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无事,闲来刷刷微博,看到一条“威马首款量产汽车数据公布”的消息,此时我却想不起一丝有关这个品牌的信息,甚至对这个陌生的名字没什么印象。

在看上去已近饱和的国内车市,选择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很多车企的日子也变得难过起来。不少传统汽车品牌的近身肉搏已经让车价门槛逐渐降低,而在这个生存都略显艰难的环境下,仍然有一些新的汽车品牌执意要进入市场,让人不禁感慨:造车这么容易吗?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SUV和新能源对于国内汽车产销数字极为可观的2016年来说,可谓是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在这样的风口上,自然有人不愿意错过机会。不管是主攻新能源,还是专注于SUV车型,十余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先后冒出,让本就挑花了眼的消费者眼前一亮,也让已经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得更加混沌。

如果说魏派、领克、宝沃这样的名字还算耳熟能详,那么诸如奇点、正道、威马、比速、君马这样一批名字则显得颇为陌生。在它们之中,有依托于母公司打造的全新高端品牌,也有具备互联网造车理念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当然也有借壳于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全新独立运营的品牌。

在自主品牌已有了长足进步和不俗成绩的今天,像WEY(魏派)、LYNK&CO(领克)这样依托于长城、吉利等母品牌而打造的自主高端品牌,主要是为了抢夺合资车的市场而生。由于母品牌已经有了足够的知名度,对于它们来说,只需要拿出扎实的产品,有着相对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并不算难事。还有一类品牌诸如宝沃、斯威等,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老牌外国品牌,在本土一些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帮助之下,得到了“复活”,虽然在品牌力和知名度上相对欠缺,但乘着国内SUV市场火热的东风,它们也很快拿出了宝沃BX7、斯威X7这样的产品,不高的价格也得到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还有一类则是紧跟新能源大流而生的全新汽车品牌,也是一批消费者相对陌生的名字。由于国内市场政策向新能源方向倾斜,加上特斯拉兴起所产生的带动效应,似乎让不少人嗅到了利益的味道。新潮的互联网思维、炫酷到几乎不现实的概念车,是这些新品牌在宣传之初共有的特点。

当然,其中不乏能拿得出真实产品和靠谱计划的品牌。由国内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共同创建的蔚来汽车,已经生产出刷新纽北最快全速的EP9电动超级跑车。虽然该车并非量产,不仅难以上路,一般消费者也难以拥有,但蔚来也有制造相对亲民车型的规划,并且已于江淮和长安达成协议,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联网汽车产业等方面展开诸多合作,未来可期。而曾由汽车之家创始人创办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车和家,希望通过自主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服务,创建一个全新的电动车商业模式。目前除了涵盖四大工艺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之外,车和家也公布了旗下首款电动中大型SUV和一辆短途电动车的预告图,让人有些期待。

然而更多的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则在诞生之初就被冠以“PPT造车”等负面名称。不管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毕竟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需要雄厚的基础、精密的技术,同时还关乎使用者的安全。所以如果只是拉到看起来可观的投资,空谈性能、互联智能这些噱头,而拿不出实际的产品,也无怪乎消费者对这些新生的品牌产生偏见。暂且不谈如今进退两难的乐视汽车,当初赚尽风头的游侠汽车,在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和精美的PPT之后,似乎就没了下文。5月发布了一款低速小皮卡的开云汽车,虽然没有顶着“科技”、“智能”等绚丽光环,但并不实用的产品也让很多人对这个新品牌并不看好。还有奇点、威马、君马这些陌生的名字,尽管其中不少品牌有曾经的车圈大佬加盟,大谈特谈各种空泛至极的新鲜概念,有的甚至只能拿出基于其它品牌车型渲染的概念图,看上去有些底气不足。

新不新不重要 只要精

在《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汽车品牌吗?》一文中,我们曾着重讲过如今国内汽车市场的环境,很多人依然觉得车市离饱和尚有距离,但新车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盲目井喷的环境下,我们是否还需要新的品牌答案已然很明显,但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乐于见到新事物,但它必须要符合市场需求,并且有持续生存的能力,而不只是迎合利润和政策的短期产物。

对于全新的汽车品牌来说,除了最基本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之外,品牌力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大众、丰田这样的品牌能做到家喻户晓,也离不开几十年推陈出新的产品积淀,新品牌想迅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谈何容易。想想背靠长城、吉利沃尔沃的魏派和领克,在新车没有推出之前也不敢妄言未来表现,更何况像比速、汉腾、君马这样的品牌,纵然和北汽、众泰有着千丝万的联系,母公司的品牌力和销量尚且有限,更不谈并不过硬的技术储备和造车基础,新品牌的未来之路又怎会好走。

有意思的是,这些新品牌用来敲开市场大门的第一款产品,无一例外的都是SUV车型,也让人不得不感慨市场之火爆,让谁都想来分一杯羹。短期内推出一款市场接受度高的跟风产品也许并不算困难,即便你能从这些车型上找到很多其它车型的影子。但如何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款又一款产品不断进步,加深品牌的影响力,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桑塔纳、卡罗拉等“国民车”都是经过多代的累积,才有了当下的口碑和影响力。要想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光凭精美的PPT和华丽的辞藻是没有用的,新的品牌想要立足市场,需要成熟的产品、一定的市场保有量和完善的服务网络来作为支撑,更需要时间去累积。然而,如今的市场又有多少时间留给它们?

在没有接触到实车之前,我们不会去轻易肯定或看轻任何一个品牌或产品,既然存在肯定也有它们的合理之处。但对那些初衷并非为消费者造好车的部分企业来说,换个马甲固然简单,但在现有的品牌都没来得及做大做强时就急忙去开辟新的战场,似乎有些过于冒进了。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更多新的选择固然是好事,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毕竟这群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早已不会再对广告营销灌输的一切照单全收,而是愈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