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也需要资本

文/魏广东

本文首发于总第816期《中国新闻周刊》

92岁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加拿大参加慈善建屋工作时因为脱水而昏倒,简单地说就是“美国前总统公益搬砖累到趴下”,这么多亮点自然在网上被讨论了一番。以我愚见,九十多岁的老总统去做公益活动应该不是“作秀”或者“炒作”,因为到了这个年龄,估计人们都不会再那么在乎名利了吧。那么卡特的行为应该可以解释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总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总是要向自我实现的层次迈进的,因此很多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要之后就会做一些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事情,其实他们是在追求自我价值、自我实现,是在获得“高峰体验”。像老总体卡特这样不辞辛劳地去做公益活动,其背后的动力应该是“自我实现”,而不是为了谋求生存的需要,甚至都不应该是谋求被尊重的需要,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已经为他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公益活动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一般是容易被人们所赞赏的。不过,有些公益人士虽然也帮助了别人,但他本身却有可能有心理问题,那可能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公益活动看似都是帮助别人,但背后的心理动力却各不相同。有一种人之所以积极于公益活动,并不一定是帮助别人活得快乐,而是受到救赎情结的影响。所谓救赎的情结也可以称为有罪的情结,这样的人可能在成长的经历中受到的批评甚至鄙夷对待比较多,久而久之,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自己也是“有罪”之人,无意识中觉得自己不应该享受美好生活,于是便把最好的东西都拱手让给别人,而自己却过得格外贫苦和混乱。网上经常有关于爱狗人士倾家荡产去救狗,最后和老公离婚,不顾子女的生活,卖掉房子去拯救各种流浪狗。这样的行为看似充满爱心,但却有可能是典型的救赎情结的表现。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爱心人士、公益人士在做公益活动的时候自己并无快乐可言,他们只是被一种沉重的心理包袱所驱使去做这些事,所以我们看到这些人多数都一脸苦楚,而被他们所帮助的人往往也会格外有压力。这样的公益人士还是不要太提倡为好。

还有一种人做公益活动是被宗教情结所驱使的。人类普遍有宗教情结,在宗教中,人像孩子寻找到父母一样获得了安全感和依靠感。此外,人类社会对于压抑欲望的人往往都是予以尊重的,多数宗教更是如此,酒、色、财、气,一概不得沾染,这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获得道德优越感的方法。有宗教情结的人,有的是确实皈依于某个宗教,信奉宗教的信条,按照宗教的要求去帮助别人,这当然也是很好的现象。但是还有些人完全沉迷在宗教情感之中,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去做一些所谓的公益活动,不仅不利于他人,甚至还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最后看似奉献他人的“公益”活动却实际上成了一种只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自私行为。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放生活动,一些人打着拯救其他动物、拯救环境的旗号去做“公益”活动,却把蝎子毒蛇放生在了人们的生活区,把陆龟扔到了水里,把外来物种投放野外,这些要么损人,要么损坏环境,可以说是无知,也谈不上什么公益了。

什么样的公益值得提倡?记得有个口号叫“岗位学雷锋”,就是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是做好事,而有余力去帮助别人那就更好了。从心理层面说,就是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要,过好了自己的小家庭小日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一下弱者,贡献一份自己的爱心,这才是比较普遍可取的公益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公益活动也是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资本的。

当然,那些在民族危亡时刻舍生取义的行为,那些生死一线舍己救人的行为,我们也是要大力弘扬的,只是在和平时代,需要的是量力而行、可持续的公益行为。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