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网、收网、“上网”,淘宝上的“海鲜买手”、台州码头的船老大、东海的第一批海鲜,这三者与互联网另一头的消费者如何联系到一起?

文/ 天下网商记者 梁周倩

图/ 包包

这是台州三门最热闹的码头,位于三门和临海的交界处。

中午12:30,8月的洞港码头烈日炎炎,超过40度的气温仿佛能把人烤化在水泥地上。偶尔吹过来的一丝海风都是被蒸干了水汽的,无力地钻进被汗打湿的T恤里。几十辆堆满泡沫箱的三轮车、放着小冰箱的面包车、铁皮包着的冷藏车横七竖八地停满空地,戴着草帽的鱼贩子们早早地在码头边上成群站着,用递香烟的方式互相熟络,聊着开渔以来的收获和价格。

李欠华总是最早到的。距离7月31号开渔才过去三天,他的淘宝店已经有上百个未发的海鲜订单,虽然忠诚的老客户们表示愿意等待,他还是忐忑不安。每天,他都要提前联系所有熟悉的渔船老大,让他们给留着捕上来的好东西。

码头上的冰厂一刻不停地工作着,10元一块的大冰块是炎热夏季里东海海鲜的最佳保鲜剂。两米长的冰块只能用铁钩拖着滑动到车上,或是挪进碎冰机里打成雪冰。李欠华和妻子将一筐碎冰扛到新买的五菱宏光面包车上,用被子盖着保温。

李欠华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碎冰照发朋友圈:“码头下雪了,快来打雪仗啊”,几分钟就得到几十个赞,客户们在评论区抢着预定当天的海鲜。

而在手机的这头,这对淘宝上的“海鲜买手”也准备迎接一天中最重要的“海鲜抢购战”。

开渔第一“抢”

下午1:00,突突突的马达声开始响起,满载着开渔第一网东海海鲜的渔船陆续进港,挂着金项链、皮肤黝黑的船老大们站在船头,像一个打完胜仗归来的将军,每条小渔船上都挂着“一帆风顺”、“顺风得利”字样的红色小旗。

岸上的人蠢蠢欲动,有些眼疾手快的还没等船靠稳就跳到船上。李欠华冲在最前面,挨个打开船上的泡沫纸箱,开始挑货。养着海水的渔网格里,大多是捕上来的好东西,只有手快的人才能抢到。

“你慢点”,李欠华的妻子谢碧波在岸边焦急地喊着。“上次他为了抢货,太着急跳到船上,摔伤了腿”,提起去年开渔期的抢货战,谢碧波哭笑不得。

大贩子们将海鲜成筐成筐地搬到岸上,品种繁多的虾蟹、鱼鲜,往往距离捕捞上来还未到24个小时,身子都还是金灿灿、银闪闪的,保留着海里最原始自然的状态。

码头大多是男女合作,男人们只管挑货扛货,女人们则负责称重、交易、收钱。由于金额大,客户又零散,码头上的交易也逐渐从一叠叠的红色钞票转换成了支付宝里的几个数字,“从80后的年轻人,到50多岁的老船长,都会用支付宝”,谢碧波告诉《天下网商》,有时现金没带够,船老大也会同意赊账,“第二天转到他支付宝就行了,大家都觉得很方便。”

尽管要的货量不大,对海鲜品相的要求又高,但是船老大们还是愿意把好东西留给李欠华先挑。听说能把海鲜卖到网上,他们总和李欠华打趣,“这海鲜发过去不会坏吗,万一臭了可赔钱咯!”李欠华笑着说,最远的发到过内蒙古的一个县城,48小时内就到了。

一年过去了,李欠华非但没赔钱,反而要的量越来越多。船老大们看在眼里,捕到了什么好东西总是第一时间电话通知他,不仅是能卖个稍贵一点的好价钱,更是觉得能让自己的“战利品”通过互联网发到遥远的另一边,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当个合格的“海鲜买手”也需要靠天吃饭,不稳定的货源和日以继夜的辛劳并非坐在电脑前就能解决。

每天早上,从海游镇到洞港码头,李欠华和谢碧波需要开一个多小时的车,为了买到最新鲜最丰富的海鲜,他们需要连续几个小时马不停蹄地抢货、挑货、买货,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早的时候,凌晨4、5点就要在码头等渔船,最晚的时候,要到傍晚5、6点才能赶回市场包装发货,记者跟拍半天已经是汗流满面、疲乏不堪,而这样的日子,他们却要坚持9个月。

东海里的“淘宝者”

今年的东海比往年多沉寂了一个月。

为期三个月的“史上最长东海休渔期”里,7000多万尾鱼苗反哺海洋,大海孕育了丰收以回馈额外获得的休养生息。7月31日中午12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给漫长的三个月休渔期画上了句号,东海正式开渔。千艘渔船争相出海,浩浩荡荡地驶向一望无际的海面,探索这个养育他们世代人的自然宝藏。

