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暑假,简直是孩子们眼中的“天堂”:捉迷藏,玩儿到天黑才回家;西瓜当饭吃,冰棍儿当水来解渴;睡觉自然醒,暑假作业在临开学的前两天才补……

对于那时候的家长来说,遇到孩子放暑假,家长给你一枚钥匙,挂在脖子上,基本就默认让孩子暑假愉快地“放羊”了。

而现在的暑假,远远不是当年的那个样子。

如今的暑假,却变了“味”。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利用周六周天时间带着孩子在外面“充电”,各种奥数班、舞蹈班、国学班等轮着上。

家长在寒暑假还换着花样给孩子投资,去国外游学、去港澳台看展……

暑假“烧钱”大比拼

不信,咱们来看看下面几条新闻~一股迎面扑来的焦虑气息,写的全都是“钱钱钱钱钱”……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新闻回顾:前不久,这篇文章在微博上热传,引来舆论关注。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企业女高管,在杭州,月薪三万不算低了。

在她详细开出的账单中,“女儿暑假去了一趟美国游学,10天两万元”占了很大头。当妈的称,自己连买衣服都快伸不出手了,暑假给孩子的游学花费就三万五。

事实上,孩子暑期游学在西安也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支出选择。

现在业内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游学比想象中更火爆,虽然价格高,但每年都呈翻倍式增长。

思考:这样的消费,究竟是孩子本身需要的吗?

《1年补课花5万 “烧钱”式教育》

新闻回顾:暑假里,孩子上英语1.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一年各类补课就要5万元。

近日网上晒出的一张补习账单令人咋舌,晒账单母亲感叹:“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与家庭,被花费巨大、花样百出的校外培训绑架?“烧钱式”教育对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损害,究竟有多大?

思考:孩子成了“碎钞机”,究竟是谁给孩子下定义?

《毕业季频繁聚会 攀比成风》

新闻回顾:每年的毕业季,市区里的各大饭店,都会迎来毕业宴高峰期。毕业生们两三天就出去聚会,每次张口就要两三百元,时间一长,对于工薪家庭来说,压力太大了。

一次聚会,最少AA制,最少200元钱。聚会时,学生们会去餐馆,去K歌,有时还看看电影,到郊外旅游。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节俭,不会给这样额外的零花钱, 孩子反而会觉得自己没面子,无法参加集体活动,不合群。

参加完大大小小的聚会后,一些闲不住的毕业生,又想出新玩法,就是组团去外省旅行。省内短途旅行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的要求,省际长途旅行,甚至出国游越来越受追捧。国内的成都、北京、厦门、西安等地,都成了毕业生的目的地。

思考:孩子是真的“虚荣”吗?这样的风气如何而来?

给你们看个“扎心老铁”图

这段采访是北大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这位状元自称是来自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产阶级),他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解读,自己为什么会做本届的高考状元。

来,划重点:

1.“像我这样的,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2.“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3..“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这席话让网友们直呼:“扎心了,老铁!”、“呵呵哒~”、“双击666”、“农村没有好资源的孩子默默飘过”……

调侃和完了北大状元,很多人又立即陷入关于焦虑和恐慌中:“我的家庭出身没有‘又好又厉害’——下一代的教育,该怎么办?”……

这席话之所以让众多人感到扎心,在于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而这位状元同学似乎尽“瞎说”一些“大实话”!

家长为什么要选择如此“烧钱”?

父母从升学方面给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出国留学等“过渡期”……方方面面要花钱,只为给孩子创造条件,上个好学校。

等孩子上了好学校,父母还要和其他家长们一起对比,怎样才能给孩子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别人家孩子上的补习班、参加的各类活动——我孩子不能没有啊,来,我们也报个名!

于是,暑期变味成了一个“烧钱大比拼”……

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做“阶级固化”。家长们在对“阶级固化”一词感同身受又无奈的同时,更多的是把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投资下一代并拼命与之抗衡。只想要给孩子们从小在学习、增长见识方面铺好路,确保让孩子有稳定“上升通道”。

从大城市的规律来看,无论贫富,家庭重视孩子教育是压倒一切的首要责任,因为这事关未来30年的“家庭竞争力”。

当前,公立教育希望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曾经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就算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如此,投资理念也是如此。

在教育上的投入,无论是学位房还是校外培训,是兴趣班还是竞赛活动,基本上都会卷入家庭最大的投入。

花20万买一辆车或许只能用10年,同等的投入花在孩子身上,也许就意味着决胜未来,怎么能叫白花钱呢?

