情表明了楚庄王取代周王室的大志,也表明了楚国国力的空前强盛。

楚国在列国间的声威日益渐涨,国内大族若敖氏却坐不住了。他们发现楚庄王竟然是个有为的君主,以前沉溺酒色打猎,那都是一种隐忍的策略!公元前605年,令尹斗椒杀死时任司马的蒍贾,并公然发兵挑战楚庄王。叛乱来得猝不及防,楚庄王比较被动,他就提出用王族子弟来做人质,换取和谐共处。斗椒拒不答应。于是双方开战。此时楚庄王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已培植成熟,他亲临前线,鼓动士气,王师同仇敌忾,上下一心,一举打败若敖氏的军队,斗椒也被杀死。借此机会,楚庄王对若敖氏进行了彻底清算,若敖氏的大部分势力都被消灭,斗氏支族只留下贤臣子文的孙子克黄一支,成氏支族也有存留。但留存的若敖氏势力,只能担任中下层官职,此后再也没能走进楚国权力的中心。

此外,楚庄王广罗天下英才,任用孙叔敖等一批贤臣治理楚国,使整个楚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态势。

  人格魅力:果断、理智、宽容、上进  

当形势不利于自己时,楚庄王选择隐忍蛰伏;当形势有利于自己时,楚庄王出手果断,毫不拖泥带水。复振国威、翦除若敖氏的行事风格,充分显示了他能屈能伸、坚毅果断的政治智慧。

楚庄王尊重贤才,求贤如渴,把奋斗上升为整个国家的精神。从朝廷重臣到乡野能人,他都能敬若上宾,不耻下问,反复求教。每得到一个人才,他就喜不自禁,长时间搜罗不到一个人才,他就忧心忡忡。他教训臣子和军队:要牢记祖先的艰辛的创业史,始终保持勤奋、奋斗的状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警惕祸患发生,不骄不馁。

他还能时时以理智战胜情感,善于纳谏。珍爱的马死了,他一时念起,想用大夫葬礼的规格去葬马。优孟插科打诨地进谏,说大夫的规格怎么够,应该更加豪华更加隆重,让诸侯都知道我们楚国重马轻人!他猛然醒悟,就断了这个念头。讨灭了陈国后,申叔时进谏,说灭国的惩罚太重,道义上说不过去,他就立刻帮助陈国复国。孔子为此称赞楚庄王:重一言而轻一国。同样是灭陈后,楚庄王见到了春秋史上最为美艳的女人夏姬,就立刻被她的美倾倒,想据为己有。此时下属巫臣进谏,说讨伐陈国是有正当理由的,把人家亡国的弱女子据为己有,是不合道理的。楚庄王听从了这个意见。

楚庄王宽容大度,能容人。有个故事说一次君臣宴会上,有大臣趁灯灭时揩油,冒犯了庄王的妃子。妃子反应快,拔下了这个人的帽缨,赶紧告诉庄王。没想到庄王趁灯没点亮,要求大臣们都把帽缨拔掉,尽兴喝酒,并没有追究那个犯错的大臣。这之后的一次战斗中,有个大臣作战格外英勇,拼命在庄王的战车周围保护他。原来这个人就是之前犯错而没被庄王追究的那个大臣。

他还善于反思,富于人道主义精神。邲之战打赢之后,手下曾劝他刻功纪念。他说:刻功纪念是过去的圣王明君为天下除了大恶后才能做的,我一个小小诸侯,对照“武德”标准检查,没有一件符合的。再说战场上尸横遍野,这些人不都是忠于自己的国王和国家的吗?为自己刻功纪念,我无法做到!

在“春秋五霸”中,楚庄王文治武功,功烈赫赫。同时,他刚健务实的作风、宽厚爱人的品格,也影响并激励着后世众多的有志有识之士。

作者:苏云龙

【版权声明-凯风文史版】本文系头条号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凯风文史(

http://culture.kaiwind.com)

【特别提示】凯风清韵、凯风文史均系凯风网出品,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及凯风网(http://wap.kaiwind.com),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