然而,32岁的国富和其他渔民一样感到忐忑不安。开渔当天的台风很大,换成是以往,渔船是绝不敢出海的。额外一个月的休渔期让船老大们无法再继续等待,眼看着大伙都硬着头皮上,国富和父母也紧跟其后。

“第一天出海的浪好大呀,整条船都在冲浪”,国富拍了个小视频发了朋友圈,浑浊的黄色海水在大风中激起白色的浪花,三四条小渔船在大浪中起伏着。渔民们不敢作业,硬是聚在一起漂了好几个小时。

东海里的鱼虾们可不等人。“当天晚上我们还是放网了,通宵抓收,因为抢时间去市场卖个好价钱。”国富告诉《天下网商》,8月2号凌晨三点,鱼贩子们就在码头等着收货,“硬葱(学名滑皮虾)50多斤,白蟹(学名梭子蟹)80斤,全都收走了。”

由于是预定,有时贩子会提前打定金到支付宝上,“支付宝都用了两年了,现在30%都是用支付宝交易的。”国富滑动着手里的苹果手机,眼看七夕快到了,他想在淘宝买个礼物送给妻子。

还有别的大型捕虾船,航行了10多个小时抵达海区后,撒下的第一网就尝到了甜头,几乎都是个大体肥的虾,据说保守估计三天就有十多万的收成。

渔民们就像东海里的“淘宝者”,他们也这样称呼自己。运气好的时候,一条大黄鱼能卖6000多元,“上次一条3斤不到一点的大黄鱼卖了13000元呢,”李欠华说,要是捕上了大梅童鱼,最高能卖到200元一斤,一条20多斤的大米鱼卖到将近1500元。

每年的8月到11月、2月到6月都是东海海鲜的旺季,凭借着30年的出海经验,与李欠华合作了两年的杨胜每天都能捕到不同种类的鱼虾蟹,一年下来也有近百万的收入。随行的妻子负责通知,抓到了什么好东西就用电话或者微信告诉李欠华,并且提前确定到港时间。

杨胜和其他的船老大们一样,做事亲力亲为,他们穿着简朴,甚至毫不讲究。身上的衣物由于长期被汗水和海水浸泡导致褪色,有的更是因搬运货物被刮破扯烂。裤子鞋子也是脏的脏,破的破,皮肤被晒得黝黑锃亮,唯一显眼的船老大“标配”是脖子上的一条金项链,据说“遇到了意外能换回一条命。”

“上网我们也不太懂,我们只知道下网、收网。”杨胜用胳膊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笑着说。匆匆把货搬到码头上卖掉,他们就又要出海,开始新一轮的寻宝。那些鱼虾最后都卖到了哪里?他们也很好奇。直到有一天,李欠华淘宝店的忠实客户们自发组织了一次三门出海游,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战利品”真的通过淘宝卖到了全国各地。

一座蟹城的线上生意

从码头到三门青蟹批发交易中心,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采购结束的李欠华夫妇顾不得休息,匆忙赶到市场的摊位,准备包装发货。

分拣、称重、装袋、抽真空密封,谢碧波坐在小凳子上仔细包装,两个小时只能包50多个包裹。码头上采购过来的海鲜即使经过挑选,仍不免有缺头少尾的“残次品”,分装下来损耗极大。20多斤滑皮虾去水过滤、挑拣残次之后,只能包装不到18斤。收过来的野生青蟹异常生猛,据说发货路上3天3夜都不会死。

李欠华负责将一天的渔获拍照下来,让老客们挑选,按照订单顺序确定发货地址。偶尔遇上野生的“牛货”,发个朋友圈的功夫就被秒抢。“淘宝店已经欠了好多单子没发,每天的收获不一样,我们尽量多买。比如一个顾客买的鲳鱼都十几天了还没发货,我们也着急,但实在没有买到符合我们要求的鲳鱼。”

三门人爱吃青蟹,也以青蟹为生,是个名副其实的蟹城。根据公开资料,目前三门有超过3万人从事青蟹养殖,养殖面积共计8万多亩, 2015年总产量1.3万吨,产值6亿多元。13000平方米的三门青蟹批发交易中心于2016年5月开业,已经入驻商户100余家。

7年前,李欠华和妻子谢碧波开设了“蟹必剥”淘宝店,去年全年销售额超过了500万。从只卖三门青蟹的小店到东海鱼虾蟹齐全的多品类店铺,李欠华夫妇用“只挑选最肥的青蟹和最新鲜的海鲜、“卖蟹不卖绳”的做法,圈住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群。

如今,三门青蟹市场也陆续有商户开始在网上销售,并且沿用李欠华“肥蟹轻绑”的做法,门口的发货包裹越叠越高。

为了让海鲜产品更快送达,90后顺丰小哥特地争取了直达杭州的专车路线,确保再远的地区送货时间也控制在48小时内。“旺季的时候,一天能装满4个卡车”,李欠华告诉《天下网商》,“按照今年的势头,全市场青蟹发货量还会往上翻。”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