有人算过一笔账,养一个孩子,方方面面地照顾,还要给他好的生长环境和好的教育,其费用——就相当于每年把一辆崭新的SUV推到河里。(微笑脸)

心理解读:过度“烧钱”背后的是什么

家长心理一:现在教育部门喊的“减负”都是形式化的,谁人不在“减负”的祥和外表下偷偷努把力?当然,如果“减负”真的落实的好,就像国外的快乐教育也好,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惜太不现实了!

家长心理二:“鸡贼”的心态是有的~如果孩子们都在响应“减负”,自家孩子偷偷上砝码,自家孩子绝对就取得相对的优势,让自己安心一些!

家长心理三:别人偷偷上砝码,自家孩子却在响应减负,那自家孩子就会处于弱势地位——这属于做家长的傻缺了!

家长心理四:我在意的本质并不是孩子考试多少分数,而是孩子能以什么样的分数进入相对好的学校,如果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孩子的同学与同学的父母的起点都比较高,孩子未来的眼界格局自然不会处于中下阶层。孩子们毕业后,同学们五湖四海,大家还可以相互用对方身上的资源去做一些事情,互帮互助。

在越来越多人坚信“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是以“烧钱式”教育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刻意拉开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尤其是拉开广大农村孩子、社会底层家庭孩子、弱势学校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综合教育水平。

自媒体时代,各类文章都在刺激家长的焦虑神经,《残忍但诚实的忠告,没有钱就别玩了!》、《你与精英阶层的距离,不只是一个学区房》……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人性使然。过去寒门出身的孩子,是靠一个人努力学习,刻苦奋斗;

而如今,多数孩子接受所谓“良好教育”的背后,实际上是整个家庭团队在奋斗!

心理解读:烧钱背后——

家长是否在为“自恋”、“内疚”与“焦虑”买单?

家长除了为孩子的“明天”着想以外,最好懂得一个家庭的理财占比,做好合理的规划。每年,孩子的教育支出应该占比家庭收入的25%——30%是相对合理。

如果向上述新闻一样,孩子的教育支出占比家庭的收入大头,父母不得不节衣缩食全力以赴来为孩子供给所谓“别人家孩子有,我们也要有”的高阶层教育。

那么,很有可能——家长是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焦虑背后的心理成因,很可能是:

  1. 无法面对自己脆弱的“自恋”:别人孩子都有的东西,如果我的孩子不曾拥有,那么——我的孩子一定会输掉。连带着我的面子、我的骄傲也跟着输了……

  2. 无法面对自己的“挫败感”:别人孩子都拥有的东西,如果我的孩子没办法拥有,那么——证明我没有能力,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无能,无法面对自己的挫败。

  3. 无法面对自己的“内疚感”:别人孩子都拥有的东西,如果我孩子不曾拥有,那么——证明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妈妈。我没有办法给予孩子最良好的教育。

  4. 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情感控制”,唤起孩子的内疚,完成自己是“好父母”的角色需要(以此为自恋):常见的有:“你看!你看!爸妈都是为了你!节衣缩食!辛苦工作!如果你不听话……”当然,这属于亲子关系范畴,在此不赘述。

现在的诸多教育机构,也正是找准了家长们的种种心理,展开白热化竞争,以种种语言来引发出父母内心的焦虑情绪,毕竟,有焦虑的地方,就会有市场。

暑期给孩子花钱多少,没有一个标准来定对错之分。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众说纷纭。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让孩子从小有更广阔的视野,培养孩子内在的格局,除了文化课之外,还有一技之长傍身,出国又长了见识……其初衷都是好的。

但在高额的暑假花费、以及“烧钱风气”面前,还需三思后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国外游学、课外辅导班、聚会宴请……都只是孩子成长中的锦上添花,孩子有条件拥有这些经历固然是好,身为父母,也要量力而行。

毕竟,决定孩子一生最终命运的,则是他的“原生家庭”所给予的言传身教、高质量陪伴与无条件的接纳。


择学堂微信平台(zexuetang_com),一个严肃的教育平台。共享最前沿的教育资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最走心的童书产品,最优质的学习课程。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