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央行下发通知要求在宣传活动中删除“无现金”字眼,商户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引发社会热议。那么,“无现金社会”究竟是不是大势所趋?是否真要达到消灭纸币的地步?黄震教授在接受吴晓波频道的采访中这样说……

黄震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

无现金社会或是未来趋势

但现在还不完全具备消灭现金的条件

从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从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角度出发,我们国家倡导逐渐减少现金的使用,多使用网银、电子支付等。所以,减少现金的使用是趋势所在,国家希望有序推进这一进程。但减少现金使用的趋势并不意味着立即进入“无现金社会”或“无现金城市”。

首先“现金”的概念有待进一步澄清明确,目前我们现行法律法规认为现金就是纸币和硬币;实际上我们通过电子支付电子货币其实本质也是现金,但是还没有上升成为法定形态的“现金”。今后我国的法律要及时进行修订,以便跟上时代潮流和现实生活。

“无现金社会”和“无现金城市”等概念应慎重使用,尤其是面对公众的宣传,要尊重现行法律,避免误导公众。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入所谓“无现金城市”的签约活动,让很多用户产生一种强制性不使用现金的错觉,也容易让人把目标当成现实。

目前一些非银行支付机构提出的“无现金社会”和“无现金城市”口号,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只是民间自发行为和市场营销活动,并不是在央行主导下提出的金融管理行为,也缺少统一的管理机制,虽然他们的本意并非想违背央行的意志。

同时,这些广告宣传口号确实存在不妥之处,也引起了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出现了部分商家拒收现金的情况,这就有点过头了,毕竟给部分消费者带来了不便,也违反了国家关于人民币的管理规定。

对此,央行必须要纠偏,但央行也必须承认:减少现金使用是趋势。所以,央行一方面通过武汉分行约谈了蚂蚁金服,进一步规范商家宣传和支付服务;另一方面,央行总行又做了澄清,并未书面通知要求删除“无现金”宣传字眼。

未来,在新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从PC到移动端乃至到物联网,现金的支付会越来越少。商家也更倾向于电子支付,因为电子支付不仅完成资金的转移交付,还沉淀积累了交易数据,交易数据的价值可能成为未来服务的金矿。

至于我们的社会是否会走向无现金社会,这个趋势是很容易形成共识的。其实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做了尝试,但也不能完全不用现金。完全消灭现金,目前阶段各方条件还不成熟,至少应该尊重和照顾到一部分群体使用现金的习惯。可以逐渐减少现金的使用,引导人们更多使用网络支付等方式,但不得拒收纸币和硬币。

(整理自:黄震教授8月13日接受吴晓波频道采访)

黄震《互联网金融》公众号主编简介黄震 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

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俱乐部创始人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

邮箱:hzhlwjr@126.com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