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编辑 / 新星

作者 /盛文强

渔绳结是渔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这些绳结大多简便、易结、易解,既牢固又实用。浙江舟山嵊泗黄龙乡,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渔民刘有九,他凭借多年实践操作的累积,制作了上百种渔绳结,成为浙江省首批“非遗”传承人。

身在渔船,绳索随处可见,毛扎扎的植物纤维,蜷曲成各种形状。供图/全景图片

凌晨出发的客船撞碎迎面而来的几个大浪,舱内一阵震颤。在我身旁睡着的白发老翁被惊醒,使劲揉着眼睛。

黄龙岛出现在船头方向。在大雾中,依稀可以看到岛上覆盖着绿树,绿得发黑。裸露的黄色山岩随处可见,两道高耸的山岭如黄龙盘踞。雨季已来临,积雨云在山巅沉凝不动,最终在薄暮时分降下大雨,把岛屿冲刷得分外干净。

黄龙岛虽是东海上一座不起眼的小岛,在历史上却也曾分属两省。清代光绪年间,岛屿南部属于浙江,北部则属于江苏,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合并。在岛上,从南港到北港还要翻越山岭,两省分界旧址在黄沙岙港墩,几百级石阶成为纵贯岛屿南北的必经之路。据说,当年国民党在岛上抓壮丁,抓到浙江时,老百姓便逃到岛北的江苏;抓到江苏时,又逃回南面的浙江。

| 船老大和他的结绳技艺|

在这座曾经分裂的岛屿上,还保留着最古老的渔绳结。绳结捆扎与松绑的对立,自是另一种分裂,似与岛屿一分为二的历史隐隐呼应。渔绳结是渔民在船上使用的各类绳扣,绳结系法最多时达数百种,靠口传心授在岛上的渔夫之间秘密传递。

身在渔船,绳索随处可见,毛扎扎的植物纤维,蜷曲成各种形状,有的还做着高难度动作,将肌体的柔韧潜能发挥到极致,且不说帆布上运转有序的绳索系统,以及网衣上的各处衔接,就连喝水的杯子,也要备一根细绳穿了杯柄,固定在桅杆底部。这样一来,水杯就不会被风浪晃倒。杯子上系的是活扣,喝水时那绳结一抖就开,喝完再系上。

绳结草创之初,并无章法可循,全凭直觉随手布置,心中所想便是手中所得。船老大的腰间悬着几条麻绳随时备用,也不知这些绳子用了多久,绳头的麻絮绽开几朵毛茸茸的花,在海风中上下跳跃,这是岛屿上船老大们的标志性装扮。许多年前,刘有九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去寻刘有九。走进黄龙岛的街巷,正是清晨,迎面撞见新出炉的烧饼滚了一身芝麻,刚从油里捞出的油条还滴着油珠,豆浆的白色瀑布在空中悬停,馄饨在热锅里翻腾……赶早市的人群在我们身边流淌,谁也没有注意到岛上来了陌生人。岛民们才不会在意陌生人,因为早年间他们就是海上逡巡的流浪者。岛上人口稠密,用地不足,房屋之间的缝隙太窄,最窄处甚至不足一米。廊檐连续不断,隐隐能望见头顶的一线天。

年过八旬的刘有九,15岁开始出海捕鱼,二十出头就做了船老大。从登船的那一刻起,他就和绳索结打起了交道。无论是网眼的补织、断绳的对接,还是船靠码头时的带缆,都要用到渔绳结。作为渔船的新伙计,他的学习之旅开始了。很快,在船老大和老渔民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简单的绳结,能补网、系帆了。在与岛屿妇女们的织网竞赛中,他每每拔得头筹,妇女们转而向他请教。岛屿的生存之技,欣欣然互相传递。

他从小就痴迷绳结游戏,沉溺在绳索中,无法自拔。在绳结的缠绕中,层层覆压的位置关系,引人倾心相记,而一个绳结在掌心出现之际,图案所呈现出的连续、对称及芜杂的美感,足可令人忘记时间的存在。

绳结给一个岛屿少年带来的是世界丰富性的隐喻,在岛屿的弹丸之地,事物变得简单,一一呈现在山丘似的石质岛屿之上,而绳结则是通向世界的秘钥,绳结无数的可能性,也正是纷繁的外部世界的注脚。那时节,他为了试验绳结,还自告奋勇去帮父亲拴狗。结果,他打的绳结拴在狗脖子上,是个活扣,越拽越紧,一夜之间就把狗勒死了。那本是系泊结,用来打缆拴船,任凭风浪摇摆,所拴住的小船只会越拽越紧。他的绳结试验仍在继续,父亲的责怪也当作了耳旁风。

渔绳结示意图。制图/吕寅

那时的海上,还是绳索的世界。他所会的渔绳结可达几百种,祖辈传下来一些,向其他渔民学来一些,自己又发明了一些,每一个绳结都能派上用场。

到了晚年,他终于从船上回到岛屿,这时他想到的是对渔绳结的整理。绳结贴上墙壁,而且被编号,标注着名称和用途。环顾四壁,渔绳结满墙蠕动,还有他新做出的乌贼结,用红绿两色的线混织成乌贼的椭圆身子,下垂的乱蓬蓬的绳头,是乌贼簇生的腿。乌贼结脱离了实用,纯为观赏,是老人晚年的遣兴之作。与乌贼结相似的,还有螃蟹结,渔民的审美情趣,终归与海中的生物意气相亲。

我看过墙上挂的一张旧时的照片,身为船老大的刘有九,因为会打五花八门的渔绳结,在岛屿已经广为人知。照片中的他居中而坐,手里拿着绳子,给环列两厢的年轻渔民们讲解结绳技艺。在他们脚下,绳子的波浪层层荡开去,溢出了画面,那真是岛屿的黄金年代。

我开始想象刘有九的青年时代——他从山上采来藤条,剥皮蒸熟,取出熟透的植物纤维,放在大腿上搓,腿上留下一片红色印迹,麻绳上也带有了体温。为了使麻绳坚固,他还要将麻绳在桐油里浸泡几遍,然后在阳光下晒干。这种绳索的原材料就取材于岛屿的植物,岛屿仿佛知道渔民要用绳索,于是把藤萝布满山冈。

岛屿的夜晚,渔船归港,港口的喧闹已然落定。剪刀在刘有九手中开合几下,桌上又多了一簇麻绳……什么样的绳结不打滑,什么样的绳结容易解开,什么样的绳结能续接缆绳,问题一一来到桌前。在他的记忆里,这些绳结祖辈就有了,却又总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他在指尖绕着几圈麻绳,苦苦思索线圈之间的叠放次序。终于,他在原有的绳结上,通过改变顺序,或者添加新的绳头,实现了绳结的改良,这一过程,却用了半生的时光。比如,用于缓解船舶碰撞的五星碰头结早年间就在海岛流传了,由于该结要承受船舷的挤压,容易松散断裂。刘有九在五星碰头结的基础上,多穿了一道线圈,把五星变成了六星,使碰头结的厚度增加,减震作用更强,还增加了观赏性,像这样的改造,在他手头不知有多少。

或许,刘有九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空间思维能力,使他能在一团纠缠不清的绳索中迅速理出头绪。他盯着一根线头,便可瞬间看清它在绳索堆里的行走路线,用目光疾走一遍,并把它从迷途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他也为迷途的绳头指点迷津,驱遣它们回归柔顺的初心。

黄龙岛风光。供图/CFP

| 失传绳结印证传统渔业的衰落 |

年青一代忙不迭地逃离海岛,留下来的年轻人也无心于此,岛屿的渔绳结手艺,是青年一代急需抛弃的,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割断与岛屿的脐带。海岛孤悬海外,它暗自旋转,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被甩到岛屿边缘的,不只渔绳结,还有岛屿旧时的秩序。

新材料早就降临岛上。比如渔船用的五星碰头结——状如五角星的绳结,用鸡蛋粗的缆绳打成,可挂在船头和船舷,防止船靠码头时碰伤船身,还能避免船与船之间的碰撞刮擦,几乎以工艺品的完美形式出现在船舷之侧。当年几乎人人都会的绳结,如今年轻人不屑去学了,因为五星碰头结的减震功能,已被橡胶轮胎代替。繁复的编制工艺,在工业时代成为可笑的愚行,论质地,绳结自然也不及轮胎橡胶的弹性。随着渔业生产方式的革新,以前捕鱼用的帆船都改成了机船,像帆船结、倒挂卜结、老菱卜结等与帆船作业相关的绳结技艺已不复存在。自渔船改为机器动力之后,摇橹时的橹辫结也无人识得,系船用的系泊结,更是改为坚固的铁链和挂钩。

被现代化侵袭的渔绳结节节败退,成为展厅里的陈列品,供往来的游人“凭吊”。刘有九为此造了一条绿眉毛船(这是东海岛屿早年间流行的渔船样式,船头尖锐如鸟嘴,船眼上方有绿色的长眉)。他把渔绳结安置在船上,还原了当年的渔船生活场景——三条主帆上绳索密布,掌控着帆的升降及角度的调整,橹上挂着橹带辫,船舷两侧各挂一对五星碰头结,还有各式鱼篓、水桶、瓷坛等容器都是用软木雕刻的鸡蛋大小的模型。做这些模型,是为了让各式渔绳结有安放之处。我忽然想到,他在以这种方式恢复岛屿旧日的秩序。我们在模型中目睹了缩小了千万倍的岛屿旧物,它们仿佛来自童话世界,我们与它们之间,隔着浩渺的时空。

年过八旬的老渔民刘有九,凭借多年实践操作的累积,制作了上百种渔绳结,成为浙江省首批“非遗”传承人。供图/盛文强

在感慨现代化对岛屿生活冲击之际,刘有九本人也陷入悖论——他手中的绳结,已经由昔年的麻绳改换为聚乙烯的合成材料,在阳光的映照之下,绳结闪耀着绿光。新材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其优势在于抗腐蚀、抗盐碱,承力优势明显。与此同时,散发着桐油味道的麻绳退到了岛屿的角落里,难寻踪迹。

在渔绳结博物馆,绳结都由新材料编制,工业化与传统并峙,新与旧的奇异结合体,在闪光灯下更显妖娆。就像这海岛,古老的石屋仍在,内瓤却早已有了现代的因子——宽屏彩电、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智能手机……

我拿起一个绳结端详,这是微缩版的双撩板结,双股的白尼龙线,导出一对兔耳似的绳扣,两个绳扣的交汇处,是三个并列的绳疙瘩。三个疙瘩如倒立的品字形,它们并非独立,而是借助绳股互相衔住。将它看作一件艺术品也不为过,这是修理风帆时,爬桅杆必备的绳结,攀援者把双脚探进绳结,绳结中部的疙瘩与桅杆接触,靠摩擦力的作用,踏着绳结的双脚借力爬上桅杆顶端,这个绳结曾经负载着一条壮汉的全部体重。此刻,它却横在我的掌中,轻如鸿毛。

| 点击阅读更多 |

●●●

以上内容由《世界遗产地理》整理

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fhzkxinmeiti@163.com

文章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 “阅读原文”购买《世界遗产地理》纸刊。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